地拉那

看刘若敏海参崴

发布时间:2021/6/24 3:23:13   点击数:

刘若敏:海参崴

  海参崴

  海参崴,名字过去就很熟,晒网场的意思。可惜没去过,向往了很多年。如今,终于有了机会。编辑部计划集体去观光度假一周,选择了国内许多景点,都因路途遥远时间不够而帕斯了。那就选近的吧,大连去过了,北戴河人满为患。选来选去选中了海参崴,路途很近自不必说,而且好歹也算是出国了。

  俄罗斯,我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就开始采访了赴俄出劳务人员。他们有的到依尔库斯克的农庄种大棚黄瓜,有的到海山崴栽培西红柿。

  晚上在哈尔滨乘火车,早晨醒来就到了边城绥芬河市。我们就在这里等待换乘国际列车出国们。

  站在国门口,才真正体验到出国的感觉。过关真难,中方的士兵很野蛮,这是我没料到的。排队不整齐,一个武警战士就大吼一声:“排好了!排好了!”吼声未落就飞起一脚,把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人踢到一边。那个农民工乖乖地按照次序排队了。我离开部队二十二年了,真不知道部队变化这么大。老百姓不守纪律,子弟兵可以用脚来踢了?

  中俄双方的工作效率都不高,过关的队伍排成长龙,为什么不多开几个通道。特别是在俄方边境,小城叫格城,比一个县城还小,验关比中国这边更慢。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像篮球运动员一样高大威猛的俄罗斯警察,慢条斯理地逐个检查证件、行里。好在他们挺和蔼,不像中国武警那么生猛。

  从绥芬河到海参崴大约二百二十多公里,俄方的旅游大巴行驶三个多小时,便来到依山傍海的海参崴市。大巴车与中国的没多大的区别,就是驾驶员的位置在车右侧,看着有些别扭。

  俄罗斯地接社的导游上车后,用生硬的汉语介绍海参崴的情况和我们此次旅行的主要景点、日程安排。他在翻译时城市名字的时候,总是把海山崴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真整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么好听的海山崴,叫成一大串难记的名字?

  导游是个年轻的小伙子,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毕业。他介绍说,海山崴始在清朝时为中国领土,划为吉林将军隶下,一八六〇年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取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如今是俄罗斯边疆区行政、工业、文化、商业中心,也是着名的军港。面积七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其实,只要查一查俄汉词典就知道,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音译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有的资料翻译为镇东府、或安东市。俄罗斯人比较直爽粗犷,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为城市命名。从海山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就可以管窥出中俄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性格。

  好了,别纠结历史上问题了,不是一个游客能理清头绪的事情。

  海参崴有许多广场。我们先后去了五一广场、海员广场和海军广场。广场上都有造型优美内容健康的雕塑,看了使人振奋。

  五一广场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市府大楼旁边,是海参崴最大的广场。广场上的三组雕塑威武壮观,气势磅礡。中间是一名红军战士的全身塑像,他一手握军号,一手执红旗,威风凛凛。高大的底座上刻有“─”的字样,是反映苏联十月革命的。左右两侧为两组较小的雕塑,每组均为四人,三男一女。男战士戴军帽穿大衣,女战士围头巾着长裙,都作战斗状。这是我们在过去的苏联电影和小说中经常看到的红军形象,感到格外亲切。

  海参崴是座海员之城,经常可以在街道两旁看到海鸥和铁锚的浮雕。海员广场上一尊浮雕上的三个人物都是海员。底座上刻有“─”,是为悼念支持反法西斯战争而牺牲的海参崴海员的。广场两侧平放着二十五块长方形的纪念碑,代表二十五艘二战时期被敌人击沉的船只。每块碑上都刻有船型、船名和烈士名单。如有一艘叫比利亚的船,于一九四三年在香港附近的海面上被日军击沉。刻碑勒石,永志不忘。每年的五月九日都要在广场中间燃放焰火,以示纪念。

  最使我们激动的是参观位于远东司令部一侧的海军广场,这是为悼念二战期间牺牲的海军将士而建的。入口处的中间是五角星和海军帽的浮雕,两边是两门高扬的火炮雕塑,后面墙上镶嵌着十六面黑色金属板块,每块上刻有八百位烈士姓名,共一万二千八百名为国捐躯的海军将士。此情此景,使我想起南京无梁殿里镌刻在青石上的三万二千二百二十四名北伐先烈。不过,在中国除了清明佳节祭奠英雄之外,平时是没有人去烈士墓的。而俄罗斯却不同,每当有新婚的夫妻,都要祭奠英雄,就好像入洞房之前的必经程序。苏联虽然解体了,苏联领袖列宁的思想传承下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海军广场正中央摆着一艘潜水艇实物,叫C─56号,是一艘屡立战功的英雄艇。一九四三年被德国法西斯击沉,二战胜利后被设法捞上来,运到广场上供人民参观、瞻仰。这艘潜艇实际上成了一个展厅,过道两旁陈列着烈士的遗物,如手表、手枪、证件、勋章以及与家人的合影等。潜艇上还有英雄的塑像,一名船长的塑像下写着:他曾参加过五次海战,战功卓着,不幸在一九四三年七月七日的一次海战中英勇牺牲。导游说,每当游人走过他的身边,游人都要抚摸他的鼻子,以求幸运。鼻子都被摸亮了,我还是摸了一下,也不知他保不保佑外国人。

  走出潜艇,在广场旁边看到法国、美国、朝鲜、奥地利等国家的海军代表团来访时栽下的友谊树。在这排友谊树的中间立着一块汉白玉的纪念碑,一面刻着中文,一面刻着俄文,上面写着:中俄两国友谊长存。

  海参崴依山面海,风光旖旎,不但具备海滨城市所共有的整洁,迷人的俄罗斯风情更让远道而来的游人陶醉。城市美景辉映军港,允许拍照,甚至还允许乘坐一艘退役的军舰,围绕着军港乘风破浪行驶二十分钟。船费是每人二百卢布,但能看到在那里停泊着的几艘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雄伟的战舰,这些卢布也是花得其所。在我们乘坐军舰上,船员都是太平洋舰队退役军人,他们举止端庄,行动果断。有些白发苍苍的船员,还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都已经年过七旬了。

  海参崴是个三面临海的城市,地形地貌与我国大连、青岛相似,游客伫立在海边,油然而生的是碧海蓝天的壮阔情怀。海参崴的远东国立理工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规模不大,据说在校生不到两人,还不如哈尔滨的一所独立学院的学生多。这里是全城的制高点—,站在校门前的观景平台上,海参崴市区的全貌可尽收眼底。

  城市里景观众多,城堡要塞、西伯利亚大铁路起点—海参崴火车站、列宁广场、中心广场,都是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景观。

  拉迪沃斯托克有直达莫斯科的火车,铁路线长达九千二百八十八公里,跨越八个时区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从莫斯科到符,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之一。

  车站非常美丽,棚顶上的油画,很有气魄,应该是文物。海参崴是海员城、渔业城、商业城,市内有多类企业及工厂: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船舶制造厂、工具厂;各大食品加工厂:渔类加工厂、肉联厂、糖果厂、牛奶厂等。海参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

  海参崴市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市内有博物馆、水族馆、海豚表演、二战时立过战功的潜水艇、市场、商店、赌场、人体艺术表演等。是您旅游观光购物的理想去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就设立在这里。这座城市三面环海,由金角湾、乌苏里斯克湾和阿穆尔湾组成,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不冻港,它濒临日本海,战略位置尤显重要。

  二道河是海参崴的一个自由市场,这里摆卖食品、服装、日用品,还有鲜花和人牵手抱的宠物。市场上食品供应比前几年好多了,鱼肉丰富,柜台内摆满熏肉、红肠,且质量不错。导游介绍,俄罗斯食品卫生管理十分严格,吃东西可以放心。不过鱼子酱还是很贵,果汁则比国内价格便宜。俄罗斯的辣椒酱很好吃,我想买一箱,服务员连连挥手:“聂!聂!”

  你想多买东西,他们还不卖给你。导游告诉我,最多只能卖给十瓶,我只好买了十瓶。奇怪的是,服务员在结账的时候,竟然用电子计算器作加法,一瓶五卢布,她竟然加了九次,然后告诉我说:一共五十卢布。她认真得有些笨拙,笨拙到了脑残的成级别,却是显得十分可爱。

  海参崴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日本汽车多,满大街跑的是日本二手汽车,基本是私人拥有。据了解,一辆二手凌志约一千美元,许多小车上的日文招牌都清晰可见。相反,公共汽车是又笨又破,都是俄罗斯自己生产的。

  在海参崴,乘坐公共汽车是免费的,车上挤满了人。我们几个中国游客挤上去,没有找到投币的箱子,也没有售票员来卖票,懵懵懂懂地坐了几站地,就下车乱逛。反正海山崴城市不大,丢不了。

  在市中心有一家枪械商店,除了制作精良的猎刀外,里面什么枪都有,甚至卖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购枪需要证明,但枪支管制比较宽松。导游一再告诫我们,海参崴社会治安一直不太好,夜里少出去为佳。这里的夜晚很静,除了艳舞和赌博没有什么夜生活,街灯昏暗,有的醉鬼走路故意撞你。偶尔还会碰上几个小乞丐,从角落里窜出的向我们要钱,给了些零钱后他们就鞠躬离去。

  海参崴座城市濒临大海,但是绝对没有别处海滨和河流垃圾漂浮的现象。人们把垃圾放入塑料袋集中处理,没有戴袖标的人去管理,全靠自觉。

  这里的俄罗斯人总体素质是高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友善、有教养举止彬彬有礼。男人身材高大俊朗,女人们身材曲线分明,容貌秀丽,穿着剪裁合体的时装,成了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俄罗斯人很爱学习,你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坐在宅前的树下,静静地读书。宁静祥和的异国风情。

  在海参崴火车站的候车室,干净的地面就像我们星级宾馆里的大厅一般。在海参崴市内经常可见到洁白的鸽子在天空翱翔,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低回盘旋,有时甚至会落在游客的头顶或肩膀上,把美丽与祥和带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俄罗斯人还喜欢户外活动,每当黄昏日落时,人们纷纷来到海滨和广场,妇女和孩子们穿得很漂亮,连水兵都穿上洁白的制服,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啤酒聊天,一改白天的形象。有的一家人在一起,铺块塑料布,席地而坐,就着酸黄瓜、红肠喝啤酒,夕阳把大地洒满金色,海风习习。

  有人说,到了海山崴不算到了俄罗斯,只有去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才是真正领略了纯正的俄罗斯。我有点怀疑这种说法,远东的俄罗斯也是纯正的,即使是那些黄皮肤的华裔,已经好几代人不会说汉语了。

  俄罗斯人其实不太了解中国,不少人只知道中国这十几年来富了,因为他们看到来俄罗斯旅游的人不少,知道中国人有钱。中国人到海参崴多了,也带来了中国人坏毛病,诸如乱扔东西、乱吐痰等不卫生的习惯。有的人到过中国,会告知他们的同胞,中国的商品丰富而且便宜,仅此而已,官方媒体对中国没有什么报道。

  海参崴有中国的驻外公司和合资酒店,但韩国人投资的比较多,一般地都很萧条,因此也很安静。在中国餐厅工作的俄罗斯姑娘一个月只工作十天,多了也不干。他们都不攒钱,花完了再挣。扫大街和干粗重活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因为菲薄的养老金迫使他们做其它工作来弥补生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普通百姓过的日子很艰难,他们渴望国家富强起来,日子能过得好一些。海参崴的夜很静,偶尔传来海浪拍岸声,不知是哪一家的窗口传出悠扬熟悉的乐曲声,仔细听,是《卡秋莎》。这是伊萨科夫斯基作词,勃兰切尔作曲的卫国战争歌曲。看来,人们仍然眷念过去,忘不了他们的祖国曾经有过的辉煌。

  在海参崴,花花草草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前大大小小的空地,总被辟成一小片花园。花园中不种菜,只种草和花。虽然他们的餐桌上常常闹菜慌。妇女们在马路边摆出的小摊小贩,也是花花草草唱主角,土豆西红柿跑龙套。

  俄罗斯人的日子也许是清贫的,可人们却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有情调。有如此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浓厚情趣,清贫也许只是暂时的。

  初到海参崴的中国人,都会感到眼前一亮:海参崴漂亮的姑娘真多啊!俄罗斯姑娘身高大都一米七十上下。身材都保养得非常好。虽人高马大,却腰如束绢,脖颈细长,前凸后翘。她们的五官都很端正,面部洁净,轮廓线条清晰,有很好的造型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女孩子大都优雅大方,甚少猥琐俗气小家子做派。你拿起照相机对准她们,他们绝不会躲避或者恼怒,反而是笑容甜美地摆造型。你给她拍完了,她会用英语说声桑克友,或者用俄语说声斯巴席巴。怪不得很多哈尔滨的小伙子,到海参崴留学最大的收获是领回来一位杰沃识嘎。

  我在海参崴最大的商店古姆门口看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两稍微个难看的姑娘。在这里找难看的姑娘太难了!

  俄方导游安德烈告诉我们,许多女孩子看上去都很成熟,年纪却并不大,大都不满二十岁。一般来说,女孩子在二十岁之前都忙着嫁人。最小的甚至十四岁就做了新娘。在海参崴,女孩子一过二十岁,便是大龄女青年,就是剩斗士,难再找到对象。因此,俄罗斯女大学生在学期间是可以结婚的。否则等到大学毕业,人到二十三四岁,就难以嫁出去了。在海参崴,男女比例差不多一比三。男少女多的现状促使女孩子们纷纷先下手为强,抢嫁如意郎君。除了男女比例失调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红颜特别易老。俄罗斯姑娘的美丽如同昙花一现,绽放得快,凋谢得更快。女孩子一过了二十岁,她们的容颜就开始走下坡路,就一天天像大嫂、像大妈,甚至像大娘了。

  据说,海参崴的女孩子一般都不做什么事情。做事情的都是三十五岁以上的大嫂、大妈。大嫂大妈年轻的时候也不做什么事情的。除了读书学习,女孩子们整天忙碌的就是游玩,谈情说爱,准备嫁人。

  据导游介绍说,俄罗斯的教师工资大约每月一百到三百元人民币,政府官员的工资也不高,俄罗斯教育研究院院长的级别很高,至少相当于我们的副部级,但是他的工资仅折合人民币七百元。

  收人尽管很低,但我所见到的是男人衣着考究,女人漂亮时髦,商店里食品丰富,总体感觉是,人们的生活并不贫穷。尽管俄罗斯经济萧条,但老百姓的社会福利仍然令人羡慕。

  首先,居民住房不收费。虽然现在也学我们,开始住房改革,把公有住宅转给私人,但政府规定,人均十八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十八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还有自来水、全天候热水供应和冬季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这个国家的公民根本不知水表为何物。天然气和电的计价收费也是粗放型管理的低收费,这种收费对居民来说根本就不算是开支。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全民公费医疗也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干部、农民,还是无业游民,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实行公费医疗。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所有的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医院拉,就给你治。

  俄罗斯的经济虽然是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但它的义务教育制度却依然如故。用我们的话说,叫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我曾就此询问过俄方人员安德烈:“学校为什么要免费供餐?”

  安德烈好像听不懂我说的汉语,吃惊地反问道;“学校不供餐,让孩子们到哪吃饭呢?”

  “难道他们家里不给准备饭盒带饭吗?”

  “家里带饭不新鲜,营养没有保证。”

  我感到有点惭愧,人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我都会当作问题来提。

  据安德烈介绍,海参崴家家户户居民在郊区都有私家别墅。到了休息日就开车去别墅居住,这个时候海山崴就会出现堵车现象。

  中方的导游接过话头,说:“别总听安德烈瞎吹啦,他们的别墅还好意思叫别墅?你们去看看他们的别墅,就会知道别墅建在山上,多数很简陋,像野营帐篷,像咱们农村的下屋棚子。我去看过,那房子叫别墅简直恬不知耻!”

  安德烈显然没有听懂恬不知耻一词的含义,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把别墅翻译错了吗?别墅就是正式住房以外的房子,都在野外搭建。”

  中方的导游没有给安德烈进一步解释,对游客说:“他们的别墅也有高档的,但非常少。”

  由于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别墅的土地成本极低。每个市民都可以随便选个地方就盖别墅,既不用规划局批准,也不用找土地局交地价。盖别墅时还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砍树锄草,因为政府不收任何费用,所以这样的别墅造价很低。假造一栋别墅,平均一家总支出才五百美元

  我国的海参崴,成了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他们还生活的这么滋润,每个游客都和我心态一样:羡慕嫉妒恨。

《文化范儿》卷开始编辑征稿的同时,也助您出版个人作品集、开作品研讨会

文化范儿作者投稿须知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范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10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