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与湿地互动的生命贵州的湿地生物多样性

发布时间:2018/12/14 1:35:46   点击数:

文/冉景丞、蒙文萍

图/刘译阳、付树湘、陈沛亮、秦刚、邓碧林、于永钢、马勋勇、蔡朝友、李国祥、孔宁康、覃龙江、袁果、蔡军、王光厚、郭应

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也造就了贵州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2.5%,深切的山谷和尖削的山峰相映成趣,幽邃的地下河与浩浩江川相得益彰。贵州省内湿地类型多以线性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藓类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喀斯特森林沼泽)及人工湿地等为主。虽无烟波浩渺的大片水域,却也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湿地小省,除稻田以外的湿地仅占国土的1.19%。但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优良的气候环境,湿地小生境极为丰富,也就为众多的湿地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为两栖蓼,其全草可用于痢疾和疔疮

据记载,贵州湿地植物种,隶属于科属,其中云贵水韭、辐花苣苔、桫椤、水蕨、贵州萍蓬草等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平坝马先蒿、习水秋海棠、绒毛报春、黄谷精等为贵州物有的珍稀湿地植物。湿地脊椎动物共种,隶属5纲33目科,其中胭脂鱼、虎纹蛙、大鲵、细痣疣螈、山瑞鳖、黑颈鹤、鸳鸯、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8种,中国特有种种,荔波盲高原鳅、巨须金线鲃、茂兰瘰螈、龙里瘰螈等贵州特有种30余种。可以看出,贵州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蕨类植物之王”的远古精灵桫椤,是典型的河流湿地。

神秘的地下生命

贵州有73%的土地资源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碳酸盐岩石为可溶性,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丰富的溶沟、溶孔、溶洞、裂隙等,使得喀斯特地区不光是地表破碎,地下也同样破碎复杂。双层空隙结构和土壤瘠薄的环境特点,导致了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换明显,大气降水通过孔隙迅速渗透进入地下,成了地下水,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洞穴湿地,这些湿地也许就在我们的脚下,却无法让我们见识,因为它总是隐藏在幽深的地下,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因而,人们对它的认知很少。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里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世界,也有众多的生物在那里繁衍生息,鱼、虾、蟹、螺一应俱全。只是没有了光照,靠叶绿素积累能量的植物无法生存,原始的能量积累只有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菌,更多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洞外的带入。

为云贵水韭,我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生于海拔-米的山沟溪流水中及流水的沼泽地

洞穴鱼类算是那里的主角,它们中多数个体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以其他生物为食,但同时,自己也会成为其他个体的盘中餐。从洞口到洞穴深处,只要有地下河,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颜色和光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真正的洞穴鱼最大的特点是眼睛基本退化,根据它们在地下定居的时间长短,有些物种眼睛变得细小,而有些物种则完全退化得只剩一点眼睛的痕迹。没有了光线,颜色也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它们的身体也基本处于无色的半透明状态。为了弥补眼睛看不见的不足,感觉器官变得更加灵敏了,头顶部变得更薄、触须变得更长,以便更好地感觉环境中的信息。虽然洞穴鱼类对环境很敏感,但因为长期没有人为干扰,也就不很怕人。在采集洞穴鱼类标本时,要比在洞外采集更有趣。

黑桫椤,现今仅存木本蕨类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洞穴鱼类的整个生命活动都在封闭的洞穴系统内进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逐渐发生了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类型。因此,依据其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鱼类及其生存环境演变的历史。古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洞穴生物是过去广为分布的地表生物区系的孑遗类群。比如洞穴中的金线鲃,就发现其与高原裂腹鱼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些古老的物种可能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逐渐转入洞穴中生活。有人认为,至今生活在洞穴中的这些动物主要是第四纪冰期最后阶段以前的种属遗传下来的,当时的厚冰层并没有把洞穴生物完全消除。洞穴鱼类保留着大量的祖征,是生物进化中的活化石,能特征性的显示出古老系统的演化过程。

为盲高原鳅,溶洞生物,早已习惯了黑暗的生活,眼睛、体色退化,右眼能看到心脏在跳动

贵州的喀斯特洞穴鱼虽然丰富,但由于对环境极为敏感,看似细微的变化也许对它们就是灭顶之灾,且一旦遭受破坏后难以恢复。任何生物都有这样的功能,即趋向于它能够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一旦它定居下来,用于生存的器官高度发达,而不用的器官将退化。最优先适应洞穴环境的动物是那些生活在类似于洞穴环境条件下的种属,但要把整个生活史都在洞穴中完成,则还要经过漫长的适应过程。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动力,一些遗传上的突变的发生,虽然具有突然性和偶然性,但自然选择的结果使这些发生突然性和偶然性变化的种类趋于集中,产生出新种类,所以各个洞穴几乎都有自己的特征种群。

为雷山髭蟾,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髭蟾属动物统称

荔波县的大七孔地下河,整个地下河分为明流段和伏流段,地峨宫是其中的一段伏流洞段。洞中水道、深水溶潭、跌坎和干洞道相间出现,洞穴景观神秘并充满了诡异。当我们在水中小心翼翼地涉水前行时,只见一些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浅水处还可见一些小米虾在活动。不管是鱼还是虾,都是那么安详,全然不顾我们的到来。

为圆叶节节菜,生于水田或潮湿的地方,具有药用价值

我们费了大半天功夫,用捞网捞了一些起来,这些鱼的形态总是怪怪的,有的没有鳞片,肉肉的身体细长细长的,像水晶一般,呈粉红色半透明状,可以清晰地到脊椎骨、肠道中的食物,甚至可以看到红红的、有节奏地跳动着的心脏,其中有两条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腹中的六七粒卵粒,口须又多又长,应该就是盲高原鳅。另一种鳞片很小,体色很淡,身体侧扁,肩部很高,头较小,与身体的比例极不协调,只有两对粗大的口须,当地人都称它为“驼背鱼”,其实它是一种珍贵的鱼类,叫巨须金线鲃。

长薄鳅,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水域

利用地下河生存的还有一种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贵的两栖类动物,那就是大鲵,老百姓都叫它娃娃鱼。娃娃鱼在水中用鳃呼吸,在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这也使它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它们感官灵敏,神经元分布众多,能够感受到因为水流变化而产生的静电变化。其身体侧线的触感极强,周围的一切都尽在它的掌握之中。它们生性凶猛,是山间河流中的顶级食肉霸主,高居食物链的顶端,昆虫、鱼、虾、老鼠等都可以是它的口中之食,甚至可以猎食其他两栖动物。但娃娃鱼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家伙,总是躲在洞穴中谈恋爱、睡大觉,只有感觉到绝对保险了才爬出洞来晒太阳。它是现存两栖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保持了泥盆纪巨大肉食性两栖动物的特征。它们很善于潜伏,总是将体色伪装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让猎物不易察觉。一旦猎物进入它们的攻击范围,娃娃鱼突然的爆发力可以一口将猎物咬住吞下去。这样的笨办法,常常会造成它们抓不到猎物,时常挨饿。但它们非常能忍受饥饿,在清凉的水中甚至可以长达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被饿死。当然,只要有吃的,就会傻吃憨胀,饱餐一顿之后,体重能增加五分之一。

为金线鲃,贵州特有种,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有些通体透明

相比之下,同样利用地下环境的红点齿蟾、务川臭蛙、茂兰裸螈等就要温和许多。它们虽然也是一生都在洞穴中生活,却不一定会选择流动的水。只要有水源足够繁衍后代,也就足够了。至于那些螺呀、贝呀、虾呀什么的,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已经完全与环境相适应。底下洞穴湿地为它们提供了庇护所,它们也为洞穴鱼类、两栖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为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喀斯特森林湿地里的住客

在地下发生这一切的同时,在地表的喀斯特森林里,那些微妙的故事也正在发生。由于森林的作用,大量的森林凋落物腐烂以后,形成泥炭土,附着在岩石表面,阻堵可溶岩导管和裂隙,减缓了水分的直接下渗速度。森林枯枝落叶形成的泥炭土和腐殖土以及森林中的黑钙土,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喀斯特森林土壤免受流水的侵蚀。降雨后,林冠截流雨水,起到降势作用,森林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缓慢到达地面,被土壤层吸收,有利于雨水中的营养成分的贮存,雨水缓慢渗入可溶岩中,成为岩溶含水介质的补给水源,再通过森林滞留泉、裂隙水等形式逐渐汇出地面。

为水车前,全草可作猪饲料、绿肥,也可食用,茎叶捣烂可敷治痈疽、汤火灼伤等症。

茂密的植物根系对岩石机械破坏作用强烈,物质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有利于地表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又被枯枝填充,裂隙及枯枝落叶孔隙表现有极高的持水、保水能力,森林沼泽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喀斯特泉、喀斯特潭、地下河的明流段、溪流、喀斯特滞留泉与喀斯特森林沼泽组成了复杂的综合体。在这里就为各种湿地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的环境。珍蟹总是选择在裂隙水出露点活动,一盘夜晚才出来地面,白天都呆在阴暗的裂隙里,与它为伴的钩虾总是佝偻着身子,前呼后拥地跟着。树蛙选择了小水塘上方的小树枝,在那里产下它们的卵,用泡沫状的物质包裹着,那物质是它们自产自用的最好的保水剂,能够保证蝌蚪孵化出来前的湿度,一旦蝌蚪孵出,即从树枝上掉下来,进入水中生活,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孵化率,也降低了所产的卵被其它动物取食的可能性。与之相似的是细痣疣螈,它们将卵产在岸边的土壤里,计算好日子,等到蝌蚪孵出时,正好是水位到达时,不愧为大自然里的水文气象专家。大蟾蜍却不以为然,在繁殖季节部是大张旗鼓地从四面八方赶到森林沼泽来,尽情地欢歌,忘情地配对,产下的卵几乎要把沼泽里的水体填满,它们的攻略是以多取胜,大量的卵粒总会有一些有机会活到成年,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阳光从高大的树冠透射到地面,海芋、秋海棠、驴蹄菜等首先利用了光亮,至于苔藓、蕨类只好利用漫射光,一样愉快地生长。

白花兜兰,兰科,兜兰属地生或半附生植物

有些动物不是直接在水中活动,但却与湿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贵州麻阳河深切的喀斯特峡谷两岸,陡峭的悬崖间总少不了黑叶猴的身影。河流对于它们来说,不仅仅是可以饮用的意义,是它们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天然界线。每天清晨,河流两岸的猴群会各自巡视自己的领地,当发现对面的猴群出没时,猴王会派出它的哨兵猴跑到溪流中间的大石头上,头向着自己猴群的方向,突然高高地竖起自己的长尾巴,保持几秒中后才放下,并迅速回到猴王身边。隔不到几分钟,可以看到对岸猴群也重复了同一动作。这就是猴群对领地的宣示主权,通过溪流形成自然界线,维持着猴王国的稳定。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

在繁殖季节的雷山髭蟾,雄蟾上唇后缘会长出黑色角质刺,带有迷人的光泽。因为有近两年漫长的蝌蚪期,每一个活下去的环节都极为宝贵,它们将繁殖季节定在冬季,这时好多可能取食它们的卵的天敌都已经冬眠,保证了它所产的卵有足够的孵化权。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165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