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申典启环游世界之阿尔巴尼亚
(一):
阿尔巴尼亚,这是个特殊的国家,它即是前回教背景的国家,也是前无神论背景的国家。走进首都市区,你会发现,这里女性戴头巾比例远远低于西欧国家。
图一,离别的场景,老太太告别孙子孙女,只有老太太披着一张白布,第三代统统短裙热裤。
这个国家有一段残酷的去宗教化的历史,导致90年代变革后,这个国家虽然是名义上的回教国家,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口其实是无神论者。
接下来的日子,我会深入到阿尔巴尼亚社会,充分考察当地人的饮食,衣着,生活方式的世俗化程度。还要认真考察阿尔巴尼亚女性开放程度。
(二):
说下昨晚聊的一个餐厅老板娘儿子的事吧
老板娘从美国搬回地拉那,英语很好。她帮我制定了线路,同时跟他小儿子聊了两个小时。
吃完饭,我就看家常,顺便问了一下他们家是天主教家庭还是东正教家庭还是回教家庭。他说:“我是无神论者,我不相信神,我原生家庭是回教徒,你知道以前我们是被奥斯曼统治,但是在长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国家(特别是城市)的人宗教意识是非常淡薄的。我在美国的时候,身边好多基督徒,美国的总体气氛比西欧要保守,他们总认为一定要信仰宗教才能让你的生活有意义,我并不这么看。”
我问:“在阿尔巴尼亚找得到猪肉餐厅吗?”他笑了笑:“恐怕找不到,至少我没听说过,虽然我觉得猪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但是搬回地拉那后,我就没有机会品尝了。”
我问:“像你这样无神论者在这里是多吗?”他说:“我没有看过相关的数据,我也没做过统计,但是就我的社交范围来说,很多人从小就是在无神论生活环境下长大,宗教对他们的形象微乎其微。我的女朋友是个回教徒,但是她是很开放那种,和我去美国可以一起吃猪肉,我和她说好以后我们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信仰,我内心的想法当然是对未来的他们普及科学。”
(三):
仔细观察他们当地中老年妇女的打扮,基本世俗化无禁忌,中老年妇女的世俗化程度才具有真正代表性,因为很多回教国家都是年轻时穿着开放,结婚生小孩后越来越保守。
在街头只看到5个老太太1个中年妇女包头,同时在街头看到22个深沟。
(四):阿尔巴尼亚去伊斯兰化的历史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老一辈中国人熟知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曾经被伊斯兰帝国奥斯曼统治数百年,境内的回教徒比例高达70%,可以说是欧洲的第一个回教国家了。二战后,阿尔巴尼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一段残酷的去宗教化运动。出生于阿訇世家的阿尔巴尼亚第一书记霍查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恩维尔·霍查(Enver·Hoxha),他对这个国家影响至关重要。年霍查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小城吉诺卡斯特的一个回教大家族。他家族的近几代祖先中有几位当任当地重要的神职人员——霍查(阿訇),所以这一家人便姓霍查。对霍查一生影响最大的人霍查的父亲是个匹布商人,同时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回教徒,成天读可兰经,研究阿拉伯语。但由于不善经商,门庭冷落。他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头戴面纱,操持家务,霍查的父母一共生了11个孩子,夭折了3个。霍查有一个很有钱的叔父,名字叫希森·霍查。他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敏锐的智慧和正直的品质,他曾出任过诺卡斯市长。更重要的是,他的叔父是一个无神论者,从不去清真寺,从不祈祷,小时候叔父就教霍查不要再信回教了,这是一种愚昧落后的信仰。霍查的叔父影响了霍查一生的价值观。阿尔巴尼亚早期去宗教化。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国人民共和国成立,霍查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家领导。霍查起初去宗教化的做法和苏联没什么两样,没收教产,驱逐神职人员,要求所有的宗教团体向国家效忠。但是基于阿尔巴尼亚长期被奥斯曼殖民的历史,乡下的宗教氛围浓郁,无法根除宗教。效果不好,放大招年,霍查明确提出,要在阿尔巴尼亚根除宗教,把这当作一场正义运动来搞。9月,境内所有清真寺关闭,大部分被拆除,小部分改建成公共设施,留下四面墙。11月,霍查宣布,回教为非法,阿尔巴尼亚成为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年,霍查修改宪法,不仅把一切回教活动视为非法,而且家里私藏可兰经的行为会被判刑12年,宗教势力一度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物理消灭。年世界剧变,阿尔巴尼亚解除宗教禁令。但是不同于中亚五国,阿尔巴尼亚的回教氛围似乎一蹶不振,大量的人口均为无神论。如今走在阿尔巴尼亚街头,如果不说,你并不知道这是个回教曾经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五):前天晚上到了杜拉斯,干了两件事,睡了一个18小时的觉,去海边溜达了2个小时,以及看了10小时的书,把巴尔干半岛几个小国通史全部又看了一遍。今天精神充沛前往阿尔巴尼亚北部城市斯库台(shkoder),沿途要在中途城市圣金大巴换乘小巴,最后才能到达目的地。司机叫我跟着前面的老头老太走。,他们走到哪儿,你就走到哪儿,于是我背着行李跟他们走了十几分钟,到了一个小车站。汽车只有四个座位,老太始终念念不忘说还有我一个,接着上车时,四个阿尔巴尼亚人硬生生挤在后座(三人座),我也怪不好意思的就做到前头副驾了。但是刚好要写阿尔巴尼亚被绿化的文章,也是宽敞舒适。阿尔巴尼亚总体给我的感觉很不错,这是我第三次到这里了。(六):阿尔巴尼亚世俗化现状前面讲了阿尔巴尼亚绿化,阿尔巴尼亚去绿化。今天说说阿尔巴尼亚年后宗教解禁后的去向。这几天我一直在阿尔巴尼亚乡间游荡,乡间的景色怡人,阿尔巴尼亚人给我的总体感觉非常好,一路陌生人冲你友善又带腼腆的打招呼,甚至阿尔巴尼亚人对中国面孔,有种骨子里的好感(也可能是当年官方宣传的结果),起码我接触了20个对象,无一例外,对我都特别好~昨天骑行在斯库台湖旁,一直骑到阿尔巴尼亚和黑山边境然后折返,沿途经过一个个村庄,妇女无一例外,打扮世俗。近20年土鸡对该国的渗透走在阿尔巴尼亚你会发现,土鸡没安好心的在这里每个村庄、每个城市安插了一座座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清真寺粉饰的蹭亮,(图四,摄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心广场的清真寺,挂着两国国旗。)这种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土鸡在90年代后一直热衷于对外渗透。建庙控制他国的最省钱方式土鸡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后,一直热衷于对外玩这一招,无论是中亚五国中讲土鸡语系四国,还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战争中,土鸡人派兵增援阿塞拜疆。乃至于俄罗斯的达吉斯坦,喀山,车臣;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塞尔维亚南部,阿尔巴尼亚,都有土鸡密切参与的身影。控制他国有很多方式,通过经济捆绑(数学),通过军事占领(物理),还有就是意识形态渗透(化学)。土鸡非常聪明的利用了同语系,同宗教背景的这一层关系,在各国扶持宗教力量。通过派遣教职人员到土鸡学经,培养出一大帮亲图力量。在中亚四国,巴尔干的科索沃,阿塞拜疆,土耳其都尝到了丰硕的果实。阿尔巴尼亚,土鸡的庙市场不大几天前说了阿国去宗教化史,手段残酷,影响至今。普通阿尔巴尼亚人已经完全适应了世俗化生活方式。同时阿尔巴尼亚又是一个回教背景为人口主体的国家,所以阿尔巴尼亚回教徒不需要像当年科索沃人一样,刻意彰显宗教身份(如穿着保守),来凸显自己与主体民族的不同。虽然90年代宗教解禁后,人口为回教主体的阿尔巴尼亚加入了“伊斯兰会议组织”。但是纯粹就是占个席位,拿点海湾国家大佬的好处。宗教,对普通阿尔巴尼亚人并没有吸引力。斯库台菜市场旁边的猪肉店,貌似不用买完拿着一个黑色塑料袋遮遮掩掩带回去,猪画的还挺具象的啊。明天将离开阿尔巴尼亚,前往黑山,然后挨个讲讲南斯拉夫解体后分成的几个国家的现状,欢迎大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