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看电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加上屏幕太小,看得并不过瘾,尽管流量包月不是问题,但我还是很少在手机上做观影的尝试。
近来发现有一个网站汇集了几百部进口的译制片老电影:苏联、美国、朝鲜、罗马尼亚、越南等等,几乎应有尽有,点开就看,这让当年在思明电影院门口等退票的老影迷而言情何以堪,可是连做梦也不敢想滴!
老电影中最有感觉的大概是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片,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山鹰之歌》、《塔娜》,到文革时期一花独秀的《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然后时七十年代中期时的尾声《战斗的早晨》、《山姑娘》等等,资深影迷的我做有小文进行统计,一共是24部,而每一部我都曾看过多遍!
我在手机上的影片目录里居然发现一部我没有看过的阿尔巴尼亚老电影《最初的年代》,多少有点大惊小怪,当时应该是没有公映的,不然我肯定会有印象的,一年一部,牛郎会织女,部部刻骨铭心。我点开浏览,是一部黑白故事片,最后有“年译制片5号”的标注。影片讲的是一位老游击队员在革命胜利之后回到故乡,带领乡亲奋战沼泽地建水电站的故事,影片里出现了好几张我熟悉的面孔,比如《宁死不屈》的女游击队伤员,以及《海岸风雷》的渔夫老伯,但故事情节完全的模式化,几乎没有什么看头!可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居然支撑着我把它在手机里大致看完了,根本就不是在看电影,根本不是在看电影,简直就是会会老熟人那种怀旧的沉浸!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在土耳其工作期间,曾一度萌发了到阿尔巴尼亚走一走的念头,其中最主要的冲动,就是想走进地拉那那座叫“新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制片厂……
曾经痴迷过,曾经苦苦等待过,那种在文化的荒漠里期盼甘霖的感觉,那种跋山涉水为看一部《伏击战》和《第八个是铜像》的一往无前,再也不会有了!
我的旧文《想起阿尔巴尼亚》
突然想起欧洲的一个小国家——阿尔巴尼亚,既熟悉又陌生,我在土耳其工作时曾多次谋划到地拉那走一趟,可惜都没有成行。我多想去看看斯坎德培广场,那鹅卵石的山道弯弯,多想走进儿时在阿尔巴尼亚电影镜头里熟悉的山鹰之国的山地风光,它又何尝不是一种童年的梦想?!后来我听说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早已经倒闭,现在厂房被一家饼铺所租用,电影变大饼,不胜唏嘘!(到了土耳其我才知道土耳其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广为上映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影片中,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是罕见的,该国只有一家名为“新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电影制片厂。年我国进口了第一部该国的故事片《塔娜》,此后又陆续进口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这些来自“山鹰之国”的黑白故事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文革中的—年,由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该国的新影片成了唯一能够进入中国电影院公映的外国新电影,此间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电影荒”中最解馋的精神食粮。“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等电影台词一度家喻户晓,《宁死不屈》简单的电影插曲《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居然也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给这些影片增色不少,刘广宁、李梓、毕克、尚华的配音恍若天籁之声。另外,《海岸风雷》是改编自该国的话剧《渔人之子》,这出话剧我国的话剧团在年曾经排演过。
阿国的革命电影中偶尔有关性的蛛丝马迹,居然成为一代中国青年回味不尽的精神零嘴,谁能忘记,《广阔的地平线》中的一次接吻,还有《宁死不屈》游击队女伤员稍现既逝的裸肩,这些都是中国样板戏绝对禁止的“黄色镜头”!
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影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就有“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颠颠倒到,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年先后进口的阿国电影有10部:《脚印》、《勇敢的人们》、《战斗的早晨》、《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道路》、《在平凡的岗位上》、《石油战歌》、《小贝尼》、《初春》以及芭蕾舞舞台艺术片《山姑娘》,片种有了些许变化,也开始有了彩色影片。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倒叙的手法,是“颠颠倒到”一说的主要对象。
年11月在阿尔巴尼亚执政的劳动党“七大”会议上,该党第一书记霍查公开抨击我国的对外政策,“最亲密的战友”说翻脸就翻脸,投进再多的人民币也无济于事,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从而结束了中阿两国的“兄弟关系”,国与国的铁哥儿们居然也像街头的小混混。年的冬天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日”的时候,我国按惯例象征性地上映了该国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这是我国公映的第23部阿尔巴尼亚影片,该片在京沪等大城市稍现即失,《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从此未见有该国的新电影在我国影院上映。
从《塔娜》到《最后的冬天》,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国影片在华放映大全。时过境迁,中阿两国特殊的恩恩怨怨已经成为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把文艺作品与国家关系密切捆绑的行为也基本不在,《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蹲在新华书店的一角,它们是我们中老年观众对往昔酸楚的记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青春岁月,放声地喊一句电影里经典的对白——“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是哭是笑,还是又哭又笑,以此纪念我们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电影时光……
(非常时期,宅在家里,网络上老电影唾手可得,回味再回味,自己的往昔又何尝不是一部黑白影片呢?)
厦门郑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