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石头城纪事与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翻书党

发布时间:2021/10/16 15:11:43   点击数:
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31/6139302.html

(燕玲大姐馈赠我的书)

如果不是花城主编、我的同乡同姓大姐燕玲的推荐,或许,我这辈子再也不会去翻阅与阿尔巴尼亚的小说了。

有关阿尔巴尼亚的记忆已经太过遥远了。当科索沃战火停歇之后,阿尔巴尼亚再次淡出了我的视野。偶尔提起,只是玩笑,比如,与新京报老总戴自更君一起时,我总少不得拿中国人曾经熟悉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铜像》打趣他,因为有他记忆疏漏的笑话典故。

不过,当年的“山鹰之国”、“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如今如何,我已完全不关心了。直到翻阅起燕玲大姐推荐的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书系中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小说《石头城纪事》,许多童年时代遥远的记忆随之泛起,让我对阿尔巴尼亚的命运再次好奇起来。

《石头城纪事》是卡达莱以孩童的视角写的一部关于阿尔巴尼亚命运的小说,充满了梦幻般的想像。卡达莱以其充满灵性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一座魔幻之城,这座城里充溢着魔幻般的故事。

(我曾经熟悉的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我们小时候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电影)

孩童是充满幻想想像的年龄。小说一开头,卡达莱笔下的“我”,对冬夜雨水的描摹,从雨点儿从天上落下,跌落屋顶,被屋檐下天沟逮个正着,引向蓄水池——“一座幽深的牢狱”,于是,“它们自由欢快的生活就终结了......雨滴们短不了伤感,回忆起它们再也见不到的辽阔天空,它们曾经飞越过的非比寻常的城市,以及闪电划开了的天地。”......

在“我”的眼中,雨点儿是有生命的灵物。我从来没有读到对雨点如此奇特的描述,简直妙不可言。

不仅是小雨点儿有灵性,在孩童的眼睛里,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我”会长时间趴在蓄水池大口上与它交谈,“它操着地窖的空音儿,总是急于回答我。”水窖是唠叨的长舌妇,烟囱会像活物一样哀鸣,大雨之后漫溢的河流形同一匹马,马路则会装死,蛀虫的合唱,小油灯发黑的灯捻儿悲伤地耷拉着头......

想像之奇特,文字之灵动,读起来总让我欲罢不能。

孩童没有成人的价值判断,他们的视角是好玩有意思,这让“我”眼睛中看到的世界,与大人大不相同。比如,“我”就不能理解“被占领的城市”,“我”喜欢意大利人的大飞机,甚至为它忧伤——“在哽咽着泪雨的空间扩散着的这种忧伤,究竟是思念谁呢?那边,遭遗弃的平野百孔千疮,布满水洼。有时,我还以为听到他的轰鸣,赶紧跑到窗口,只发现天边懒散的乌云。”要在中国的文学中,这可太不政治正确了。

当然,成人世界不是童话世界,被占领的城市就不一样,皮诺大妈就在去给新娘化妆时被德国占领者打死了。就像雅维尔跟“我”讲“我”却不明白的话:

“你们不可能明白,一座自由的城市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你们是在受奴役的环境中长大的”。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也曾是我童年时代熟悉的电影。这美女......)

石头城是一座一直受到奴役的城市。十字军东征来过,土耳其人来过,希腊人来过,意大利人也来了,英国人来轰炸了,德国人又来了......

在居民普遍的冷漠中,一种旗帜换掉另一种旗帜。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石头城的人,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尤其书中那些老婆婆们的生活,高龄的她们都是变幻的见证者,她们身上却有着石头城石头一般沉静的力量。她们个个都是哲人。比如,杰莫大婶在评论意大利人的溃逃时感叹:“整个世界完全成了泥水坑。”“君主制就是这样退场”。“他们退场了,让位给另外一些人,身后只留下污泥和瓦砾。”

想想,这像是一个家庭妇女说的么?

关于巫婆的故事,我读到时,突然想到童年时期看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中的那句台词,我至今未忘:“东南方向鬼来啦”。

有时候这座城里还有莫名其妙的荒诞,比如侵略者飞机来轰炸了,未经市政当局同意开炮打飞机,还被罚了款。

在这座城里,爱情是禁物,关于爱情,没多少文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厉的爱情故事:空袭时青年男女情不自禁拥在一起,被视为丑闻,这座城市让怀孕姑娘消失有两种办法,一是用鸭绒被和垫子捂死,一是头巾水井淹死。那个男青年听闻之后,说,“如果在人间找不到她,我就下地狱去寻找。”他果然这样做了,一个个蓄水池找过去,自然不能找到......

本书中,关于当年中国人民的朋友恩维尔·霍查同志,有数次提到,提到他是石头城人,在法国读过书,怕被人认出戴付墨镜,通缉令上有悬赏金额,也提到他要打一场新型战争,为了革命事业,亲人们开始自相残杀,酋长把宁愿铁钉插进自己的眼睛,也不愿看见共产主义......

当我最后合上这部小说的时候,重新翻到第一章,我恍然,卡达莱不是简单地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想像雨点的命运的,这个描摹,既不是显摆作者的想象力和笔力,也不是与小说主题关联不大的场景烘托,其实,这小雨点儿的命运,隐喻着石头城的命运,是石头城被侮辱与损害命运的写照。

我不是文学评论者,还是文学圈外人,只能从一个普通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我读小说很传统,喜欢看经典的故事结构,但卡达莱的这部《石头城纪事》,并没有传统小说那种出彩的故事情结,但是,他的叙事角度他的想像力,却让这部小说赢得了我的心,也重新激发起对阿尔巴尼亚的好奇心。

感谢燕玲大姐的指引和馈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22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