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克里姆林宫见证了每位主人的历史,其中一位

发布时间:2022/11/21 10:07:16   点击数:
白癜风308激光 http://pf.39.net/bdfyy/zqbdf/200814/8120948.html

现在的克林姆林宫,占地约为11.5英亩,位置就在莫斯科的市中心,但12世纪时的克林姆林宫,只是一座比较讲究的木板要塞。刚开始的时候,教会与国家是一个统一体,当时的伊凡雷帝为了纪念打败鞑靼人,兴建了瓦西里大教堂,并建立独立的国家俄国。

接下来,随着莫斯科政治、经济、军事等地位的不断提升,城中心的克里姆林宫也随之变成了“东正教”的一个宗教中心。如今,我们登高远望,在克里姆林宫厚厚的红墙之内,巍峨般耸立着一座壮丽的大教堂,同时,与其遥相呼应的是同样壮丽的沙皇宫殿。

巴依科夫老人,是克里姆林宫的鸣钟人,不过,他只是近20年来才开始敲钟。在那个苏共时代,宗教信仰被明令禁止,哪怕克里姆林宫里的牧师均遭受迫害。曾经象征上帝荣誉和沙皇权威的钟声,虽敲响了数百年,但10月革命后的一声令下,钟声再也不响了。

目前,那个特殊时代已经过去,基督徒又可以回到大教堂过礼拜了。当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重新隆隆响起之时,基督徒们听了之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掩面哭泣,因为钟声已经沉寂了70个年头。现在,代表沙皇的双鹰标志又高高地挂在克里姆林宫宫顶上方。

那是年,斯大林下令拆除象征君主沙皇的一些标志,并用5颗红星来替代,早期的5颗红星都是用半宝石材料制成,后来因为年久失修、风吹雨淋,红星失去了光泽。3年过后,政府出钱用闪烁的红宝石替换掉过去旧的红星,而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苏联时期,这5颗星可是一个新时代的象征,被人们认为是最神圣的标志,如果有人胆敢对它们有任何不敬,一律被认为是“重罪”,当时数百万人遭到监禁或被处决。其中,就有一位年青战士曾在红星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最后,被查出来而遭到处决。

然而,对于领袖身边警卫索罗耶夫来讲,这些暴行对他而言无关痛痒,斯大林仍旧是其偶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最大利益。索罗耶夫说: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接近过这个伟人,他到处陪着斯大林,包括在战争末期的波茨坦会议期间,随身保卫最高领导。

根据后来俄国公开的一些档案统计,斯大林时期被杀和监禁的有多万人,另外,还有万人在二战当中阵亡,两个数字加起来占到了当时全苏联总人口的5分之一。

每天早上,克林姆林宫里的警卫要列队前往名为“一号岗哨”的无名烈士墓,而作为清洁工的泰伊沙,在早晨7点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这对她来说,烈士墓并不是简单的纪念碑,她和许多俄国人一样,在二战中失去了亲人,但又不知道他们埋在何方?

所以,就像所有俄国人那样,无名烈士墓便成了她们的私人纪念碑,成了纪念二战中所有的受害者。当然了,这也成了她们思念已故亲人的一个场所,作为缅怀亲人的一个寄托。

而作为克里姆林宫总统卫队成员之一的20岁迪米特里奇而言,对这无名烈士墓还无法做到老一辈人,那种感同身受的联想,不过,小伙子为能守护在俄国最重要的纪念碑旁边,而感到无比地自豪。

事实上,二战过后斯大林逐渐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基本上都跟家人在一起。闲暇之余,都会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公园,尽情地陪着孩子们玩耍,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他常常把孙子、孙女抱在自己的大腿上喂他们糖果吃,甚至偶尔还会教孩子们功课。

佳丽娜,是斯大林的孙女,在祖父的时代,人们都称她为克里姆林宫的小公主。如今,她每次回到克里姆林宫,都是对自己经历的一次回顾。据佳丽娜回忆,现在普京总统住的宫殿就是她们家当年的住所,她目前还能记起爷爷抱着她,用胡子扎她的情景。

实际上,斯大林统治苏联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也就是短短的29年时光。年3月,斯大林在神秘的情况下突然去世,当时遗体被安放在列宁墓的旁边,但随着8年以后,他领导期间的所作所为被揭露,他的遗体被搬离陵墓,葬在克里姆林宫的一处墙边。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座皇宫或者每一座总统府,都是代表着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其中,大楼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蕴涵着政治的烙印,就连大人物们曾经用餐的地方也不例外,餐厅往往是高层亲切交流的最佳之地,这一点上,克里姆林宫算是其中的表表者。

在斯大林时期,克里姆林宫宴会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那就是绝对保密,受邀的客人仅为军队的将军和外交官等高层,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极少。另外,宴会服务人员均由清一色的克格勃特工组成,小编觉得克格勃也不容易,既要搞谍报,还要端盘子。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宴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鲜明特征就是规模大,各界名流都有,工作人员也不再由特工担任。相传,赫鲁晓夫在吃上不拘小节,他经常不按礼仪就餐,所以,克里姆林宫不得不专门指派一个值班厨师,负责提醒他的用餐礼节。

小编突然想起赫鲁晓夫的一个丢人的段子,有一次,他率领一众官员出访美国,当时美方便盛情设宴款待他们一行。这时,一个侍者为赫鲁晓夫端来一杯放了柠檬片的洗手水,赫鲁晓夫拿起杯喝了一口,还把柠檬给吃了,周围之人不敢笑出声,好在现场没有记者。

年9月,赫鲁晓夫去世,遗体被安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圣女公墓,但他的墓碑,却是一半白、一半黑,据说代表他的一生功过参半。而在那些为他服务过多年的普通警卫或厨师的眼里,赫鲁晓夫其实是一个既大俗,也大雅,有平民作风的粗心老头。

克里姆林宫宫墙之内有3大公园,虽说公园都已经开放,但某些地方还属于禁区。原来在公园入口处有一座列宁纪念碑,虽然已被永远拆除了,但有些东西是永远抹不掉的。把公园维持得如此干净,显然工作人员付出很多,可克林姆林宫的职员数量,迄今仍然保密。

其实,开放克林姆林宫的建议,是斯大林死后就开始了,当时赫鲁晓夫组织了一次大人物和外交家的舞会,尽管自己手上也有血迹,他却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偶像斯大林,大加谴责。而斯大林的孙女佳丽娜对此深感厌恶,她说:爷爷在时他巴不得亲爷爷的脚。

就这样,在克林姆林宫的宫墙之内,赫鲁晓夫继续玩弄着他的权术,暗地里干着一些龌龊见不得光的事情,尤其是从中国撤回苏联专家的命令,让我国损失惨重,很多项目不得不停止。然而,在外界看来,赫鲁晓夫却把自己歌颂成了一个人民大众的代表。

来到普京时代,克里姆林宫有史以来,第一次允许俄国普通公民自由参观大教堂广场,来访者可以从广场走到沙皇的大炮所在地,这门大炮据说是年铸造而成,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

拉奇马诺夫,是唯一获准在广场工作的摄影师。40多年以来,他一直跟官僚体制打交道,在此拍照总是带有官方色彩。他说:克里姆林宫的审查制度十分严格,任何摄影师都要经过批准,才可在宫内两层展厅内拍照和展出作品。否则,审查官不准照片向外流出。

现在的监管没有过去那么死板,拉奇马诺夫可以到处走动,充分展示他的摄影才干,各种限制也比过去少了许多,但各种规定仍然存在,审查制度一样严格。作为能荣幸在克里姆林宫内工作的少之又少的人群,关于一些比较敏感问题,他还是不谈为妙。

如今,游客虽然可以参观克里姆林宫,但他们仍然不能自由走动,游客的路线受到严格限制,谁都不能越过那道把公众和行政区隔开的栅栏。在严密安全措施下,由数百人工作在不对公众开放的警戒区域,他们的办公室,官方简称“14号楼”,更通俗的叫法为“常委大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38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