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佳作欣赏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同袁毅平共同观看展览并交流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央展览大厅举行。现场呈现的幅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浓缩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袁毅平先生从影70多年辛勤耕耘的创作硕果。
袁毅平在开幕式上致辞吴承欢摄
此次展览历时一年时间筹备策划,以袁毅平先生自己大幅代表作《东方红》领衔,展出了涵盖人像、新闻、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风光、民俗等多个系列,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与人民息息相关,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摄影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执着的艺术追求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格。今年已是91岁高龄的袁毅平先生亲临现场热情致辞,并向北京民族文化宫赠送了他的代表作《东方红》。
袁毅平为张家港日报题词
袁毅平先生于年10月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摄影活动家。在7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用摄影歌颂时代、记录历史,许多作品已成为珍贵的文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历任新华日报、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主编等职;曾任中国摄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在50多年的协会工作中,他作为重要骨干和领导成员,主持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和两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并长期从事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撰有《摄影家论及其他》《袁毅平摄影白话》等专著,对中国摄影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媒体建设等的开拓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摄影活动家”等称号,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
袁毅平先生的名声蜚声海内外,但心中一直怀有浓浓的家乡情结。6月上旬,“袁毅平先生摄影艺术作品展”首次在江苏省张家港进行展出,让袁老家乡的人民欣赏到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艺术精品,也感受到袁老多年来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眷念之情。(文/中国摄影家协会图/吴承欢)
袁毅平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一幅《东方红》让袁毅平广为人知,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他的刻板标签,不管怎样,五十年里,袁毅平在特定时期对于天安门的记录已将“天安门”这一象征符号与中国的历史节点牢牢地嵌在了一起:五十年代的五一劳动节及天安门广场扩建,六十年代的“东方朝霞”,七十年代悼念毛泽东的肃穆广场,还有年香港回归之夜的天安门城楼。作为建筑,天安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而作为符号,它留存于袁毅平的影像中,静默地等待今人的重新解读。
天安门广场-年
天安门广场-年
天安门广场-年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年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了一阵浮夸风,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层出不穷:“稻谷亩产XX斤”“吃饭不要钱”“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再加上自然灾害、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和设备等等天灾人祸,我国的经济跌入了低谷。此后,中共中央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政策,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又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这些政策之下,国家的情况逐渐好转,不少地方的农村又呈现出丰收景象。
年夏秋之交,袁毅平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农村调查。经杨恩璞介绍,苏州甪直一带的农村工作搞得较好,袁毅平就前往那里“蹲”了两个星期,他跟随农民上工下工,“随时随景”地拍摄了这组照片。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年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年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年
“四清”是年至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后期从经济清查变为阶级斗争,最终发展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首都地拉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于年11月23日建交,两国于年互派大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尔巴尼亚是中国最好的朋友之一,当时毛主席曾盛赞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盏明灯”,又说中阿友谊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年春,阿方向我国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派几位摄影师到他国去帮助拍摄一套反映他们国家生产建设、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作为向其他国家宣传和文化交流之用。当时摄影学会派袁毅平、《解放军画报》总编(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高帆、新华社记者唐茂林三人前去帮助拍摄。阿方很重视此事,最高领导人霍查、谢胡先后亲自接见了袁毅平等三人。
此次拍摄原打算两个星期结束,后来时间不断延长,从年4月28日开始一共拍了将近一个半月,阿方提供了许多拍摄对象,连一向保密的军港与军事设施也请袁毅平等拍摄。袁毅平等6月6日回国,他们所拍摄的资料经过遴选,为阿尔巴尼亚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影展提供图片。同时,中方放大了十二套展览照片,每套幅24寸,以此表示两国亲密友好。
自年到北京以来,袁毅平对新中国首都的记录就未曾停止。他曾以《人民日报》的记者身份对一场场文艺展演进行“标准框取”,还曾“顺手牵羊”地抓取北京城除旧换新的瞬间片段,抑或驻足于庙会或动物园之中、透过取景器凝神细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北京有过春意盎然,也有过暗潮汹涌,但袁毅平眼里的北京是平和的,所以,他的北京影像也如此平和。
北京面貌-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全国人民“鼓足干劲”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袁毅平的影像记录了早期工业进程中的汽车工业、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他的影像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的群体面貌,也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
20世纪50-60年代,全国人民“鼓足干劲”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袁毅平的影像记录了早期工业进程中的汽车工业、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他的影像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的群体面貌,也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
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安徽、河北、江苏……八十年代以来,袁毅平因公因私走遍了大江南北,拍摄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片段点滴。这些照片并无宏大叙述背景支撑,但几乎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都能勾连出一段往事。而更有意思的是,当下,带着被众多当代影像艺术训练成的审美趣味再来观看袁毅平的这些随性之作,我们似乎能够从中读出许多不一样的意味。旧日的社会风景在今天已变成潜藏着各种可能性的影像蓝本,供人们阐释和品鉴。
赞赏
长按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