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怀旧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发布时间:2020/1/2 16:32:53   点击数:

地拉那,一个遥远、神秘又陌生的地方,她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曾与中国的北京相提并论。北京—地拉那,这是六七十年代传唱的一首歌,对于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人而言,地拉那是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地方,《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的英雄们,那个曾经的兄弟般的国家,圣女特蕾莎的根,而今,我们真的从北京来到了地拉那。初入境阿尔巴尼亚,广袤的大地上一座座小别墅和花园在整齐划一的农田间俏立,让人感受到这个国家似乎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贫穷。车入地拉那,这个在心底念了无数次的名字,似乎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低矮的楼房,满街的小门脸房,热闹非凡的农贸市场,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着这个经济正在起步的国家。斯坎培德广场地拉那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斯坎培德广场了。广场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附近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一大片绿茵草坪中,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兀然耸立。在15世纪,斯坎德培曾经领导阿尔巴尼亚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20多年,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他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座清真寺和一座东正教堂,清真寺有两百年多的历史,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东正教堂看上去很新,是后来重建的,它的前身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较现代一点的建筑,是国家歌剧院和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歌剧院建筑宏大,有点像中国文革时期的建筑,是欣赏歌剧和音乐的最佳场所。国家博物馆珍藏着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古代文物,其正门墙上的马赛克壁画颇引人注目,那是“阿尔巴尼亚人”,描绘了从二千多年前的祖先伊利里亚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人的荣耀与光辉。广场的一边拐过去,看到了一座特意保留下来的已经开辟成博物馆的地堡。霍查时期,为了防御美国的原子弹,霍查命令全国人民家家修地堡,阿尔巴尼亚也因此被称作“地堡之国”,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的地下城,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呢?地堡的旁边是曾经的内务府大楼,一栋苏式风格的建筑,和地堡一起,描述着曾经的那个时代。大街上,车水马龙,奔驰等名车随处可见,路边散落着许多露天咖啡店和小酒馆,三三两两地坐着悠闲的人们,一边聊天一边观看街景,这一点,倒是和欧洲其他国家有些相像。同时,一些破旧的房子,街边的地摊,坑洼不平的道路,又在提醒你这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如果你在这里消费,真的感觉到自己是个有钱人了。追忆那个年代提起阿尔巴尼亚,恩维尔霍查是绕不开的话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那个时代中阿关系的写照。相信那个时代过来的每个中国人,都会对这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感情。没想到阿尔巴尼亚也有座“金字塔”。这是原来的霍查纪念馆——曾经的权势与个人崇拜的象征,但是使用没几年,就随着东欧剧变而遭到废弃,如今,斜面的大理石玻璃幕墙已沦为人们的滑梯和涂鸦墙,它的唯一价值或许就是记录了一段历史吧。而曾经满街的列宁、斯大林、霍查的雕像,也被推倒,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默默地接受怀念或辱骂。阿尔巴尼亚还是个崇拜英雄的地方。红色英雄落幕了。可斯坎德培的的雕像还是随处可见。宁死不屈的女英雄雕像落幕了,可圣女特蕾莎的雕像随处受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尊重。布鲁亚说起斯坎德培,就不能不说说他的出生地----克鲁亚。一个建在山上的古老城市,这里的城堡还保持着当初的原样,斯坎德培博物馆就建在这里,宛若一座纪念碑,让阿尔巴尼亚人民永远记住这个民族英雄。这里最有特色的当属古集市街了。街的两旁都是古老的阿式木制平房,路面是由光滑的小石头铺成店铺热闹非凡,主要是销售一些当地特色商品地毯等,这里的古董文物也很有名,我在这里看到不少六十年代的中国连环画呢。红色的阿尔巴尼亚已成为历史,但当年留下的中阿人民的情谊还是在这里依稀可见。在机场,就看到并排而挂的高高飘扬的阿尔巴尼亚国旗和中国的五星红旗。短暂的行程就要结束了,看着这相对落后而又生机勃勃的国家,感慨“地堡之国”已成历史,期昐着“山鹰之国”早日腾飞!









































确诊白癜风诱发的原因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746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