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国之大匠雕塑期待新的现实主义雕塑家曹

发布时间:2021/4/17 20:18:27   点击数:

▲《农奴愤》

雕塑期待新的现实主义——雕塑家曹春生教授访谈

采访人/杨齐

受访人/曹春生

杨齐(以下简称:杨):钱绍武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雕塑的发展轨迹”。您在83岁高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以及对雕塑界的关切和影响力,以您平实谦和的风格及堪称完美的沟通能力,淡然负起了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整体性、集成性、根源性的探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您就敏锐地意识到雕塑界现实主义回归和新变的可能,期待现实主义的再发展。

曹春生(以下简称:曹):现代科技造就了全球化的时代,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可现实主义艺术并没有退场。现实主义是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运用时间相当早,古希腊“模仿说”就是早期学说。现实主义雕塑语言是雕塑艺术的根源性语言,它不同于其它流派,是有标准可寻的。我一直认为,不管你在形式和风格上作何探索,现实和艺术缺一不可。

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雕塑作品塑造了新中国诞生,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群像,成为了经典,您参与其中;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之后,现实主义回归本源,许多作品反映了解放思想,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也呈现兼容并蓄、多样并存的新貌,您也参与其中。习近平主席最近对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现在我们迎来了第三次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热潮。

曹:为时代造像,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崇高信仰,秉持国家情怀,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这个定位既是指导性的、建设性的,也是针对当下的一些现象,比如艺术作品的过度商品化、市场炒作的常态化、迎合西方人理念的趣味化、丧失民族自信、抄袭之风泛滥成灾等。雕塑家是时代的见证和塑造者,必须对时代有着生命般的感受并对时代精神有着最为准确的把握,意识到任何新艺术的产生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其民族的文化土壤。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成为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学习了很多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我们自己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的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强。

▲《毛泽东》

▲《毛泽东》(局部)

▲《屈原》

▲《蒲松龄》

杨: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您“根正苗红”师承脉络清晰,艺术创作伴随着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从您的作品和艺术生活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当代中国雕塑的发展轨迹,您的作品从数量、质量、体量到制作完成都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水平,显示了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集大成的成果。

曹:我是幸运的,我得到了国家最好的培养。我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美术附中毕业生,保送中央美院本科,又师承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先生等中国雕塑艺术杰出的先行者。年受国家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师从全苏公认的最好的老师苏联著名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他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雕塑语言,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回国后开始在中央美院雕塑系任教;参与北京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年文化部选派去西藏创作史诗长卷式泥塑作品《农奴愤》;年参加纪念堂《毛主席坐像》创作;先后参与“八女投江纪念碑”等纪念碑项目;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委成立,我协助刘开渠先生是从始至终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城市雕塑事业积极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在国务院举办的全国市长研究班介绍国外优秀城雕作品尤其介绍苏联成功作品,连讲五期,反应强烈;任雕塑系主任,并主持二工作室的教学;年创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鼓舞——民族大团结》,56个民族敲击大鼓欢庆团结的热烈场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年参与“抗战英雄纪念碑”国家项目,“战马嘶鸣”是我创作的几组群雕;我国第一个城市雕塑公园——长春雕塑公园的建设我也做出了贡献,年“曹春生雕塑艺术馆”在长春雕塑公园落成,作品近百件;年《王羲之像》在山东青岛即墨古城落成;年5月我荣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金质奖章,俄罗斯美协主席安德烈·科瓦尔丘克在深圳授与我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艺术成就金奖,并向我颁发了象征着俄罗斯美术家协会最高荣誉的苏里科夫金质奖章及证书,以表彰我在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这是俄罗斯美术家协会首次授与中国雕塑家最高荣誉。我们还再次开展了俄罗斯专家在中国的雕塑教学活动。不管什么时候我始终都在为中国的雕塑事业和雕塑教育事业努力工作着。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局部)

▲《徐悲鸿》

▲《列宁》

杨:您的雕塑作品被誉为语言成熟刚劲,风格写意豪迈。但从当今“雕坛”最重要的雕塑作品来看,西方二十世纪的雕塑经验,在相当程度上给我们的滋养丝毫不亚于中国传统雕塑和文化所给与的灌输和吸纳,甚至可以说正是早年中国雕塑家对西方的学习催生、孕育了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并创立和发展了这一学科。同时产生的中国二十世纪的雕塑经验,也已经成为了今天中国雕塑家血液动静脉的一个回流,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主义的大方向上,努力加入中国雕塑艺术传统和对中国现实的表现,已经走出了中国自己的雕塑艺术道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曹:中央美院雕塑系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一代人传承了留法的和本土的老一代雕塑家的成果,同时我们又是“苏派”雕塑的学习者,但我们更是走中国自己雕塑艺术道路的坚定的一代实践者。中国现代雕塑学科的建立是从“五四”以来“西学中用”思潮,从西方移植借鉴过来的,当时是有些与中国雕塑传统的断裂。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现实,我们一直在做着不间断的中国雕塑遗产的考察、保护、研究工作,学院一直开设学习中国古代雕塑的课程,中国雕塑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心中深信不疑的“情结”。

杨:雕塑本身就是跟意识形态、国家密切相关的一个专业,许多伟大的作品都跟国家行为有关。如果离开自己的国家,你还会有什么?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是跟国家的发展分不开的。中国现当代雕塑家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也是一些伟大的个体,这些史诗性的作品同时也构成了他们史诗性的生活,这是现代中国雕塑史上的奇观,很难重复

曹:国家行为,流芳千古。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十大建筑;从“毛主席纪念堂”到“抗战英雄纪念碑”;改革开放城市雕塑时期,雕塑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调整期、成熟期,现实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城市雕塑中展开了各种形式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局部)

杨:现实主义对后人的照耀主要来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现当代近百年雕塑可以让人记住的形象并不多。年9月10日“春华秋实——曹春生从艺60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这个大型雕塑展览在当时是很轰动的,展出作品近60件,各种绘画作品多幅集。代表作以人物为主,其中包括《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陈殷》《蒲松龄》《谭嗣同》《李叔同》《矛盾》,以及群雕《鼓舞——民族大团结》大型泥塑群雕《农奴愤》等,许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公众心目中时代的象征。

曹:雕塑办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我再次感谢有关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山西宇达集团和长春雕塑规划管理办。与现代化大型青铜铸造企业和政府文化部门的深度合作无疑是新生事物,也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不光中国美术馆这次展览获得了成功,还在山西宇达集团铸造中心设有我的雕塑作品展厅,在长春雕塑公园建有“曹春生雕塑艺术馆”,共六个展厅,几乎囊括了我所有的作品。要塑造好的人物形象,雕塑艺术家需要有扎实的造型技巧功底,要有对结构造型、空间布局的敏锐感觉,要对不同材料特性深入了解熟练把握,更要有对生活工作永远充沛的热忱与活力。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信念,与现实生活血肉相连,与时代共振,呈现出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心灵演变,不能任意臆造和凭空想象,创作的源泉永远是现实和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物形象一直是现实主义雕塑家追求的重点。

▲《鼓舞——民族大团结》

▲《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抗战组雕之一“战马嘶鸣”》

杨:您不光是一位雕塑家,同时您始终是现代学院里的雕塑教授,从艺和从教的时间一样漫长,桃李满天下。您的素描教学和作品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曾这样谈到你的素描艺术和教学:“从这半个多世纪的从事艺术探索和素描教学实践以及完成各种国家项目的历程中,看到与一个学院的历史;一个教学体系的历史以及一个国家历史的共生关系。”这一评价与钱绍武先生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对做一个雕塑家或雕塑教师,我其实更愿意做一个教师,跟学生在一起我感到亲切和愉快。我曾经与旅法中国画家朱德群先生关于教学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我是在美术学院从事雕塑教学的人,我的学生艺术思想都很活跃,许多年轻学生对抽象艺术也很感兴趣。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让学生掌握严格的基础造型能力,这之间多少会遇到一些矛盾。”朱德群说“一些现代艺术的大师都有深厚的造型基础,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越丰厚,艺术素养越高,他们的艺术造诣才能越高。”这个对话是现实主义与国际抽象画大师在基础训练方面达成了共识,引人深思。我一直在雕塑系坚持现实主义写实性造型训练为主的格局,现在看来也还是行之有效的。素描可以培养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素描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素描艺术进行时,正是艺术家思维过程和表达美的过程。现实主义雕塑创作有其造型规律和方法,雕塑的真实并非照相式的,而是概括的,而这一能力的获取则是雕塑艺术的秘密。雕塑艺术要坚持自身的特点,以在空间中的立体造型发挥其语言优势,而不应以丧失本体特征为代价去求新求变。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基本功训练,有内心投射有相应的知识底色,并不是刻板和过时性的,它还在持续发展。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看世界,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在学校打好基础并建立良好的艺术观。

杨:城市雕塑现象的出现,给中国进行了落到实处的雕塑普及,虽然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和不好的作品,但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待于今后长时间的研究。

曹:城市雕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因素。它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环境的亮点。任何文化艺术的复兴、繁荣,都是以自由活跃、百家争鸣的思想为前奏,都是以政治文明宽松、社会和谐为条件,才能激发艺术家的心灵感受。所以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体现着时代精神。实际上现实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城市雕塑中展开了各种形式探索,现实主义雕塑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与城市雕塑是密不可分的。

(......)

曹春生

年3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原籍北京,满族。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保送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刘开渠教授、王临乙教授。

年毕业后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深造。

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至今,曾任雕塑系主任。

现任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第二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城雕委委员、艺委会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雕塑》杂志顾问。

获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艺术称号。 

多次赴欧美诸国、日本、中东、港澳台等地考察、讲学、举办个人展览。代表作有《列宁》《周恩来》《陈毅》《蒲松龄》《谭嗣同》《琴》《回归·香港的春天》《矛盾像》《雄鹰展翅》等

本文节选自《雕塑》杂志年第2期[国之大匠]

(更多详情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99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