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每日一荐丨地震纪念碑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1/7/13 13:26:47   点击数:

///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英)

建地震纪念碑是件大事。

它不同于地震纪念馆,既保存史料又做科普教育;也不同于烈士纪念碑,千秋万代要缅怀敬仰;更不是民族独立纪念碑,年年在这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地震纪念碑的用途是极为特定而有限的。

自意大利为年地震遇难者建立第一个碑以后,仅有少数国家继续建碑,我国建碑的数量最多、步伐也迈得最大。

地震不会停止,灾难还会发生。在保护生态、防震减灾的大原则下,各国观念已然改变;不建纪念碑、不修大广场;对于缅怀逝者、激励后人的纪念事宜,采取人性化的多种方式,尤其是利用好地震遗迹、发挥科学教育馆的综合作用。

别人已经做到,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01

早期的纪念碑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地震修建纪念碑。

意大利在多年前建的地震纪念碑恐怕是最早的一个,他们毕竟素有艺术雕塑的文化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奠定。

年12月28日,在卡拉布里亚-西西里岛之间的梅西纳(Messina)发生7.1级地震,风光旖旎的古城被烈度高达XI度的震撼和高12m的海啸摧毁,逾10万人罹难。

占地几平方米的地震遇难者纪念碑的规模很小,颇似圣母般的大理石雕像美丽端庄,伴以盾牌、花环和水果,静静地抚慰着逝者,与岛内文化风格融为一体。恰如德国思想家温克尔曼(JWinkelmann,—)对古罗马艺术的著名评价: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参加抗震救援者被授予纪念奖章,穗带的绿色象征希望、白色寓意纯洁,奖章上刻有“纪念奖章—年12月28日卡拉布里亚-西西里地震”的字样。

地震时分,刚好有4艘俄罗斯军舰在附近巡航,成为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伍,他们紧急把居民送上了船只、医治了伤员。为此,当地居民又在花园里为俄罗斯水手竖立了一座小型青铜纪念碑,常年摆放饰以两国国旗穗带的花圈。

这两座纪念碑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竟毫发未损,保存至今。

图:梅西纳地震的抗震救援纪念奖章

图:梅西纳的俄罗斯救援纪念碑

02

中亚的纪念碑

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发生7.5级地震,约16万人丧生。

青铜雕塑与博物馆合二为一,以游牧民族喜爱的“地牛翻身”造型托起了地球,母亲又从裂缝中抱起了金灿灿的婴儿——阳光和希望,与土库曼斯坦的三金——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和白金棉花,交相呼应。

从此,“裂缝、母亲、婴儿”便常常取为雕塑创作的基本元素。

图:土库曼斯坦年地震纪念碑

年4月26日,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发生7.5级地震,逾10万人死亡,30多万人无家可归。

苏联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历时五六年,15条大街分别以承建任务的加盟共和国命名。

纪念碑建在陵园,在一块不到半米高的黑色方石上,一侧刻有地震日期,另一侧的时钟指在5时24分的发震时刻。主体雕塑由“裂缝、勇士、母亲、儿童”4元素组成,陵园的四壁纹饰是“地震灾情、自救互救、全国救援、重建家园”4个主题。

我国年3月21日的邢台7.2级地震和这次塔什干地震的时间接近,也都发生在凌晨5时多。

苏联在这个地区(今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一带)的地震科研成果和纪念碑设计理念,对我国均有很大影响。

图:乌兹别克年地震纪念碑

03

巅峰之作

年12月7日,亚美尼亚的列宁纳坎发生7.0级地震,人死亡,50多万人丧失家园。50多个国家的余人投入救灾,近80个国家提供了共1亿多美元的援助。

年,在不对城市原有布局做任何改动的条件下,一座不大的遇难者纪念碑竖立在教堂的原有场地上,该纪念碑由著名艺术家苏戈扬(FSogoyan)设计,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堪称地震纪念碑的巅峰之作。

十几个脚踩废墟、顽强奋战的身躯由下而上地逐次昂首,受灾而不失尊严、有难但不曾退却,紧紧簇拥起母亲、儿童和老人,筑成了永恒的丰碑。

青铜纪念碑由两名卫兵持枪守护,外宾到访必来献花,举行肃穆礼仪。

图:亚美尼亚年地震遇难者纪念碑

对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国家授予了纪念章,上面刻有凤凰涅槃图案和“127”字样。

苏戈扬的雕塑影响巨大,好评如潮。3年后,亚美尼亚政府选取了顶部造型制成国礼赠给美国,置于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草坪。底部的刻字:

赠给美国人民,亚美尼亚人民对年12月7日地震中的帮助,致以诚挚的感谢。

日本年和年、新西兰年、中国台湾年、土耳其年、马其顿年、伊朗和伊拉克年的地震之后,也都在陵园内置放了小型艺术雕塑。

笔者已查到的外国地震纪念碑(含下面介绍的实例)仅22个,估计不会超过30座,主要出现在日本和欧亚地震带的少数国家。

图:抗震救灾的奖章和在纽约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亚美尼亚礼品——《祖国》

他们的特点

其一,碑的建立只针对遇难者,不扩展内涵,对于应急救援人员的褒扬采取其他方式表达;

其二,碑的高度很低、规模都比较小,符合地震区抗震设防的技术要求。除乌兹别克外,纪念碑的占地面积都没有超过几平方米,且大多国家仅拥有一座地震纪念碑。

此外,意大利、日本和亚美尼亚等国还以抗震救灾为契机,重视对给予国际援助的国家以公开褒扬感谢(舆论宣传、授予纪念章、国家赠礼、建纪念雕塑等),发展友谊、改善国家关系。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13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