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花地小作家黄舒灿相遇与重逢
(拉多加湖)
花地
小作家
相遇
与
重逢
◎花地名师作文小作家班黄舒灿
午后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亲吻我的左脸,再流到我的右脸。轻轻的,柔柔的。圣彼得堡的夏季,凉爽短暂,比起许多地方此时的烈日难耐,我坐在北纬59°的避暑圣地的一辆白色观光大巴上,感觉惬意而舒适。
“大家醒一醒啦,马上我们将要到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了。”声音轻脆的小燕子导游姐姐说道,她一头干练的短发随着车的颠簸上下甩动。我抬起头,望向窗外。“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一片森林,这片森林里有一条公路,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条路非同寻常,叫做‘生命之路’。”
这时,一棵一棵笔直的白桦树从窗外缓缓扫过。“我们现在正在驶入生命之路,这条路的每一公里,都会有一座纪念碑,一直通到我们的目的地——拉多加湖……”导游姐姐耐心地给我们解说。原来,那拉多加湖,它不只是欧洲第一大湖,它更是圣彼得堡人心中的“救命湖”。二战期间,希特勒派几十万德军进攻列宁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扬言一个月灭掉这座古城。列宁格勒被死死围困,城里的军民奋起抵抗,德军攻不进城市,就封守在外面,断了列宁格勒的补给。粮食和弹药日益紧缺,城里的人又出不去。巨大的黑暗和恐惧笼罩着城市。列宁格勒的军事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打通一条运输线。但抢修出的一条隐蔽公路必须经过拉多加湖,因为当时仅剩拉多加湖中间一段65公里的区域不在德军炮火射程之内,不过只有结了厚冰才能打通运输线。此时,冬季来临,湖面果然开始封冻。守城的军民不惜一切代价守护着这条生命线,一辆辆载着物资的汽车,自西向东,从拉多加湖面驶入,然后穿过森林中一条长长的公路,驶进列宁格勒。流血、牺牲、坚持,就这样反复拉锯,三个月后,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二战后,人们修建完善了这条公路,并在此公路的每一公里处都立了一座纪念碑。这每一公里,都代表着希望不断临近;每一辆车,都载着人们顽强的生命,慢慢驶来。
驶过的白色纪念碑,镀着铜的公里数,在往拉多加湖的路上不断递增,公里数字旁刻着的军徽五角星熠熠发光,因为那是人们闪亮的眼睛集结的希望。窗外的白桦树愈发浓密,像一个个英勇的卫兵凛然伫立,它们身上的沟壑见证了岁月的奇迹,它们守护着生命流动的通畅。啊,那白色纪念碑在阳光下白得那么高雅,那么圣洁。
车停了,拉多加湖到了。
我一下车,一片蓝将我环抱。那是一片一望开阔、广无边际的蓝,蓝得像宝石,蓝得像水晶,蓝得梦寐,蓝得醉人。一瞬间我仿佛看到千万只飞鸟掠过湖面,几十辆军车缓缓在湖面行驶,载满了物资。车上穿着军服的战士,带着微笑,用深邃又坚定的目光望向战火飘渺的远方。那军车鸣笛声,轮胎压过湖面之声近在眼前,我伸出手去,但是恍惚间,眼前却仍天湖共色,湖上波澜不惊。
而我的心荡漾着。我仿佛重逢了那个时代,与生命的力量重逢,与希望重逢,与那许许多多灼热而不屈的目光重逢……我懂他们所有的渴望,而这所有的渴望都来源于一个词——生命。
生命的意义超越一切价值。正如余华的《活着》中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其他事物而活着。”它同时诠释了生命的底线和终极。是的,任何事物只要寄予了生命的意义,即便它原本卑微,也会显得伟大,成为永恒。
我转过身,湖的边上有一个俄罗斯人特制的用天然气永远点燃的“永生火”。大雨、大雪、风尘、沙暴,都熄灭不了它,它纪念着拉多加湖,它讴歌着拉多加湖,它纪念和讴歌着这条生命之路上的英雄。我看着那团火焰,我相信,我的瞳孔里也一定印上了,一定燃起了一团火焰,燃起了对生命意义的崇高致意。
我与拉多加湖的相遇,也许是一段久别经年的重逢。
(拉多加湖)
点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黄舒灿同学行文,总能拨繁去冗,适时切入,如高手出招,恰到好处。接下来起承转合,挥洒自如地完成全文。本文写的是一次俄罗斯拉多加湖之行,别样的风景、厚重的历史、独到的思考,经由小作者过硬的语言,将其与一些浮乏而肤浅的游记区别开来,是一篇具有深沉情怀和文化意味的游记佳作。
(指导老师:刘大程)
刘大程,国家二级作家、文学创作高级职称、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等多家刊物,选入《中国年度诗歌》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行走的歌谣》、《南方行吟》等四部,长篇小说《东莞梦工厂》、《湘西童年》、《袁崇焕》三部。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东莞荷花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圣彼得堡)
各位家长大朋友,各位花地小朋友,我们花地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