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丝路文明丨ldquo丝路上的远方
来源|《丝路文明》杂志
编辑|LISAAA
编者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丝路沿线国家与城市近两年到底有什么变化?经济、文化合作领域与业务拓宽后,当地城市又有哪些改变?在历史地理学博士徐君峰教授的镜头中,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丝路温度”。打开中国地图集,仔细观察,黑龙江省东南角相邻的俄罗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下面括号内标注“海参崴”。“崴”在中文里是个容易读错的字,意为“洼地”或“山水弯曲”的地方。海参崴满语的原意有几种说法,盛产海参之地、海边晒网场、海边渔村,总之都和大海有关。俄罗斯市民大都不知道原来旧城市名,而中国人也一直不愿忘却。这种中俄文城市名称同标在地图上的现象,蕴涵了一种不堪回首的痛楚情感,反映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片段站台上伫立着灯柱般的纪念碑,顶部双头鹰国徽意为一头控制西方,一头控制东方。不仅岸上起重机的吊臂在空中忙碌晃动着,海上还有许多装卸船紧张地工作者,大量的货物被装上卸下,使游人都能感受到进出口贸易的繁忙。陆港火车站是游客必到之地。候车厅透露着欧洲旧大路风情,但也融入了俄罗斯建筑元素。新娘和新郎站在栏杆前,面对着大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火车站广场对面的斜坡上,耸立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铜像,基座为灰白色花岗岩。相距火车站不远处伫立着灰白色大楼,这就是著名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广场上放置了一艘二战中多次击沉敌舰而被授予了红旗战斗勋章的英雄潜艇。几个身穿传统服装的年轻人从拱门里走出来,跳起了民间舞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