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北约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一场轰轰烈烈的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泽连斯基忙着向全世界要这要那,普京面对制裁刚硬反击,西欧国家内心焦灼不安,美国一旁火上浇油,一时间可谓“众生百态”。今天就来简单聊聊北约与俄罗斯的那些事。
众所周知,北约诞生于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其成立之初的目的是“压制德国、留住美国人和挡住苏联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北约的这三个目的成为了冷战的墓志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取得了冷战的“全面胜利”,正常而言,北约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冷战后,北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进行了五轮东扩:年3月吸收波兰、捷克、匈牙利;年4月吸收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年1月吸收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年吸收黑山;年吸收北马其顿。
北约的每一次东扩都引起俄罗斯强烈的反应,只是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一顿骚操作下,俄罗斯经济呈自由落体下滑,同时忙着应对“趁你病要你命”的车臣,对北约东扩除了嘴巴上嚷嚷着反对外,也无法采取什么有力的反制措施。当然,苏联解体初期的俄罗斯采取的是向西方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抱着向北约让步以换取成为欧洲大家庭一员的心态。哪怕是普京在执政初期也对西方抱着这样的幻想:俄罗斯曾于年、年和年三次申请加入北约,但都被北约拒之门外。讽刺的是,年德国曾提出让俄罗斯加入北约,但经过俄格战争、乌克兰危机以及西方国家上百回的制裁后,俄罗斯对西方的幻想早已破灭。
如今的俄乌冲突爆发后,南非总统曾表示冲突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明白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以及北约东扩对其影响。
任何国家的地缘战略立足点主要都是两个:国家战略安全和资源需求。对俄罗斯而言,第二点根本不是问题,其国土面积多万平方千米,蕴藏的各种自然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21%,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并且农用地、森林覆盖面积广阔,还没算上丰富的矿产和让西欧诸国恨得牙痒痒的化石燃料等资源。简而言之,就资源来说,俄罗斯就是一土豪,而且不是一般的豪。
基于这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诉求就只有一点,即国家安全。大国安全绝不仅仅局限在国境线以内,利益边界之外必留缓冲区,即所谓的留十方可得之六七。
打开前苏联与现俄罗斯的地图进行对比,或许能对这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俄罗斯在欧洲地区的国土以平原为主,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因此国家安全态势基本取决于战略纵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空间换取时间(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也是采用这一战略)。
前苏联国土横贯欧亚两洲,从东到西最远距离达一万多公里,从南到北达公里,国土总面积为多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黑海、波罗的海均在其势力范围内。
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是苏联面对西欧的战略纵深,为莫斯科提供保障;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保障波罗的海入海口和港口城市圣彼得堡;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所在的高加索地区是苏联西南地区唯一的天险,保护苏联腹地,也是其通向西亚的战略通道(所以在年,格鲁吉亚为加入北约而悍然对南奥塞梯展开军事行动时,俄罗斯不惜与格开战);而中亚五国是苏联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产地,连接亚欧的战略通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倘若前苏联加盟国能保持中立,那么这些国家还能充当俄罗斯的缓冲区。然而,在冷战后北约五轮东扩吸收的国家中,有六个是原华约成员国,三个为前苏联加盟国。这一举动不断地吞噬着莫斯科的防御纵深。而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欧平原和东欧平原的特点使越往东走越宽,北约每往东扩张一步,俄罗斯的防线就拉长一大截,军事防御难度愈显。
普京上台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