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经济 >> 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我国又援助2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有不少原本贫困的国家,依靠强国援助而得以实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改善,国力快速增强,甚至还能成为发达国家。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国土面积以沙漠居多,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一向不和。靠着美国的强力支持,以色列不仅在中东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经济还得到了强势发展,如今已是不可小觑的中东强国。
但并非所有得到强国支持的国家都能像以色列那样强大。在历史上,虽然有些国家得到了强国的支持,但他们没有野心,也不想取得进展。他们就像“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他们只知道如何过上稳定的生活,而不计划国家发展。因此,他们的国力不变,全国仍然处于贫弱的境地。最典型的是阿尔巴尼亚,先是接受了苏联15年的援助,然后中国又支持了20年。但即便如此,阿尔巴尼亚仍然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与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接壤。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被称为“欧洲之光”。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国土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万。这是一个小国,领土狭窄,人口稀少。一般来说,只要阿尔巴尼亚这样一个小经济体背后有强大的支持,经济就应该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国民经济结构能够根据国情适时适度调整,那么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健康发展,及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与世界上其他小国相比,阿尔巴尼亚非常幸运,两个大国提供了慷慨的经济和物质支持。第一个接触阿尔巴尼亚的大国是苏联。二战后,苏联国力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真正的“老大哥”。
苏联不仅军事实力很强,经济总量也远远超过一般国家。当时,作为超级大国,苏联急于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威望,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进入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是苏联进入半岛的最佳跳板。因此,自年阿尔巴尼亚成立以来,苏联为阿尔巴尼亚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经济方面,苏联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丰富的发展资金;在工业方面,苏联派出了许多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专家,并协助建设了各种基础设施和工厂。在苏联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人在过去15年中国着非常滋润的生活,过着稳定和谐的社会。
俗话说“人软手软”,但阿尔巴尼亚根本没有考虑苏联帮助国家的动机。年,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阿方对此非常不满。结果,双方反目成仇,苏联政府直接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从而中断了两国关系。因此,阿尔巴尼亚主动对我国表示友好,我们与苏联的关系刚刚恶化。面对这种国际形势,中国决定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在此期间,中国将每年向阿提供各方面、各行业的援助,不仅派出大批专家和工人为阿建设政府大楼、公路、铁路、市政等公共设施,而且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甚至大量发放低利率贷款。
面对中国的友好援助,阿尔巴尼亚人特别创作了一首歌颂两国友谊的歌曲,名为《地拉那北京》。为了报答好运,中国人还到处唱《北京地拉那》。在我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期间,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舒适,甚至比苏联还要舒适。不幸的是,由于阿尔巴尼亚政府和人民没有进取心,这一时期国内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当初为了支持阿尔巴尼亚,中国非常慷慨。我国生产的许多优质特种钢不愿意自己使用,全部用于国内建设。然而,阿尔巴尼亚却毫无顾忌地使用这些优良的工业材料制造电线杆。不仅如此,我国支持的许多珍贵物资都堆放在政府仓库里,从未使用过,这真的浪费了我国的良苦用心。
换言之,也许正是由于强大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阿尔巴尼亚政府根本不需要担心如何发展经济和规划未来。因为阿尔巴尼亚人长期享受着别国的援助,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努力工作,更没有考虑过创新创业,所以他们越来越随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对阿援助暂时中断。我没想到阿尔巴尼亚方面立即背弃我国,继续把我国赶出联合国。现在,在过去的40年里,阿尔巴尼亚的国内局势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它的公民贪图安逸,没有野心。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已成为欧洲大众营销的“窝”。它的人均收入在富裕的欧洲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为此,世界经常嘲笑阿尔巴尼亚是“无法点亮的欧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