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孟小五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50周年回访

发布时间:2023/4/6 14:39:01   点击数:

作者:孟京生外交部 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一共有五个大点:虎踞茶场校部、虎踞镇、洣江边四排房、平水黄沙铺、菜花坪及财贸干校。

虎踞茶场校部

外交部湖南干校校部及周边区域图

龙家老屋

我在平水住了一段后,就去校部我妈所在的基建一连了。年春节前,我在陕北插队的哥哥要来干校探家(没地方去了,北京的房子被外交部收回,没地方住了)。我家符合条件,我妈就向管理部门提出借住老乡家。领导批准了,在龙家老屋给了一家租住。这个小村落是离干校校部最远的几个村子之一,要走20多分钟。

龙家老屋是一个只有二十多家的小村子,住户都姓龙。茶陵一带姓龙的、姓谭的特别多。龙家老屋的大人孩子都知道有个本家龙书金,在新疆当司令。村头是个水塘,房子挺好的,新盖的房,背阴,潮湿,门上有扣垫,可以自家上锁。这家的主人也姓龙,有个儿子龙春飞,和我同岁。

在虎踞中学上学时,干校的孩子跟当地孩子发生冲突打架是常有的事,我有好几次都因为龙春飞的原因忍住没有动手。春飞是当地的孩子头儿,我在干校这边算是比较闹的主儿。我在他家住着,他是房东家的孩子,跟我挺好的,所以我两个避免直接冲突。

春飞后来当兵去了,70年代末复员回来,后来做了十几年村里大队的书记,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我们回访时,当地镇政府特地把龙春飞请来见面。我见到他觉得特别亲热,说个没完。春飞还邀请我们一行人去他家做客,从树上摘了柚子,准备了自家种的红薯干和花生,每人一份,热情至极, 下次再来在他家住一阵子。

他家巨大无比, 十间房子,楼上楼下很宽敞。几个孩子带着子女在株洲工作,他和妻子平时也不住在家,自己有个牛场,养了十头牛,住在牛场看牛,生活挺好的。我跟春飞开玩笑说:“现在打架我肯定干不过你。”

年的冬天真是一个遭罪难过的冬天。特别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更加难过。隔离审查的干部不能住老乡家。我爸在平水受审查,不许自己来校部这边。尽管骑自行车两个小时就可以来了,我的印象中好像我爸只来过校部这边的家一次,后来就不许来了。直到湖南干校撤并到江西上高后,我爸我妈才在镜山口点合住在一起。

各个连队

校部这边基建一连比较杂,因为是从东北黑龙江五常转过来的,一个连还有几个不同的单位。年轻一点儿的,翻译队的比较多,各种语言都有,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丹麦语、斯堪的纳维亚语都有。因为我妈是基建一连的,我跟着基建一连干活,所以比较熟。

基建二连主要是工勤人员,大部分是钓鱼台的。

六连是以新闻司为主,年轻人多一些,大多是-年进部的大学生。“文革”初期,新闻司的年轻人造反折腾得最厉害。外交部的主要造反组织——革命造反联络站的头头王中琪、黄安国都在六连。好像礼宾司也是编在六连,待确认。

国际司、条法司、西欧司、政治部、国际问题研究所这些单位都在校部。

校部领导

外交部湖南干校部分领导成员。右起:肖玉华、刘华秋、王国权、陆肖珍、?、张兵、屠孝顺、孙振华(图片来源于《洣江作证——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随笔》张兵)

校部的领导有校长屠孝顺;副校长是五常转过来的王国权,还有俞沛文、营长张兵、生产组长张志民等。

湖南干校的校长是屠孝顺,40岁左右的中年人。我们在干校时对他印象不深。屠孝顺原来好像是机要局或什么单位的人,在干校很少在大会上讲话什么的。我个人的印象就是看见他开挎斗摩托车。干校的大事小事多由副校长王国权处理。

政治运动清查“五一六”的运动由干校政工组管。左得很,连年春节都提出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只休息一天。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疲劳尚可忍耐,人们对政治运动清查“五一六”挂在头上的那柄利剑真的是提心吊胆。那些积极分子拼命整人,借运动表现自己,利用手中的权力毫不留情地对待“有问题”的干部。湖南干校一部分干部被踢出外交部,政工组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招人恨。

人物:王国权

王国权

王国权为人谦和,待人和蔼,从来也不对人发脾气。我们在干校参加劳动的孩子都直呼“老王”。

王国权是外交部老干部中的一员,河南人,上过大学,搞过出版,留洋到日本;年参加革命,35年的党员;到过延安;后来到晋察冀工作;一直在热河工作,解放战争和解放后都在那里,军队和地方两边都有职务,一直干到年热河省撤销,官拜热河省长。热河省省会在承德,地盘是在河北、辽宁、内蒙古交界的地方。王国权年调外交部,年出任驻东德大使,年接任王炳南,任中美大使级谈判代表。这个职务在外交部算是很重的职务。

湖南干校撤销时,周总理调王国权回北京,出任对外友协的会长。据王国权的儿子介绍,父亲在外交战线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在对外友协当会长时,曾作为周总理的私人特使,赴日本参加松村谦三的葬礼,并开展中日友好活动,为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贡献,曾受到周总理的表扬。

王国权飞抵日本,在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向王国权表达对周总理的感谢。

王国权参加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活动。

(王国权照片由其子王小钟提供)

三年后,王国权任首任驻澳大利亚大使;任满后出任驻意大利大使;之后调回国,离开外交部到民政部,给以前的老首长程子华当常务副部长。

民政部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小部,编制才人,跟外交部没法比。工作虽然调动了,住房还是在外交部,没被赶走,还住在报房胡同69号的外交部宿舍。

这一点比罗贵波强多了。罗贵波前脚出任山西省长,后脚外交部就让其夫人和孩子腾地方、交房子,搞得罗贵波一家在北京没有地方住。这可能跟人事恩怨有关系。

王国权几十年来官没有越做越大,基本上平级,行政8级,在干校的那一段口碑不错,夫人口碑也很好。尽管在五七干校是在清查“五一六”的漩涡中心,但骂王国权的不多,难能可贵。

人物:俞沛文

俞沛文

俞沛文是干校的副校长,很平和的一个人,我们参加劳动的小孩儿都直呼他“老俞”。年以后,我们同住一个院,我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见到大人要叫叔叔、阿姨,不能像以前那样直呼“老张”“老李”。我就叫“俞叔叔”了。

俞沛文与夫人顾以佶

俞沛文是年的党员,在上海上过大学,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做上层的统战工作;抗战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回国后在上海工作;年调入外交部前,是上海市政府外事处长;当过6年的礼宾司长(这是年上海市长陈毅调任外交部长之后的事);“文革”前的老大使。

俞沛文(右2)与海尔·塞拉西一世

湖南干校撤并后不久,年初,继王国权之后,俞沛文调回北京,几个月后出任埃塞俄比亚大使。当时埃塞俄比亚主政的是海尔·塞拉西一世。这个名字在小孩子心里特别容易记住。

干校领导很难当,主要是要按照上面的指示,领导清查“五一六”的运动。俞沛文跟王国权一样,开大会时得按上面的口径说,私底下跟“五七战士”打成一片,有说有笑,一点儿架子也没有,所以口碑还不错,没什么人恨他。他们很艰难地如走钢丝。

何为“老大使”?

顺便说一句。外交部大使称为“老大使”的是指“文革”前当过大使的人,建国初年-年任命的大使,一共有94位,到“文革”时有十几位离开了外交部。

年任命的几位大使有杨公素、俞沛文、陈坦、曹痴、章文晋。年“文革”后到年底,没有任命过新的大使。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年任命刘晓为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几个月后又调回国,抓起来了。直到年中共九大前后,才任命了一批大使出国,接着又是一段外交停顿。年尼克松访华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猛增,于是又提拔了一批大使,大都是“文革”前的参赞或司局长级别的干部。

人物:张兵

张兵营长是干校的领导层之一,是信使队老宁的爱人。听外交部业余学校的人说,张兵是从河北某个县中学调来的,不是外事干部,好像是在外交部的业余学校工作,“文革”前不久才受照顾调入外交部的。在湖南干校,人们对她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前些年她自己写了本书,叫《女外交官手记》,写的大都是在国外使馆的经历,以国外风土人情、民俗为主。

人物:张志民

张志民原来是 总部的干部,因为在 司令部工作,跟彭总、邓华、韩先楚、洪学智等历任志司首长很熟。 从朝鲜撤军后,留下他在使馆联系与 有关的事宜,就成了外交部的人了。他在朝鲜待了十几年,经历了乔晓光、郝德青、焦若愚三任大使;回国后在总务司工作,任基建组长,为中国驻外使馆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持过外交部新楼的建设,下干校时盖房子的事归他管;后来出任过中国驻日本札幌的总领事、外交部钓鱼台管理局副局长、钓鱼台大酒店的老总。张老是我家楼上楼下的邻居,跟我家挺熟的,现在他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湖南干校还有其他的校领导,有些我根本不认识,加上时间久远,忘记了。

干校的老者

陈翰笙

岁数 的当属陈翰笙了,去干校时已经72岁了,干校的人称其为“陈翰老”,我们小孩也跟着这么叫。陈翰老是个传奇式的人物,经历之丰富,阅历之广阔,打交道的人之多,已经不能在这一一列举了。

人物:陈翰笙

陈翰老年轻时留过美,拿过哈佛的历史博士,留学过德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也工作过,年任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李大钊介绍他加入国民党,20年代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佐格尔线上的情报人员,在共产党也是元老级的人物(秘密身份)。认识胡汉民、王世杰、苏联大使加拉罕,常与蔡和森讨论问题;在苏联认识斯大林夫人,住托尔斯泰孙女的别墅;通过与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打交道,认识了宋庆龄。

年回国,经蔡元培介绍进中央研究院,继续搞中国农村调查。来往的人巨多,与陈公博、顾孟余、朱家骅都有来往,与宋庆龄、史沫特莱、鲁迅、佐格尔、杨虎城、杨杏佛、傅斯年、冯玉祥夫妇、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郭沫若、路易·艾黎或为朋友或是同事。

年党组织关系转到共产国际,抗战时一直搞农村问题和工合组织,抗战后到印度做研究。

一生著书立说,著作20多部,文章无数。年在欧洲遇到伍修权、乔冠华等人,决定回国。年10月到京,周总理安排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力辞不就,到外交学会当副会长、外交部顾问等职。陈翰老和周鲠生几人一直是外交部的顾问,没有在国外担任过使节,但在外交部的地位似乎仅次于副部长。

陈翰老到干校后,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人编在一个连。那个连还有之正他爸张明养。研究所有一些人是国民党政府驻外使馆的起义人员。由于毛主席在西柏坡讲了“重起炉灶”,国民党政府起义的外交人员没有一个在部机关和驻外使馆工作的,基本上都安排在研究所搞外交研究。

陈翰老年纪大了,很不适应干校的生活。别人轻而易举的事对他来说如过险关。就拿上厕所来说吧,我们用的厕所是原来劳改场盖的,典型的南方农村的厕所。小便用木桶,每天挑走存起来,给菜地施肥。大便就是蹲茅坑,在一排木板上掏十几个方洞的茅坑,下面是几米深的大坑。南方农村对粪便的收集远比北方农村精细。

陈翰老腿脚不好,走路都跌跌撞撞的,解大手更是困难之极。翰老腿力不行,蹲不长,总是微微躬身,拉一蹶屎再站着,反复几次才能艰难地完成,用手纸擦屁股也很吃力,弯腰回手这最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好,够不着,常常弄得身上、衣裤上净是粪便。

更糟糕的事后来发生了。有一天翰老解大手没撑住,掉茅坑里了,人卡在茅坑板上,差点儿掉进底下的大粪坑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翰老抬出来,幸好没有受什么伤。

干校一看,这可不成,于是让木工房给翰老做了一把木椅,上面挖个洞,下面放便盆,解决了翰老的大难题。翰老的工作也调整了,以前他是在菜园子干点儿力所能及的轻活,后来改成收发员了,在校部各连送报纸信件什么的,到处都可以看到翰老跌跌撞撞走路的身影。可这也不是个事,拿着报纸到处走动,危险性很大。就这样,翰老坚持到年下半年,回北京看病,治疗青光眼去了。

翰老从干校回北京后没什么太多的事做,粉碎“四人帮”之前,在家里办了个英语学习班,教外交部的孩子们学英语。刘少奇的女儿也曾在翰老那儿学过英语。粉碎“四人帮”后,翰老离开了外交部,到社会科学院工作,还兼任着北大教授、商务印书馆某历史丛书的主编等职,还担任过外交部之外的一些社会和学术研究的职务。

翰老于4年去世,享年岁。这是一般人达到不了的高度,仁者长寿。

我们所在的基建一连岁数 的要数老曾了,有六十出头了,原来是外语附中的校长。“文革”前外语学院(一外)和外语附中都是外交部的下属单位,所以老曾到外交部的五七干校来了。

人物:老曾

曾校长还帮过我家的忙呢。年我四哥孟和平从育英小学毕业,打算考中学。那是北京 的中学之一。外交部有不少孩子都是中学毕业的。结果我哥考得不是很好,学校没有录取,但通知备补,意思是再有不来的空额就给你。等到开学也没有给录取通知,这下可糟了,没学上了。我爸就带着我哥去了外语附中,找了曾校长。因为外语附中是外交部下属单位,对外交部在国外任职的干部子女挺照顾的,所以好说话。曾校长一看成绩够格,就录取了,安排在“初一法”上课。

那时中法刚刚建交,学法语是大热门,外交部有不少子弟子女在外语附中上学,各年级各班都有,加一起得好几十。有陈毅的女儿陈珊珊、平波的儿子平小波、裘克安的儿子裘安曼、王炳南的儿子王东明、康矛召的儿子康德里、董越千的女儿王乃力(董洁)、黄华的女儿黄小玫、雷阳的儿子王广庆、袁鲁林的儿子袁小榕等人。另外,外语附小也有不少外交部的孩子,姚登山的儿子姚建、闫宝航的孙子闫苏明就是附小的。后来我哥到干校探亲,见老曾还叫曾校长呢。

中国人学外语有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走得近,大家都学俄语,中学里教俄语的比英语多很多;60年代跟苏联掰了,跟法国建交,法语又大热;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尼克松访华,英语成为主外语,一直到现在。

-未完待续-

文字

孟京生(孟小五)

编辑

外交官说事儿元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44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