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从贾家庄到阿那亚25部短片的镜像游移
不论是年巴黎地下咖啡馆放映的《火车进站》,还是年诞生于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定军山》,电影短片一直像一颗种子,不断催生着多样影片形式的发展,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纪元。“短片”不仅仅是年轻导演入行的必要训练,也完全是一种独立的影片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导演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美学。贾樟柯导演曾经将长片形容为“长拳”,将短片称为“短打”。“短片”是最需要集中精力,一击致命的,它凝聚着导演精妙的创意以及严谨的创作构思,是最考验导演电影功底的影像类型。汾阳方言有熟语“短小精干”,因为短小,所以灵活,所以迅速,所以凝练。在如今这个移动互联终端普及、短视频占领大众视线的“视频快餐”时代,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短片”这一传统表达的意义,照亮电影工作者前进的道路。
“”是汾阳当地的电话区号,“86”则代表中国。电影短片交流周以生动的数字为名,蕴含着电影文化交流突破地域限制的美好愿望。它形成立足于山西的特色电影艺术氛围,为青年导演开辟一个可以回归电影本体,纯粹与观众、电影同行进行深入交流的安静空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里具有几千年来发源于土地的最质朴、最原始的生命力,的作用正在于助力中国文学艺术回流乡土,并促使其在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电影短片交流周立足山西,面向世界,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具备独到见解的优质短片,为电影产业助推新生人才,给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观影体验,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
11月27日至11月29日,UCCA携手电影短片交流周和阿那亚,共同呈现青年导演短片展“镜像游移从贾家庄到阿那亚”。本次我们将展映25部佳作,共有四个单元,精选自四届电影短片交流周优秀获奖短片。其中,第一单元“栖息之所”是来自第一届4部获奖短片,分别为《春梦了无痕》《根》《有病》《月光旅人》,作品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及短而精的表现形式聚焦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短暂的喧嚣中寻找自我,体现出现代人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月光旅人》剧照。
第二单元“青春种子”来自第二届获奖的7部短片:《雨季不再来》《一只蓝色的虾》《男孩们》《载羊》《花火》《风有来路》《回》,其中《雨季不再来》获得了此届影像交流周的最高荣誉,表现了三段暗涌的青春故事,清新自然地铺陈关于青涩年华的记忆,视点切换自如,显示出成熟的叙事掌控能力。
《雨季不再来》剧照。
第三单元“他者审视”来自第三届获奖的6部短片:《异类》《大厨》《苦水音乐》《归途》《野礁》《人约黄昏后》,年轻的导演们在“他者”和“自我”之间进行了深入探索。其中短片《人约黄昏后》改编自一位老裁缝的亲身经历,导演选取“旗袍”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饰元素,以原汁原味的吴侬软语讲述了一个内敛婉转的情感故事。
《人约黄昏后》剧照。
第四单元“影像多元”来自第四届获奖的8部短片,得到了海内外电影工作者的热忱支持,吸纳的影片国别地域更加多元,包括英国的《月圆之夜》,中美合拍的《秘密基地》《雁南飞》,美国的《然》,日本的《私有海域》,维语对白的《敲门》以及中国本土的《无休无止》《满地情》,展示出各地青年影人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月圆之夜》剧照。
本次展映将带领大家欣赏自电影短片交流周创办以来的所有获奖优秀影像,回顾了这些在茫茫人海中汇聚起来的志同道合的年轻面孔。贾樟柯导演在第三届短片交流周时曾以《一粒电影的种子》为主题鼓励青年创作者:“你们开始通过摄影机,凝视这个古老、但于你们而言还尚待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年轻而新鲜的目光,正如中国电影需要新的观点与新的语言。”电影短片以及电影的黄金时代需要青年导演们共同创造,需要从业者在内心深处真诚地与观众进行交流。为此,UCCA和电影短片交流周以及阿那亚将矢志不渝地展映优秀获奖作品,推动这颗电影艺术的种子坚定、纯粹地发展下去。
UCCA影像艺术交流
镜像游移从贾家庄到阿那亚
.11.27–.11.29
孤独图书馆
国别语言配中文字幕
活动流程
▼
11.27(周五)
19:30-21:30
“栖息之所”第一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
《春梦了无痕》《根》《有病》《月光旅人》
11.28(周六)
10:30-12:00
“青春种子”第二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上)
《回》《花火》《风有来路》
16:00-18:30
“青春种子”第二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下)
《载羊》《雨季不再来》《一只蓝色的虾》《男孩们》
19:30-22:00
“他者审视”第三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
《人约黄昏后》《异类》《大厨》《苦水音乐》《归途》《野礁》
11.29(周日)
14:00-15:30
“影像多元”第四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上)
《敲门》《无休无止》《满地情》
16:00-18:00
“影像多元”第四届电影短片交流周获奖短片(下)
《月圆之夜》《秘密基地》《然》《私有海域》《雁南飞》
参与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