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全世界最大的烂尾工程宣告了人类乌托邦的灭
说起最大的烂尾工程,可能是前苏联的苏维埃宫。
“苏维埃宫殿是列宁的纪念碑。不要害怕盖得高;要更高。”——约瑟夫·斯大林
法国拿破仑带领60万大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年俄国罗斯军民在严寒的帮助下,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在取得胜利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决定修建一座大教堂,一来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二来感谢上帝对俄罗斯的庇佑。这就是俄罗斯最大的教堂——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年完成设计,年开工奠基,到年主体建筑完工,开始进内部豪华装饰,直到年正式启用,从设想到建设完工,共花费了75年时间,其间经历了四代沙皇,真可谓是百年工程。
这座耸立俄罗斯莫斯科的市中心,莫斯科河畔耸立的大教堂——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成为著名的地标建筑。
年春,政府委员会建议在大教堂地址上建造苏维埃宫。但由于处在困难时期,计划搁浅。年,苏联的报刊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建起了强大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基础,有了发达的农业,无论从经济的年增长率,还是从发展速度来说,前苏联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苏联第一”、“苏联惟一”的思潮和行为急速膨胀,那种曾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蔓延而后被抑制的“苏维埃世界共和国”的理论和主张又统领了一切,种种梦幻般的想法,“世界革命首都”、“共产国际中心”等等不一而足。大、高、神圣是这个时代衡量一切的标准。因为只有大、高、神圣才能体现出苏联的强大、第一和不可替代。年前后的苏联有充分的信心挑战土木工程的极限:西方饱受战争和萧条折磨,苏联则欣欣向荣。这片土地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必胜的信念鼓舞着苏联人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亦满怀豪情,希望迅速为苏维埃献上赞歌——一座座既能彰显荣耀又能体现感召力的摩天大楼。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金字塔述说古埃及的神圣,凯旋门夸耀法兰西的辉煌。苏联也应该有与自身光荣相称的标志性建筑,正如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人类想要修建直达天庭的巴别塔。
苏维埃宫殿的建设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在当时的莫斯科,有一座大、高、神圣的标志性建筑物,但却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丰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它处于莫斯科中心地段,对面就是克里姆林宫,当苏联领导人从红色宫墙里推窗而望,首先见到的却是这一建筑物。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拆除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拆除建筑,并不是什么难事。年,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被炸掉了。
在规划中,“苏维埃宫”要囊括大教堂及其周边地区,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内部空间都将超过苏联现有的任何建筑物。年6月,苏联政府展开了苏维埃宫设计方案的竞赛工作。在多个各国设计者的方案中,苏联建筑师约樊高中榜首。约樊的方案很好地体现了大、高、神圣的特色,在苏联,这类建筑被称为“斯大林式建筑”,如今仍在定义莫斯科天际线的“七姐妹”正是这种流派的宠儿。这些建筑是二战后莫斯科重建计划的组成部分,原本的使命是以众星拱月的方式衬托位于中心的苏维埃宫。这“七姐妹”是莫斯科大学主楼、乌克兰酒店、列宁格勒酒店、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文化人公寓和艺术家公寓。
就苏维埃宫设计而言,它要囊括大教堂及其周边地区,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内部空间都将超过苏联现有的任何建筑物。就高而言,它不仅要超过克里姆林宫,而且要超过世界上当时的所有建筑:苏维埃宫高达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高米,比德国科隆教堂高米,比罗马圣彼得教堂高米,比巴黎埃菲尔铁塔高95米,比纽约帝国大厦高8米。
然而教堂刚刚完成拆迁征地工作,苏联就在经济上遭遇了重重困难。在“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和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和年,农业并没有取得领导者所期望的成就,相反却是灾荒遍地,大规模的歉收,进而灾难性地影响到对城市居民的供应、多种工业产品的原材料供应。由于燃料能源出现严重困难,工业生产受阻,从年起,“工业化”的速度急剧下降。再一次恢复居民的粮食、工业品的凭证供应制就是证明。拖到年,苏维埃宫破土动工,预计成本为40亿卢布,几乎相当于年苏联国家收入的1/4。地基的挖掘非常不顺利,因为苏联当时没有足够强力的工程机械能钻到如此庞大的建筑所需的深度,地质条件能否承受大楼的重量也是未知数。挖好了一部分地基,莫斯科河的河水涌入工地,工程被迫暂停。这时候,希特勒闪电入侵苏联,第二次大战爆发,苏德战争开始了,工程彻底停了下来。
面对纳粹德国的闪电攻势,苏联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自然无法继续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大批钢材、水泥、砂石甚至劳动者被转运到前线,连刚刚建好的钢结构都被拿去加固莫斯科的环形防御工事,项目设计小组则被疏散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但斯大林始终放不下这座建筑。战后年,他再次把苏维埃宫的建造提上日程,但由于复杂的地质和干瘪的钱包作梗,进度十分缓慢。直到他年逝世,容纳苏维埃宫主体的空地依然是个长满野草的大水洼。苏维埃宫成了巨大的烂尾工程,在莫斯科城的中心地带成就了一片废墟。
此后接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上台后,看到在莫斯科这样的城中心,这一大片废墟,就像一块疮疤一样,实在看不下去了,有损城市形象啊。于是,赫鲁晓夫想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巧办法”,将原来的苏维埃宫改建为"莫斯科游泳池",作为一个便民工程,这个游泳池直径多米,深6米,可供万人同时游泳,于年正式向市民开放,还有人工造浪系统和伴奏音乐,成为莫斯科市民夏天避暑的最佳胜地。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水电费急剧攀升,泳池的生意大不如前。年,为纪念莫斯科建城周年,市政府宣布重建救世主大教堂;年,花费了超过5亿美元后,东正教的圣殿重新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旁。
重建后的救世主大教堂,虽然外貌形状和当初差不多,但是因为建造时间和资金的问题,复原的建筑远远没有当初的精致华美了,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大大不如以前。这七十多年的折腾,最后换来的还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道路,乌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多一个人读懂哈耶克,自由就多一分保证
哈耶克的祖国:自由
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3月23日,92岁的哈耶克与世长辞。神父在他的葬礼上致辞:当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伟人去到美国,继续思考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用尽一生向人们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
他就是历史
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还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
极权主义的兴起
哈耶克的青年时期,恰逢世界的剧烈变化,一战使欧洲的旧秩序土崩瓦解;新技术使人类越发狂妄,信奉乌托邦的精英们痛斥资本主义,幻想着“以科学主义建立人间天堂”;大萧条使人们对苏联的集权神话趋之若鹜……
与大师为伴
一战后,哈耶克考入维也纳大学。他本是一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奥地利学派院长”米塞斯。读完《社会主义》,哈耶克被米塞斯彻底征服,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他开始反思:那些美好的计划和许诺,真的能实现吗?
初战成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计划体制的“成功”,凯恩斯主义大受追捧。
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根源在于社会总需求不足,导致周期性的就业低迷。因此主张超前消费、扩大赤字,以货币和财政刺激经济。
哈耶克则针锋相对:以货币、财政刺激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扭曲了真实的消费需求,误导资本向上游聚集,当急速扩增的虚假消费耗尽储蓄,只得继续降息印钞,最终,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引发大萧条。
哈耶克发起论战,却被讥讽为“胡言乱语”。但他从未放弃过信念,他的思考超越经济学,拓展至政治哲学:人们为何总是愿意接受错误的观念?
至于亚当·斯密发现了劳动分工,哈耶克认为:计划体制是不可持续性的,劳动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分工。千万年来,每个人都在自发地运用零散的、独有的、不可言说的知识,以价格为唯一信号进行分工交易,并促成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任何个人、团体都不可能掌握市场运转所需的所有知识,因此计划体制必然造成巨大浪费、灭杀知识分工,最终导致真理终结、经济崩溃、道德沦丧……
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年,哈耶克与米塞斯发起朝圣山学社,成为反乌托邦最坚定的力量。他的巨著《自由宪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有关自由主义的基本问题。自由的含义是什么?自由的价值何在?怎样保障个人自由?
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社会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如此默默无闻的“反对派”,有资格与我并列?瑞典国王对哈耶克致敬:自亚当私密以来,在经济学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
观念的竞争
他坚信: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识,使社会保持基本运转;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学者的使命是纠正错误观念。
年,哈耶克在巴黎摆下擂台,希望计划体制的拥护者与他公开辩论。遗憾的是无人应战。
致命的自负
历史终究站在了哈耶克一边。曾经“繁荣强盛”的计划体制渐次衰亡,苏维埃帝国走向覆灭,无数反人类罪行暴露在阳光下。——而这一切,哈耶克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预言过。
(参阅《致命的自负》)
杨小凯:哈耶克彻底征服了我
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说:我从未崇拜过任何诺奖得主,他们其中几位很难值此殊荣。而且,由于对科学方法的嗜好,我历来不会重视非数学的思想。哈耶克从来不用数学模型,但我读了他的著作后,却感到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
被扭曲的先知
令人尴尬的是,哈耶克死后,无数计划体制的拥趸,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他们纵容专横权力,漠视个人自由,阻碍自由竞争……殊不知,这些附庸风雅的言行,正在被坟墓里的哈耶克无情地嘲笑。
乌托邦最坚定的反对派
哈耶克信仰坚决、无比真诚,长期处在边缘地位,忍受着“疯子”、“无耻”的指责,仍然坚定持反对派的立场——为捍卫自由市场,他甘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为什么要重读哈耶克?
读哈耶克的书,会令人的思想脱胎换骨。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的今天,是坏秩序卷土重来,还是好秩序开出文明之花?答案并不确定,这取决于我们对好像哈耶克这样真正可以穿越时空思想的态度与理解。
哈耶克在中国
除了重读哈耶克,我们还要向那些像哈耶克一样的观念斗士致敬。正是他们使我们的自由不至于彻底沦丧,使热爱自由的人们不至于孤独、仍然抱有对光明的向往。
虽然,伴随着哈耶克预言的实现——计划经济和极权体制在全球的普遍性失败——哈耶克早已进入先知的殿堂。然而,对通往奴役之路的警觉,不过是哈耶克思想的一支火苗,而原非全部。如果我们把哈耶克仅仅理解为“自由主义的旗手”时,人类距离真正的自由就还很遥远。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卡尔·波普尔: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科学哲学,另方面就是他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并集中体现在他的这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套装共2册珍藏版)》之中。
卡尔波普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爱因斯坦,另外一个就是哈耶克。《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也是在哈耶克的支持下,才得以出版。
哲学家德特马?马林说过,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思想作品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全书分为2卷:“柏拉图的符咒”和“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其后果”。
将历史上的社会形态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而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这套书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运用,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齐名,是战后反思整体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造成人类大灾难的思想根源的力作,更为战后西方社会走出无约束资本主义的渐进改良提供了思想依据。波普尔也凭此书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
特别说明:
哈耶克、卡尔·波普尔作品因停印已久,
库存日渐减少,大部分著作已绝版,
此正版资源稀缺!??
★醒脑巨著与您共读★
《通往奴役之路》
《自由宪章》
《致命的自负》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二卷
小编力荐:元/套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可货到付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