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老范带你看世界丨哭泣的萨拉热窝,无语的桥
哭泣的萨拉热窝,无语的桥
——波黑旅行笔记(下)
文/范良君
我亲眼所见的那座二战中被炸毁的桥,桥身业已坍塌,横七竖八倒在河流中。河的两岸,一边是一火车头,一边是空荡荡的、发黑的铁轨……
电影《桥》是以塔拉河峡谷大桥为背景拍摄的,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共和国北部塔拉河谷地区,长米,雄踞峡谷,无比宏伟。年被游击队炸毁,修复它,是年的事。《桥》的故事,发生在年二战进入尾声、德军败退之日,明显与它无关。我眼前这业已坍塌的桥,也非电影《桥》里“老虎”费尽周折一心要炸的那桥。
“可惜呀!真是一座好桥”,铁托元帅和他的战士们何尝不知晓祖国土地上桥梁的珍贵,他们在对敌斗争中炸毁它们,为的是将来拥有更多、更美丽的桥!
来到萨拉热窝,看到了拉丁桥——奥匈帝国王储在其附近遇刺,成为一战的导火线,我倒释然。战争,它岂止仅仅毁灭一座、两座桥梁?它可造成几十、几百万人的死亡,它可让历史因此倒退许多年!
说说发生在二十多年前、波斯尼亚战争时期的萨拉热窝围城之战吧!
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波黑”,是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于年宣告成立的。在酝酿建立新的国家时,三个民族: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分歧很大。年2月,在塞尔维亚族坚决抵制的情况下,其他两个民族举行公投。就在欧洲共同体和美国迫不及待地宣告承认波黑独立的当天,塞尔维亚人亦宣布成立不脱离前南联盟的塞族共和国。新成立的波黑共和国立即派兵前去镇压,手中握有重兵的塞族人哪会示弱?于是,兵戎相见,波斯尼亚战争——萨拉热窝围城就这样铺展开来。战争导致27万多军民死亡,多万难民无家可归!
因为发生在“一战”前夕的一次刺杀活动,我记住了萨拉热窝;上世纪70年代,又因为一部名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让我喜欢上了萨拉热窝。对于后来发生的波斯尼亚战争——“萨拉热窝围城”,我倒是知之甚少!这也许与上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信息的传达远不如今天这么发达的缘故吧!
萨拉热窝果真是个“窝”,四周都是二三百米高的石山。年围城战争之时,四周的山上全是塞族军队,这一围,就是40多个月,是当年希特勒围困斯大林格勒时间的三倍,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城!
萨拉热窝被围困期间,市民都不敢出门,塞族狙击手随时随地会将子弹射向无辜的市民!曾经就发生过有人去墓地凭吊死者,遭受袭击的惨剧!
来到萨拉热窝,正是夕照毓秀时。我们先寻找到一幢三层的砖房,墙壁上弹痕累累,围城时期,这房屋的主人为地下一条长米、高一米六的地道提供出入口,以方便被围困者与外界的联系、大量军用物资的进进与出出。
老城区,还是电影里那老模样。手工艺工场兼商铺的一座座小平房,门可罗雀;那里的一家钟表修理门店,非常眼熟;倒是一些建筑惹人注目: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公共厕所、年时就提供给市民使用的取水塔……
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颠簸着的,据称还是奥匈帝国时期的电车,让人感觉沉闷。比较我刚刚去过的“欧洲经济最差”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萨拉热窝,实在不敢恭维!
怎么能不这样呢?围城之战中三方——塞族、克族、穆族共动用大炮0门,坦克与装甲车各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围城之战前,萨拉热窝常住人口55万,停战后仅有30余万留在千疮百孔的城市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克尔瓦瓦茨,就是在这一年离开人世的!想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萨拉热窝郊区山坡上林林总总的墓碑,我未能前往祭奠的、“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合葬墓……
行将离别萨拉热窝时,我默默计算:一战、二战、加上九十年代的“围城”……
萨拉热窝,上世纪年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独自挣扎在战火中?
哭泣的萨拉热窝,波黑的桥,悲乎哉,不亦痛乎!
(全文完)
范良君,年出生,湖南常德人。14岁时辍学,进入工厂当学徒工。年考入广播电视大学,年毕业于该校“现代汉语”专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起,先后担任湖南省一家省属国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2年提前离开国企,加入民企行列,至今。上世纪70年代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杂志,出版有儿童文学集《神奇的写字板》,散文集《心系药业》《药颂》,游记集《还愿西欧》《域外行吟》《峡湾短笛》《目标南极》等。
老范带你看世界丨哭泣的萨拉热窝,无语的桥——波黑旅行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