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世界各地林祥程ldquo硝烟散去

发布时间:2020/7/24 17:22:58   点击数:
“硝烟散去的巴尔干”历史文化之旅林祥程(中)编者:林祥程场友的游记,让人感觉脉理顺、文工稳,读着舒服。

年5月7日至5月21日,我们一行26人参加了由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组团的“硝烟散去的巴尔干文化之旅”游,团员主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贸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隅。“巴尔干”在斯拉夫语中意为“山沟和山谷”。这里崇山峻岭逶迤不绝,湍湍河流阡陌纵横,自然风光旖旎动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在这块70多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我国青海省)的土地上棋布着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科索沃、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11个国家。

正是在这里,古希腊人创造了灿烂的的欧洲古典文明。也正是从这里,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他的常胜军,踏上漫漫东征之路,缔造出一个世界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王国)。

巴尔干地势险要,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所统治。近代以来,又为奥匈、俄、德、英、法、美所觊觎,长期成为列强争夺的场所。境内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在此交错发展、争斗不休,引发诸多矛盾。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先后崛起争雄,半岛局势愈加扑朔迷离,历来是国际关系中最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景观吸引着我们去观察、去感悟、去反思。

巴尔干游行程图扎达尔。克罗地亚西部亚得里亚海港口城市。有多年悠久历史。东南欧著名旅游胜地。历史上曾被罗马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所统治。年起属意大利。年后属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老城文化底蕴深厚、古迹遗存众多。曾为LP年度旅游目的地第一名。

扎达尔老城东门。拱门上的飞狮,是曾被威尼斯所统治的象征。扎达尔从罗马统治的早期开始,便获得了罗马城市的地位,并发展成为亚得里亚海东岸最繁荣的港口之一,这种景象一直持续了数百年。扎达尔老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轰炸,城门和城墙等遭到破坏,只有部分建筑幸存。

亚得里亚海怀抱着夏日里的扎达尔湾,成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们沿着老城边的海滨大道一路走到海风琴。人们三五成群或漫步、或闲坐、或呢喃、或裸晒,在这海风琴白色的石阶上伴着习习海风,聆听涛声琴声,目送夕阳西下。你会感叹,扎达尔的落日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有骚客赞曰:“扎达尔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落日,比佛罗里达州西礁岛的更美丽”。扎达尔海滨的海风琴。建于年,本土建筑师巴希奇设计。年获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白色石阶下暗藏7组分布精妙总长70米的管道。7组石阶分别对应7个音阶,每个音阶通过5个不同直径的共鸣管奏出5个音调。总计5根风琴管植于海平面上。海浪和海风不断推动空气在管内进出,气压变化引起风管共鸣腔的震动,随之产生不同的声音并由台阶上方的圆孔传出。5根风琴管齐鸣形成完美的合奏。其演奏音乐的效果源于当地传统的达尔马提亚歌曲的旋律设置;通过海浪的运动促动声波,随机演奏岀美妙的乐声。风平浪静时是催眠曲,惊涛骇浪时就是交响乐。低音沉沉犹呜咽,高音呦呦似鹿鸣。巴希奇特地请来一位作曲家兼声学专家和一位水力学专家配合设计,再由一位乐器制作专家建造而成。巴希奇的另一杰作。海风琴旁,有一镜面似的格子圆盘,这就是著名的被称为“向太阳致敬”的太阳能露天音乐厅。每当节日,这里就会举办音乐会。它直径22米,由00块玻璃太阳能板组成。它白天收集的太阳能足以支撑整个海港的照明系统。夕阳西下时分,这里开始上演变幻莫测的灯光秀。伴随着海风琴悠扬的旋律,人们蜂拥而至。图为全体团员在“向太阳致敬”上合影。扎尔达小城有众多的古罗马遗迹。有着圆形外观的前罗马式教堂圣多纳特教堂(ChurchofSt.Donat)无疑是扎尔达最杰出的象征,在城内现存的14座教堂中享有特殊地位。9世纪建成,15世纪重修,现在作为音乐厅使用。圆锥形的圆顶与石材建筑,独特的建筑构造具有无比优美的音效,宛如天籁。教堂前的废墟是古罗马宫殿的遗址。斯普利特(Split),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历史名城。斯普利特因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12年)公元05年退位后将其宫殿建于此处而闻名。斯普利特有1,多年的历史,固若金汤的城墙,众多的塔楼、神庙、宫殿、温泉,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古罗马遗址群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年,斯普利特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戴克里先宫复原模型图和南宫墙和城门堡楼遗迹。宫殿是一处宏大的海滨堡垒和巨型的乡间别墅。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宫墙厚2.1米,高18-22米。设16座塔楼和4座宫门。宫殿中心设有11米宽的十字交叉拱廊大道。宫殿前部是寝宫和陵墓,后部为朝堂和兵营。宫南临亚得里亚海的拱廊长米,宽7.米,可眺达尔马提亚海岸景色。7世纪阿瓦尔人入侵时该宫遭严重破坏。1,多年前的戴克里先宫地下宫殿一瞥。建筑结构技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戴克里先宫是全世界唯一不在意大利境内,但保存完整、规模庞大的罗马帝国宫廷遗址群。戴克里先宫的前厅。考古学家认为它可与罗马万神庙媲美,可惜顶部已经坍塌。典型的希腊建筑风格。前厅是出入宫殿的必经之处,前来晋见皇帝者先要在此停留,候旨才能进入。现在这个前厅成了聆听克拉帕Klapa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演出的极佳处。克拉帕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克拉帕,克语意思为“朋友”。听说这几个歌唱家是国家合唱团在此走穴的。这种土生土长的演唱源于克南沿海达尔马提亚地区,海上归来的渔夫们喝酒聊天时喜欢唱歌助兴,传承了多年。高亢的男高音加上多个中低音和声使歌声深沉悠长,动人心弦。克拉帕的主旋律永远是大海:漏网的鱼、咆哮的风浪,以及对大海的深深眷恋。前厅外是Prtidyil广场,四周建筑满布,看上去像个院子。这是宫殿的中心区域。戴克里先宫正殿坐南向北,中间是个大拱门,4根巨大的科林斯柱撑起顶部的三角楣,大拱门左右各有一个长方形的侧门,上有壁龛。大拱门前的栏杆是皇帝接受子民欢呼之处。为了让皇帝俯瞰臣民,体现威权,广场的地面比周围建筑低个台阶。广场西侧原是朱庇特(Jupiter)神殿,因前面加建了建筑而退进了小巷。广场东侧的圣多努米斯教堂(StDomnius),原是戴克里先大帝的陵墓。公元12年戴克里先去世后便葬在这里。到了5世纪,他的灵柩被移走,陵墓变成了基督教堂。中世纪又加建了高57米的钟楼,成了非常独特的建筑。与身着古罗马盔甲的角斗士剑拔弩张对峙中。徜徉在戴克里先宫,你犹如走进了历史的殿堂。千百年来平民百姓为躲避战乱,先后来此避难、生活,并在宫殿周围随性地盖起民居、作坊、商店,使之成为“宫殿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宫殿”。Prtidyil广场东侧的拱廊、斯芬克斯雕塑、圣多努米斯教堂和钟楼入口。黑色斯芬克斯雕塑,标志着多神教曾经有过的地位。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但斯芬克斯在各文明的神话中形象和含义都有不同。戴克里先陵墓(现为圣多努米斯教堂)和钟楼。戴克里先墓采用埃及八角陵墓的外形,24根立柱构成柱廊环绕一周,陵墓内部结构为圆形拱顶,皇帝的石棺放在中间。1世纪时陵墓西侧建起了罗马风格的钟楼。正面有两个罗马石狮子,圆拱顶上是狩猎壁画。年钟楼改建。直到今天,钟楼依然作为斯普利特的地标矗立在戴克里先宫内。圣多努米斯教堂主祭坛。教堂内1至17世纪的祭坛、St.Duje祭坛上的石棺雕像、DujiamVaskovic的壁画、基督徒Flagellation的浮雕、充满巴洛克风格的主祭坛及其上方10幅中世纪画家Matija的壁画等既是宗教文物,又是教堂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证。戴克里先宫北门,也称金门。戴克里先宫东南西北4个城门,分别取名为银、铜、铁、金门。金门正对皇宫,是皇帝外出活动的主要通道。北门两侧和上方有壁龛,据说是供奉“四帝”雕像的。墙内还有一道城墙和塔楼,作为抵御入侵者的第二道防线。金门外高达6米的斯拉夫宗教领袖宁斯基(GregoriusofNinski)的铜像。这个10世纪的主教因强硬对抗罗马教皇和克罗地亚统治者而广受尊崇,他还大力推广克罗地亚语为国家奠定了语言和文字基础。据说抚摸他的左脚趾会带来好运,所以左脚趾已被摸得锃亮。戴克里先宫西门外人民广场。中世纪时是城市的中心,现在也是城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市政厅建于年,底下一层、北墙和圣洛伦索祈祷室还保留着原貌。14世纪到16世纪广场周围建起了剧院、监狱等,形成了具有斯普利特建筑特征的建筑群。广场上哥特式的钟楼是St.Theodor教堂的标志。这是亚德里亚海岸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钟楼。钟面是24格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的12格。该钟面上的24点是我们现在的6点。广场上另一栋重要的建筑是西皮里安尼斯班纳带蒂宫,是科尔丘拉岛的统治者西皮里阿诺所建。年班纳蒂家族买下了它。其特别之处在于墙上的壁龛,两个柱子支撑着圆拱,里面是隐士圣安东尼奥的雕像,它静静地矗立在街角,体现了隐士的风格。Riva是斯普利特的海滨大道。北倚戴克里先宫南宫墙。亚德里亚海边高大的棕榈树沿海滨大道一字排开。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各种表演活动陆续登场,整条大道上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游艇,海鸥,落日,晚霞,一幅美丽的画卷。莫斯塔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城市。老城15世纪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建造,年成为奥匈帝国领土,一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城中有很多中世纪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古老的石板拱桥、清真寺、教堂、浴室,还有奥斯曼时期留下来的制伞坊、菜馆等。山谷美丽壮观,河流碧绿清澈。蜿蜒美丽的奈莱特瓦河从山谷中的莫斯塔尔老城中流过。这里居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皈依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他们来自一个祖先,差别主要在宗教信仰上。在-年的波黑内战中,这三个民族相互残杀,发展到种族清洗的程度。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图为奈莱特瓦河畔的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远眺。上:清真寺入口处的小净池。下:清真寺内景。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是中世纪的古老清真寺,建于年,内装饰为中世纪奥斯曼风格。这座位于老城区步行街的清真寺不大,外观也毫不起眼。但付费入寺后,能以极佳角度一览老桥全景。莫斯塔尔以一座古老石桥著称。始建于年横跨老城中心奈莱特瓦河的石拱桥。桥拱最高处距水面20米,桥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石桥风格与周边环境极为般配,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古朴的艺术风格。老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年9月9日,波黑战争期间克族军队悍然炸毁了老桥。1年开始重建施工,4年4月27日竣工。重建和恢复工程所用石料沿用了沉入河中的部分原始石料,不足石料和其它材料均从当地取材,其材质和效果基本与老桥原始状况相同。一侧桥头堡的拱门处。桥栏边,二三壮汉百无聊赖。据说这是些职业“跳桥人”,一次25欧。看来好像没什么生意。桥头堡的上层有一个波黑战争摄影图片展,如有时间真想去看看。老集市坐落在老桥东北,奈莱特瓦河东岸,是莫斯塔尔一条南北向的商业街,历史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商铺山墙上不知名的人像旁,“人人予我,我予人人”的标语颇为醒目。克罗地亚人聚居的老集市两侧,有许多设在石质建筑中的商铺。土耳其的瓷器、吊灯、中东的水烟、银器等等,琳琅满目。颇有特色的鹅卵石路面,在游客们的踩踏下,变得光可鉴人。老桥边穆斯林族聚居区一侧的老街上,笑容可掬的身着穆斯林传统服装的餐厅女招待正在欢迎游客们的到来。据统计,1年该城12万人口中,5%为穆斯林族(年后称波族),0%是克族,20%系塞族。山头上的十字架俯视着这人间悲剧。新建的宣礼楼和色彩艳丽的民居,与波黑内战中残存的弹痕累累的楼房山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近4年的同室操戈共造成27.8万人的死亡;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和逾千亿美元的物资损失。萨拉热窝。建城于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波光粼粼的波斯尼亚河支流米里雅茨河蜿蜒由西向东流过,逶迤的山岗上依山而建的民居鳞次栉比,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白墙红瓦分外鲜明。我们一行下榻的五星级拉顿广场酒店RADONPLAZA旋转餐厅一隅,俯视萨拉热窝市容的极佳处。萨拉热窝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具有重要地位。15世纪晚期,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城市得到巨大发展。成为地区最大的都市。在土耳其语中,萨拉热窝的意思是如宫殿般富丽堂皇。这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图为老城街景。拉丁桥。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为纪念这个壮举,拉丁桥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图为游客们正在听导游讲解事件经过。桥对面是这个震惊世界的事件的博物馆。年奥匈帝国蓄意挑衅,派皇储斐迪南于6月28日到萨拉热窝去检阅那里的占领军。而该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年被土耳其打败的日子,是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当大公夫妇检阅后返回市区时,在此被普林西普击中毙命。于是蓄谋已久的奥匈政府立即抓住机会对塞宣战,随后俄德英法也介入。这样,萨拉热窝的枪声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市政厅。三角形的建筑,为数不多的伊斯兰和奥匈帝国混合建筑风格,波斯尼亚多元文化的纪念碑。曾被用作法院和国会大厦,年起为国家图书馆。年8月25日遭塞族纵火,90%以上馆藏被烧毁。现一层是画展,地下一层正在举办萨拉热窝主题展。耶稣圣心座堂。老城中心气势恢宏的天主教会大教堂,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至年,集罗马式与哥特式元素于一身。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罗马美术风格的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美丽的奥斯曼建筑。由萨拉热窝史上最著名的慈善人士格兹?胡色雷?贝格在年主持修建,波黑最大的清真寺。波黑战争期间,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征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受到很大毁损。清真寺内景一角。格兹?胡色雷?贝格年被任命为波斯尼亚州长,在他任职的20年内,萨拉热窝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建立了伊斯兰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共浴室、商场和作坊。他生前立下遗嘱,死后将其全部财产捐给萨拉热窝。

钟楼。进入萨拉热窝老城一眼就看到这高耸的钟楼,实际上它是清真寺的宣礼塔。钟楼建于年,大钟产自意大利。上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热映,这个钟楼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老钟表匠凛然献身;机智的瓦尔特钟楼居高临下扫射敌寇后淡定转移。

从拉丁桥向北不远,就来到了萨拉热窝老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巴什察尔希亚。今天的店铺,主要经营形形色色的金属工艺品,首饰,陶器,以及旅游纪念品。人们以所从事的手工艺行当命名街巷,其中铁匠街最具名气,还有锁匠街,鞋匠街,裁缝街等。铁匠街。萨拉热窝市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街道之一,15世纪时就已存在,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这里制作的铜器日用品多达数百种,包括咖啡壶、烛台、灯具、水壶、托盘、水盆等等。铜器制作工艺从奥斯曼帝国传入。图为一家铜器店。喷泉亭。多个世纪以来,萨拉热窝以清澈甘甜的泉水闻名。老城建有多处塞比利(一种喷泉亭),供市民饮用。这是一个形状独特的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大街的中央,建于1年。是市中心最大最华丽的塞比利。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建于公元7世纪。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区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图为新城。新城建于中部滨海缓坡上,有现代化剧院、富丽堂皇的旅馆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这里岛屿星罗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阳光充足,海岸风光旖旎,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濒临亚得里亚海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林木茂盛,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馆”。杜布罗夫尼克还以艺术珍藏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驰名,有“斯拉夫的雅典”之称。是亚得里亚海最著名的旅游胜地。老城门外海滩边雕刻精美的喷泉。杜布罗夫尼克是镶嵌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颗明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在各强权之间游走,形成自己的独立地位。从14世纪到年,城市一直处于自治状态,在15-16世纪达到巅峰时期,那时其实力可与威尼斯等海洋共和国一较高下。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派勒城门。走过石桥即是。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主要入口。城市守护神圣布莱斯的雕像高悬拱门之上。古城的围墙显得高大结实,牢不可破。进得城门,下坡一拐,便是内城门,不远便是杜布罗夫尼克古城的主街。罗沃里杰纳克古堡要塞。14世纪始建在一处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上,城堡高出海面7米,犹如龙盘虎踞,险峻雄奇,宛若卫士一般从海陆两方面守卫着杜布罗夫尼克的两个入口。11世纪,威尼斯曾试图在此位置建造堡垒,以便将杜布罗夫尼克控制在手中,杜布罗夫尼克子民决定捍卫自己的领土。当地人民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建起城堡,其后不断加固。当威尼斯人携带造堡建材乘船抵达时,只得无功而返。罗沃里杰纳克城堡的门上用当地语言写着“用任何珠宝也换不来自由”。如今,城堡平台还被用作戏台,在这里上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成为杜布罗夫尼克夏季的盛典。站在城堡顶端俯瞰亚得里亚海和老城,阵阵海浪拍打着城墙下的礁岩,时间仿佛凝固在中世纪的某一天。图为城堡平台上的古炮。欧诺佛利欧喷泉。造于年。老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内小广场上就是。水槽环绕的圆形建筑有16个造型各异的草叶纹围绕的面具雕塑出水口。人们进城后先到这里洗手以防把厄运带进城,顺便喝口水。泉水由杜布罗夫尼克河引来,不间断地流淌了五百多年。喷泉曾在1年波黑内战中被炸坏,战后作了修复。横贯古城的史特拉敦大道。沿着大道向东,紧靠城墙有一优雅的小教堂,旁边有高大钟楼的建筑是圣方济修道院,里面有古老的药物博物馆。大道两侧满是石砌楼房,很是气派。大理石街道、巴洛克建筑、纵深的小巷,组成一幅历史的长卷在你面前徐徐展开。1年老城在内战中被困七个月,遭到炮击次,损毁严重。现在,我走在这大道上,却丝毫感觉不到它曾经的战火。奥兰多石柱。大道尽头是老城的中央广场卢加Luza广场。以前是政府颁布法令、举行公共集会和集市的场所。15世纪时形成。周围分布着圣布莱斯教堂、市政厅、史邦扎宫和钟塔等中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座座皆精品。广场中央的奥兰多石柱年来一直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柱上的雕像是中世纪的传奇英雄奥兰多,据说他曾帮助杜布罗夫尼克打败阿拉伯海盗。大道东端的卢扎钟塔。高1米,建于年。钟塔作为古城的地标之一,与西面的圣方济修道院的钟楼遥相呼应。钟塔上的圆球代表月亮的盈亏,下方两个蓝色方块中用罗马和阿拉伯数字表示日期。钟楼的钟声用来报时、召集会议或发出警示。钟塔内有两尊铜质的敲钟人,每到整点大钟敲响。钟塔下方的小欧诺佛里欧喷泉。与西边的大欧诺佛利欧喷泉相呼应。钟塔右侧拱门上的将军头像表明了该建筑主人的身份,它是海军司令的官邸,叫警卫总队大楼,建于年。中央广场南侧的圣布莱斯教堂。为纪念城市守护神圣布莱斯而建。教堂正中顶部的塑像就是城市守护神圣布莱斯。相传公元年威尼斯人把战舰扮成商船准备偷袭杜布罗夫尼克。偷袭前夜圣布莱斯将此信息托梦给当地牧师。城中军民遂紧急备战,一举歼灭敌军。由此圣布莱斯成了该城的保护神。每年的2月日是保护神圣布莱斯的节日,这一天全城举行盛大庆典。圣布莱斯的雕像遍布全城,他对杜布罗夫尼克的重要性如同圣马可对威尼斯的重要性。钟塔南侧的主教宫。这座罗马式的宫殿是15世纪末为当选主教而建。包括办公室、卧室、礼堂、火药库和监狱。气派的罗马式门廊带有华丽的雕刻。主教宫历史上曾是“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政府所在地,如今是历史博物馆。保存着贵族的家具、画像和纹章,收藏有古代大师的画作和“共和国”时期的钱币,还有城市大门的钥匙等。中央广场北侧的斯庞扎宫。建于6年,最初是贸易管理所,“共和国”时期成为海关和银行,17世纪后为沙龙,现为档案馆。这是一座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融为一体的华丽宫殿,一楼精致的文艺复兴式敞廊由6根圆柱支撑,二楼是威尼斯歌德式花窗,三楼则为晚期文艺复兴式的直立小窗。外墙壁龛内是圣布莱斯的雕像。主教宫旁广场上18世纪复建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大教堂原本是罗马式,17世纪被改建成巴洛克风格。教堂外观庄严雄伟,内部饰有不同时期的宗教壁画。历史上杜市曾是著名的金器产地,教堂内圣布莱斯的黄金手臂和头盔等被视为圣器。教堂珍宝馆内藏有价值难以估量的艺术珍品。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提香的作品《圣母升天》。登上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墙,海湾美景一览无余。蓝天、碧海、游轮、海岸,游艇、海鸥、城堡、小岛。啊,杜布罗夫尼克,你果然是亚得里亚海的明珠!老城墙上远眺。蔚蓝色的海湾,泊靠着各式游艇;蜿蜒的海岸线,山坡上杜布罗夫尼克新城白墙红瓦的房屋,鳞次栉比,高高低低,逶迤到海湾远处的岬角。那种美丽,无以名状。图中的老城墙将杜布罗夫尼克分割为图右的老城和图左的新城。老城墙是老城的防御性石墙,7世纪起矗立于此,被认为是欧洲最大最完整的城墙结构,中世纪最伟大的防御系统之一。庇护了杜布罗夫尼克五个世纪的安宁与繁荣。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是12-17世纪修建的,不间断长达米,几乎绕城一圈,最高处达25米。漫步在城墙上,杜布罗夫尼克老城风光尽收眼底。在湛蓝海面上生机盎然的绿色小岛映衬下,老城内红瓦白墙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夺人眼球的大片红色中,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圆顶和卢扎钟塔的塔顶突厄在蓝天下。落日时分,中世纪的老城墙上眺望湛蓝的亚得里亚海和红顶古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将杜布罗夫尼克称为亚德里亚海的珍珠。或许这就是天堂里落日的景象吧。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墙角楼一瞥。城墙用花岗岩砌成,厚达5米。城墙上修有多处角楼和炮台。杜布罗夫尼克巴尼耶海滩。位于老城派勒城门以东大约00米处。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拥挤的城市海滩。落日余晖中,少了些“君临城”般的壮丽,多了几分温柔,海滩上的夜生活即将开始。黑山,即“黑色的山”。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图为科托尔湾,黑山共和国南岸海湾,年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区。蝴蝶结形状的科托尔湾深入内陆2公里,两岸高山夹峙,海峡狭长。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沿岸也因此保留了众多中世纪的遗迹建筑。科托尔,黑山南部海港。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的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孤独星球》年排名第一旅游目的地。15世纪起,科托尔曾经历多次毁灭性的地震和蔓延全城的黑热病,或房屋尽毁,或人畜皆亡,城市几乎被从地图上抹去。图为长达4.5公里的古城墙一角。科托尔老城位于科托尔海湾的最深处,依山而建,面临海湾,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御。沿古城内的小路走上城墙,堡垒,可以欣赏科托尔湾的美景。科托尔老城作为威尼斯时代的城市要塞与其它6处地中海防御性城墙和要塞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的名字叫“15-17世纪的威尼斯防御性建筑”。

海边城门建于年前,顶部本是威尼斯狮子造型的雕塑,后改成象征哈布斯堡王室的双头鹰,现在则是前南斯拉夫铁托时代的标志,下面的石匾刻着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铁托领导的军队把古城从纳粹军手中解救出来的日子。石匾与城徽之间的条石上是铁托的语录:“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的”。

城门内即是军队广场,面积不大,但在城里已是最大的广场。科托尔的城市布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特征,即整座城市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四周环绕着建筑物,广场之间由街巷连接。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还有教堂和学校等日常生活所需场所。钟塔是城里地标性的建筑,始建于2年,还没完工便遭遇大地震,后数度重建使塔的东、北面保留着哥特式特征,西、南面则融合了巴洛克元素。钟塔前黑色三角形石柱叫耻辱柱,实际上是颈手枷,古时将被抓的罪犯锁在石柱前,颈悬木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科托尔小城里的军火库大楼,是整个军队广场上最粗犷威武的建筑。古城里尽是又窄又小的巷子和斑驳陈旧的房子。错综复杂的小巷中隐藏了教堂,商店,酒吧、广场和餐厅,还有蜿蜒在山坡的城墙和要塞。老城北侧的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堂。正面有两座洋葱顶塔楼,很好识别。因科托尔城的塞尔维亚东正教信徒占据了科托尔居民的半数以上,所以这座教堂如今依旧人来人往。圣特里芬大教堂是科托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科托尔古城的标志。这座天主教大教堂建于年,经历过几次地震后的重建,可以看出左侧的塔楼是新修复的。教堂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古罗马时期的衣物、用具,还有精美的古典写实主义油画及浮雕。佩拉斯特小镇。科托尔海湾孕育了这个恬静的年古镇。这个梦幻般的小镇美得如明信片,让人一见倾心。小镇依山临海,一条行车道贴着海岸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小镇的一个地标性的景观是距离海岸不远的两座小岛像宝石般镶嵌在海面上,仿佛扼守科托尔峡湾的两个门柱。水面上游弋的游艇划出了一道涟漪。采蒂涅,黑山共和国法律首都,文化中心。黑山南部的古老山城。人口仅有几万。这座以“石头城”著称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黑山古王国的国都。城市不大,历史上却曾有7位国王在此建都。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和档案馆,所以也是黑山的历史中心。采蒂涅修道院、国家博物馆、黑山民族博物馆、艺术馆、尼古拉广场和蓝宫等都是该城的名胜。采蒂涅修道院。这座看似不起眼的东正教堂就是著名的采蒂涅修道院。始建于4年,重建于年。因教堂存有一小段耶稣殉难时的十字架而遐迩闻名,更因珍藏有曾为耶稣洗礼的圣约翰已木乃伊化的右手一部分,引来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前来朝拜,一睹圣物、神迹。采蒂涅修道院的礼拜堂向所有好奇心强的人和虔诚的信徒以及游客开放。黑山国家博物馆。原黑山最后一个国王尼古拉?彼得洛维奇的王宫。建于年。博物馆的藏品较完整地复原了尼古拉国王一家的生活。尽管在二战中被劫掠一空,但是内部的装潢、船模和当时的武器都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原貌。黑山总统府。现在的黑山共和国总统府设在采蒂涅。这座宫殿的外墙为天蓝色,所以又称蓝宫。因黑山历史上有7位国王都在采蒂涅建都,黑山人认为只有这里才是王气所在。故总统上任大典和共和国国庆等重大活动也都在采蒂涅举行。采蒂涅黑山国家图书馆。但是不知何故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影。波德戈里察,南斯拉夫联邦时期年至年间名铁托格勒。黑山行政首都。实际首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各国外交大使馆都在这里。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二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一处和几处房屋。现重建为一座新城。波德戈里察可称为一座游乐城,全城面积1/7被辟为公园和游乐设施。波德戈里察东正教基督复活大教堂。始建于年,落成于年。外墙采用坚固的花岗岩建造。教堂屋顶上有众多十字架和钟楼,教堂内部金碧辉煌,穹顶和四壁画满了各种圣经故事人物及东正教的大事件。教堂一侧立有“苦像”,即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波德戈里察东正教基督复活大教堂金碧辉煌的内景。走进教堂,还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教堂内没有座位;蜡烛特别长而细;还有一个称为“iconostasis”的铁栏,象征物质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分界线。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人口万。被称为“山鹰之国”。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但近年已有改善。居民绝大部分为穆斯林,是欧洲唯一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数十年来先后与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反目。弹丸小国历史上多次梦想建立一个包含科索沃、马其顿、黑山和希腊部分地区的大阿尔巴尼亚,从而称霸半岛。某著名媒体称之为“巴尔干魔鬼永远不死”。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首都。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国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距亚得里亚海27公里。15世纪成为居民点。年形成城镇。年定为首都。二战期间被意、德法西斯占领。城市东北部的主要部分为旧城区,多苏俄式传统建筑,灰色、沉闷。斯坎德培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地拉那金字塔。广场正南沿大道数百米处有一座“金字塔”,即恩维尔?霍查(ENVERHOXHA—)纪念馆,曾经的权势和个人崇拜的象征。但是开馆没几年,即随东欧剧变而废弃。如今已成为拾荒者们的仓库和愤青们的涂鸦之地,玻璃幕墙破碎不堪,大理石斜坡已沦为混混们的滑梯。霍查统治阿国长达41年,生前风光无限,为什么现在沦落如此?金字塔前有一口巨大的和平钟,那是用成千上万个子弹壳熔化铸成的。7年的一场非法集资事件,导致无数阿尔巴尼亚人一夜间倾家荡产。破产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从政府机构中抢夺成千上万的枪支与军警对峙,进而演变成武装冲突,许多公共设施被捣毁,最终约有两千人死于骚乱。为悼念死者,更期盼永久和平,市政府用小学生收集的骚乱中的子弹壳铸造了这口和平钟。斯坎德培广场是首都地拉那最重要的广场。广场上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兀然耸立。15世纪斯坎德培曾经领导阿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20多年。黑色双头鹰是其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图案。年霍查去世后,其接班人阿利雅在广场建了一个十米高的霍查雕像,但在1年的民主浪潮中被愤怒的示威群众推倒。广场周围环绕着国家历史博物馆、歌剧院、政府办公楼和教堂。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上的国家歌剧院。意大利墨索里尼殖民时代建起的广场相当简朴。斯坎德培广场上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保存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文物。博物馆的正面装饰着精美的马赛克瓷砖镶嵌的壁画《阿尔巴尼亚》,反映了从伊利里亚时代到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取得的成就。馆藏有公元前10万年前的考古珍宝,还有劳动党执政时期的展品。博物馆最初是苏联援建的,苏阿关系恶化后由中国老大哥接手建完,建筑和装饰风格和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有几分相似。斯坎德培广场上的埃塞姆贝清真寺。始建于年,于年竣工。外部有精致的装饰,被公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清真寺。清真寺内部墙壁上画有树木、瀑布、桥和大自然景色,在伊斯兰教艺术中很是奇特。在劳动党统治时期,清真寺被关闭,直到1年1月成千上万的群众带着国旗涌入寺中。地拉那最大的东正教教堂ResurrectionofChristOrthodo。8年新建。阿尔巴尼亚的东正教独立于其他东正教自成一体,因此教堂也有别于俄罗斯的洋葱头教堂。教堂内的大型壁画仍在施工中。碉堡遗迹。上世纪60年代中阿蜜月期,中国予阿大量援助。霍查却花费数亿美元建造了堪称“全球最密集”的防御工事群——超过70万个碉堡掩体。至今这些碉堡依旧随处可见,无论是乡村田野,还是地拉那的街头。然而其中大多数已被废弃,或被涂鸦。

(未完待续)

链接:“硝烟散去的巴尔干”历史文化之旅(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773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