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初探山鹰之国,凭看ldquo明灯r

发布时间:2020/8/13 15:16:52   点击数:

位于阿尔巴尼亚中部偏南的培拉特,初建于公元前四世纪,东西路径在此交织,自古便是战略要地。

它的最具特色的是奥苏姆河两岸各自一路延伸至半山腰和山项上卡拉萨城堡的白壁方窗的奥斯曼风格建筑,使其获得了“千窗之城”的美称。

驱车上城堡,回旋曲折的路段中心的纪念碑。

卡拉萨城堡,是一个防御性的建于13世纪的城堡。分外险要的地形,使得其城堡主入口大门格外的巍峨壮观。

险要到什么程度?待你登上城垣向外张望,便会心领神会。

下望培拉特城,千窗之城似乎変成了火柴匣似的袖珍小城,陡然升起梦幻般的喟叹……

镜头拉近,也仍然感觉是仿佛步入童话故事里的火柴匣子小人国城池一般。

城堡之上,城墙之边。

这里,是一个攻(居高临下)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兼备的居住性城堡,从它的指示牌上,你就能想像得到昔日的威武攻守、镇定行居的景况(无敌塔楼、白色清真寺、蓄水池……)。

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无言巍峨青山,纳藏一众君王……

城堡顶部,看似简单,殊不知从荒废的台阶通往一处神秘的所在——颇具托尔金(《指环王》作者)书中风格的古老的蓄水池。

小心翼翼走下十几级台阶,在一个小平台处向里张望,水深仍盈尺,无法再下去。而且,里面室(水池)分数处,面积宏大。

你不能不惊讶,这城堡之顶端的宏大的地下水池,当年,水从哪里来?是靠天降大雨集聚还是兵民百姓肩挑手提从山下的奥苏姆河汲取而来?当然,你一定会顿悟:这大山顶上的城堡,有水有粮,有兵有民,当自然雄视天下,固若金汤!

群山环绕,我们向西眺望。

西边,十数公里之外,是海拔高度米的著名山峰——游击队峰。

走在古堡的碎石小道上,石墙黑瓦,古旧门窗,竟然有丝丝的中国古镇的感觉……

行走在此间,你怎能不发怀古之幽情?

位于古堡东坡的圣三一教堂(亦称为圣玛丽教堂),由前厅、内殿、和圣坛三部分组成,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被认为是培拉特最重要的历史和建筑古迹之一。

城墙一隅。

东坡甬道。

感谢同行的摄影师小扁先生,为我们拍摄了这幅七人在古堡之巅的合影。

拍摄完毕,不知道是谁嘀咕了一句:我们好像是在住家门前留了张影……

哦,对了!很有些令我们一度称奇的是,城堡里现在仍然有居民居住,有些居民,还将多余的散发着浓浓的远古风情的房间打造成古堡民居客栈,任由远道而来的客人观光入住。

古堡上的石块路,环绕着整个城堡顶部四周。这上面,卷过烽火硝烟,驰过战马兵卒,也飘逸过暮归的民众那动人的歌声……

耸立的高塔城门之上,应该是我的美女驴友梧桐雨在挥手告别。

她挥别的英姿,长留在这幅图片中,更长留在脚下的峡谷、两边的峭壁、四周的群山之中……

告别培拉特,追逐着代沃利河的清潵波浪,与什尼比尼河打个照面,经爱尔巴桑市,我们直插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十月九日的上午,我们来到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徳培广场(亦称人民广场)上。

斯坎德培骑马持刀的雕塑前留个影,也许是所有访客的标准动作(图中左一是我们的摄影师小扁先生,其余六位,以前的篇章里有过介绍,故不赘述了)。

广场一侧的国家歌剧院。

国家历史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这个国家的绝大部份考古发掘的珍宝,展品按照年代排序,从古伊利里亚(公元前两千多年)一直排到后共产主义(止于年)时期。

博物馆内的一个双头鹰标制作,其羽翼俱是用毛瑟步枪制成。

馆内有反映二战时期阿尔巴尔亚军民抗击德意法西斯军队的画作(看得出,那个年代的画风满是高、大、全英雄形象的宣传。你看,画面中的德意侵略军,有死有伤;而抵抗力量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男女战士,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坦克火炮卡宾枪,竟然无一伤亡……)。

阿尔巴尼亚在上世纪历经变革的沧桑留痕,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

这个是年竣工的、由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女儿和女婿设计的建筑物——地拉那金字塔。建成后曾经作为霍查博物馆,后来又成为展览中心和夜店。

如今,石墙破损剝落,外壁滿是涂鸦、玻璃碎毁许多。

或弃或留,没有定论……

这处地拉那街头,令人流连忘返。

斯坎德培广场边,有一处地下防空工事坑道开放给游客参观。这处坑道内部规模不大,陈列比较简单。

不过,坑道工事的入口处在其碉堡状的内穹里,佈置得像极了一处艺术殿堂的大厅入口。

请看此图。

不得不说,在阿尔巴尼亚晃荡的这一周内,走到哪里,都会出现我们和当地群众、当地人和我们热情交流,互相问候的温暖场面。

与我们这些个“退休一族”一样,当地人也酷爱摆P、打卡留影。尤其听到我们是中国人,他(她)们的要求合影的积极性更高。

这位阿族帅小伙,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的美女驴友(自由行者)如何摆出像征着阿尔巴尼亚的山鹰手势。

画面有趣且意义不凡,我果断摄下。

现学现卖,在地拉那街头,我们集体摆出了山鹰的手势,惹得围观的当地人一阵热情的掌声。

注意,图中间较矮的穿深色长衫的那位,是当地的一逛街的妇女。

参观位于地拉那东部巨大的山体之内的秘密巨型防核武地下堡垒,是地拉那游的重头戏。

当地人给这里起了个颇为好玩的名称:堡垒艺术。

东西方的冷战时期,由于担心遭受入侵(当然,至今没有过),霍查下令在阿尔巴尼亚全境内建造了几十万个地下堡垒和碉堡。

此处堡垒,上下有四层,一百多个房间及厅堂。无疑,是阿国最大的地下堡垒,所用材料及大部分设计,由中国提供,是用于给阿尔巴尼亚党政军领导人在遭到“原子弹袭击”时使用的地下指挥中心。

年11月,这处绝秘的地下堡垒,开始向公众开放。

地堡里的通风净风设备。

小礼堂,可供召开会议和文艺演出之类。

地堡之内,可以说,满满的是中国元素……

不光是军需物资,连居家生活必备的物品例如“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等等都在地堡里收藏着。甚至,这里面还有专门教授中国话的教材和教室,真个是叹为观止。

前面说到,地堡内上下为四层。我们沿着楼梯下行,拐角处的墙面,不间断地放映着纪录影片。

此刻,画面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地拉那阅兵仪式上走过的女兵方阵。

年5月1日,地拉那举办的庆祝游行。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画像,被女青年拿着走过主席台。

码字至此,查阅史料,该说说“明灯”的称谓是谁说出来的了。

年11月2日,*康*生*赴地拉那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宣读了由毛译东主席署名签署的致阿党“五大”之贺电。贺电说:“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光荣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红旗。苏联修正主义领导集团、南斯拉夫铁托集团、一切形形色色的叛徒和工贼集团,比起你们来他们不过是一抔黄土,而你们是耸入云霄的高山。英雄的人民的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

影片放映室内的画面,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

那一刻,尤见10米高的恩维尔.霍查铜像。

那以后,霍查铜像倒掉了……

如今这地下堡垒各处厅堂房间,都成了图片或者实物的展示场所。这室的图片显示了该国各地的有代表性的碉堡工事。据介绍现在仍然有六万多座各种类型的碉堡散布在全国各地。

我手指着的,是一本《恩维尔.霍查选集》。这种由国家统一发行、人民群众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执行的领袖人物的书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中,仍旧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地堡内四层下,霍查的办公室。

足足参观了两个多小时,临走出堡垒的时候,美女哈王代表我们八位,在留言薄上写下了“了解历史、端正自己”八个字。

我们参观时的了解、思考、认知和感悟,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八个字当中……

地拉那街头。

如今的地拉那绿树掩映,干净清爽,人们谦逊有礼,遇到的年轻人都可以讲几句英语且乐于助人。

小巷之尾,年老人安居闲适,淡定平和。

走笔至此,该解说篇头我“凭看明灯可红?”的疑问了。窃以为,阿尔巴尼亚这盏明灯,说“红”,谈不上;然而是仍在亮着,转瞬更为多彩!

恰当着墨前的十一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建交70年的贺电中指出:无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阿传统友谊历久弥坚。近年来,两国关系取得新的长足发展,政治互信牢固,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中阿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而阿尔巴尼亚总统梅塔在对中国的贺电中热情的写下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年成为阿中互利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两国人民更加亲密的一年……

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金雁女士在《从“东欧”到“新欧洲”》一书中的一段文字来结论阿尔巴尼亚的“灯”孰明孰暗,恐怕是再准确和适宜不过的了:星转斗移,十年沧桑之后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其间,国内听闻的消息,多以“东欧/剧变”是如何/糟糕为主调。所以,“阵痛”时期的东欧/负面/报道自然很多。但在进入“第二个十年”之后,东欧的绝大多数国家巳经走向复兴,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

嗯,以我们在阿尔巴尼亚七天七夜的流浪践行(从海滨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和视觉认知,金雁教授的这段话,信然!

地拉那巿的东边,是高耸的达依特山。山上的观景平台,是远眺夕阳西下、俯瞰地拉那全市风貌的绝佳场所。

实话实说,阿尔巴尼亚有着许多震撼人心的独特景致,它的连绵起伏的古老山峦、被遗忘的考古遗迹、仿佛时光永驻的原始村落、独立或者连成纵深工事群落的大小碉堡等等。而且,直到年之后,阿尔巴尼亚的旅游才开始起步,在这点上,这个国家可谓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匹黑马(风光秀丽、物价廉宜)。

没有说的,我们抖擞精神,乘坐费时25分钟、其间要翻越两座山峦的登山缆车,来到了达依特山上。我们以这种方式,向地拉那、向阿尔巴尼亚作别。

图为山上缆车站近旁的高山宾馆一隅。

山上气温沁凉,游客稀少。山下是地拉那城市全景。

攀谈中,得知图中这位身着红色防寒短大衣的女子是来自东边保加利亚的游客。而我这个货真价实、人窘物缺的流浪汉,仍着短袖T恤,立在夕阳冷风中。

怎么搞的,冒觉得冷呀?

观景台上,七位“流浪汉和流浪女”一字排开,看夕阳西下、月升星移。

脚下,整个地拉那城市,一览无余。

十月十日夜,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阿尔巴尼亚没有国内航线)候机大厅外。

结束了七天七夜的阿国自驾游,我们将从这里乘机飞往希腊雅典,在那里,会继续一段十五天之旅。

(注:全篇中,有多幅精美的照片是由同行的伙伴们提供的,特此鸣谢!)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78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