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食 >> 老照片中的北京展览馆苏联展览馆
今天不再提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就为大家展示一下咱们大北京自己的艺术殿堂——北展。
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位于西城区的北京展览馆,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一栋建筑了。它不仅承载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也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黑白映画中,跟着老照片,追寻那段岁月。
北京展览馆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其设计者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戴念慈建筑师。
北京展览馆建筑模型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中写道:“北京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位于西直门外展览路北侧,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主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展览大厅、剧场、电影厅、餐厅和露天展场。建筑每平方米造价为.34元,并消耗大量黄金。当时住宅造价是每平方米50元,大型的公共建筑不过百元,苏联提倡民族形式的经济代价可见一斑。”
《建筑设计十年》中的航拍影像
当时,展览馆前还是一条宽阔的马路。
从北展远眺当时的西直门城楼。而这样的景象,只能留在老照片中。
当时的剧场是露天的
关于展览馆的风格,当时任中方负责人的戴念慈和毛梓尧一致认为:建筑师在为别的国家设计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国家好的传统,结合进去,才能为当地人民所接受。这一思路与原苏方“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原则不谋而合。
“当时的设计室设在太庙。太庙中精美的藻井彩画令苏方专家叹赏不已。他们认为,就在这‘临时设计室’中,便大有东西可学。因此,展览馆虽在总体上是地道的俄罗斯建筑风格,但在装饰细部中有许多中俄合璧的巧妙处理。展览馆的檐口和瓦头是苏联的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琉璃制品,在某些细部与中国传统建筑类似。两边庭院廊柱是俄罗斯的木构建筑形式,在轮廓上却很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挂落。”万千所著的《建筑师戴念慈》中,提到了这样一段故事。下面几张照片,则是这种“中俄合璧”的佐证。
檐口装饰
源自藻井的灵感
莫斯科餐厅的柱子
“甚至在馆后的锅炉房烟囱的处理上也采取了中国式的重檐宝塔形式,左右对称设置。”——《建筑师戴念慈》万千
来源:中国建筑设计院
穿越时代的云雾,它仍然矗立在老北京城的西北角,我们坚信,它的辉煌也必然是穿越若干时代的。
除阅读本文以外,欢迎回复关键词“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宪法、福利、优越性、社会保障、谣言终结、公休、计划经济、剥削、贫富差距、五年计划、集体农庄、市场经济、民主、选举、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华约、奥运会、誓词、纪念碑,苏联英雄、礼炮、胜利阅兵、军工、军援、游击队、解体、遗民、肃反、辟谣、最高领袖、输出革命、论战、列宁、斯大林、勃烈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苏斯洛夫、朱可夫、电影、共青团、科学院、航天、小说、诗歌、油画、电影”等获得“苏联主义官方词条”解释。谢谢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