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食 >> 临港叙事泥城一朵花陈连官专栏
城事
资讯
美食
潮玩
泥城的这朵花,是棉花。
这棉花,盛开在夏天。现在临港新片区,基本没有棉花种植了,也没有多少人想得起这朵花,即便是偶尔想起,也不想回到过去。
可就是这朵花,曾经是泥城的历史。我们曾经的采摘,有了今天回忆过往的凝重。
01
在浦东的街镇中,地处浦东最东南的泥城,成陆历史较短。
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道光元年,始筑南滩民圩,东起泥城南角,经蟛蜞庙,西至奉贤”,泥城渐次成陆。
关于泥城,还有一种传说。
年至年的咸丰年间,一位姓虞的做生意的宁波人,在海面途经泥城时,一群白鹤在芦荡里飞旋。见此白鹤的翱翔,他便认为这里是福地,便靠岸在成陆的滩地上建造了一座“白鹤屋”,并围沟筑城,以防海潮,泥城因此得名。
“白鹤屋”的传说,在现在的泥城还说着,有的说在这,有的说在那,究竟在哪处?没人断定得了,总之在泥城的地界。
有人说,泥城是泥土筑就的一座城,是与不是在今天的追溯无关紧要。但有一点很肯定,泥城是海中而孕,大海是泥城历史的底色。
02
泥城这片海中诞生的土地,一度曾经是盐场。即便下沙盐场的“盐灶”全部停“煮”后,这里的人在滩涂上依然晒着海盐。
“海民”,是对在这里劳作的人们的统一称呼。以海为生、靠海吃海,便是当时泥城人的生计来源。
这片碱性很重的土地,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向东,晒盐难以为计。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淡水洗碱”之后,这片土地渐渐丰饶起来,农耕成为唯一的选择。
种植棉花和水稻,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耕具象。
03
就是这朵棉花,让泥城有了历史上的骄傲。
在现在的泥城镇人民村,现在还保留着二、三亩的棉地。村支书徐亚林告诉我:保留这几亩的棉地,是留下一个念想。
这是怎样的一个念想,让这朵棉花种在了泥城人的心里。
我翻开了泥城镇的《人民村志》,“大事记”的条目里,是人民村那个年代种植棉花的辉煌记录,也是泥城人的集体记忆。
人民村种植棉花始于何时,现在无从确证。只是在《人民村志》里,这样记录着:
●年3月,人民大队大队长宋凤根出席了全国棉花收购会议;
●年,人民大队棉花生产实现皮棉亩产超百斤;
●年,人民大队党支部书记顾金龙出席全国棉花工作会议;
●年,人民大队亩产皮棉斤;
●年7月,人民大队大队长宋凤根出席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
●年9月,人民大队被评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单位,顾金龙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年11月,时任泥城镇党委副书记顾金龙出席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受到周恩来总理称赞;
●年7月22日,国务院农业组负责人华国锋到人民大队3队视察棉花生产。是年,顾金龙出席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9月,阿尔巴尼亚农业代表团考察人民大队棉花生产;
●年,泥城公社党委书记顾金龙出席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
●年,人民大队王文舟以农民植棉专家身份赴柬埔寨帮助试种棉花。是年,越南农业代表团参观人民大队棉花生产;
●年,原人民大队3队队长王文祥当选党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会议;
●年3月,邵荣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
因为这朵花,泥城和泥城镇人民村在“农业学大寨”的那个时代,有了不一样的辉煌。
这片土地曾经的骄傲记载,是临港新片区这片土地的历史印影。
04
深冬,一个寒潮来临,家人为我翻出了一条十斤的棉被,让我取暖。
这条棉被,是岳母为我定制的。临港开发之后的那几年,岳母“拾”得了几块闲着的地,种了棉花,经过脱籽后打了棉絮做成了棉被,让我在冬天里取暖。
两袋棉絮依然藏着,说是女儿出嫁时要做“铺盖”;妻子出嫁时的二十多件老布嫁妆,是经过牵纱、经布、织布而成,现在仍存放在樟木箱里,岳母会不时地翻出晒晒。
在被窝里一阵阵的暖,便想到了年少时光与棉花有关的一些事。那时,上小学的那会儿,周三下午放假便去学农,斜背着土布做的花袋,在热辣的太阳下,去摘棉花;生产队里,帮母亲去摘过棉花;夜里的仓库场上,帮母亲剥过烂铃;在仓库场上,与老人一起拣过棉花;用船,去卖过棉花;看过母亲用脚圈纺纱,去几十里外的四团染白纱;外公弹棉花成絮成被......
前几天,写了老布,一些经布的场景确实让我想到了这朵花。也有人说,泥城的这朵花,可以搞个展示馆,展示临港新片区的农耕文明以及泥城曾经的辉煌岁月。
洁白的这朵花,没有芳香,但给人暖。
冬天里,有暖,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