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莫斯科乘高铁去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只需四小时。我们是在傍晚乘车,夜间到的。当火车飞驰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时,落日把湖泊铺上了一层荡漾的金箔,松树林的壮阔,白桦林的修长,都被阳光雕刻的极其醒目。美丽的大自然与和平的宁静,构成了一副优美而温馨的画卷。
抵达列宁格勒是夜里,天空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淋湿了面颊,淋湿了街巷,昏黄的灯光下,车行匆匆,行人寥寥。我们下榻的酒店在莫斯科大街上,这里曾经是苏军在二战中保卫列宁格勒,抵抗德军的前沿阵地,是无数个逝去的灵魂血肉搏斗的地方。酒店对面的环岛上,高高地矗立着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像一柄利剑,以一副冷峻与刚毅插向黑幽幽的天际。八百七十二个日日夜夜的兵临城下,一百五十万个不朽灵魂,在这个伟大的城市演绎了波澜壮阔、长歌当哭的雄壮史诗,使这片土地越加地厚重。那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战争中发生在城市的一个个难忘场景,在脑海里跃动翻腾……
年的初秋,已经被德军围困了一年之久的列宁格勒,城内残垣断壁,弹痕累累,哀鸿遍野;城外枯枝焦木,弹坑成片,焦土满眼。战争锯齿般地胶着着,死伤的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还是在年的冬季,希特勒发布了“巴巴罗萨”计划,要彻底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并宣布要在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冬宫广场检阅军队,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在进攻列宁格勒的路途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希特勒的计划在流产。然而,德军依然在一步步逼近,距离列宁格勒城区仅有十公里之遥。久攻不下的列宁格勒使希特勒焦躁,希特勒坐着专列,来到前线督战。尽管城里的伊萨基耶夫大教堂的穹顶和海军部大厦的尖顶在希特勒的望远镜里清晰可见,但俄国军民构筑的铜墙铁壁,任何攻击都不能使德军再前进一步。希特勒命令德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最近几天拿下列宁格勒。
8月9日这一天,德国人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德军司令部提前为他们的军官,送去了在阿斯托里亚酒店参加庆功宴的请柬。而就在这之前,列宁格勒广播乐团接到了一个任务,这一天要在阿斯托里亚酒店举办交响音乐会,首演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刚刚创作的《列宁格勒交响曲》。而当时的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不是饿死冻死,就是在前线作战,医院里。组织一场交响乐演出,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一部全新的交响乐首演。但这些并没有难倒列宁格勒人民。没有乐手,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没有总谱,空军为乐团运来总谱;没有完整的乐器,市民捐献家里乐器;没有演奏环境,苏联红军以强大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那一天,德国人的庆功宴没能如愿以偿,取而代之的是《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隆重首演。这也许是人类音乐演奏史上的一次壮举,一次用愤怒与泪水诠释的悲壮与优美。这部揭露德国法西斯凶恶形象,歌颂苏联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音乐杰作,以坚定庄重的气势,振奋了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与军人。音乐像疾风吹遍了整个城市,街道上、坑道里、病床上、住所中,人们都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这部英雄的旋律。这响彻在阴霾密布城市上空的乐章,支撑人们战斗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这在现在看来,在战火连天的城市举办音乐会,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恰恰是这样的音乐会,鼓舞了军民为民族荣誉与尊严而奋战的信念,坚定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
年1月29日,是普希金逝世年纪念日,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与精神象征。战前的每一年,人们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但是,在我们看来,战争已经使这样的活动难以为继,或者说是一种奢侈的梦想。然而就是在那一天,隆隆的炮火声中,列宁格勒依然进行着普希金作品讨论会,依然举办着普希金诗歌朗诵会。战争不能阻止人们在精神与艺术瀚海的遨游。即便是在这样苦难深深、危险重重的日子里,列宁格勒的人们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学生们照常上课,学校里每天都响起上下课的铃声;剧场依旧演出,剧场的观众每天爆满……
也许,一个民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就来自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来自于骨子里的威武不屈,来自于灵魂深处对美的极度崇拜。
二
在人类战争史上,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惨烈悲壮是无可比拟的。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片中评价列宁格勒战役说:“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是对于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给予的一种崇高的敬仰。英国的《旗帜晚报》也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这是对列宁格勒战役的歌颂,也是对那艰苦卓绝岁月中人们所经历苦难的一种悼念与悲伤。在战争结束以后,这些还有一点温度的文字,对于战争中人们所承受的无法回首的悲惨,依然显得隔膜与冷漠无情。对于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刚强与高贵灵魂的哀伤,依然显得苍白与词不达意。
二战之初,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以夺取列宁格勒为目标,从而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战前,希特勒对德军将领们说:“彼得堡(列宁格勒)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意图下,才有了希特勒志在必得的狂妄野心,才有了列宁格勒残酷的围城战争。
而在列宁格勒,伏罗希洛夫元帅由于指挥不利被撤职,刚刚到任的朱可夫元帅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永远不要考虑列宁格勒一旦失守怎么办,列宁格勒不能失守!就是这样的坚定信念,这样的宁死不屈精神,铸就了列宁格勒的钢铁长城。
因为列宁格勒的战略地位,也因为列宁格勒的象征意义,希特勒渴望在占领这座城市的同时,重重地惩罚这座城市。因为苏军的殊死抵抗,希特勒发现马上征服这座城市难以如愿以偿,于是决定封锁列宁格勒,要在饥饿的恐怖中瓦解人的信仰,摧毁城市的意志,从而实现最后的占领。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历史上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包围战。年9月9日开始至年1月27日,为期天的围城,破坏了饮水、能源及粮食供应,使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近万人死亡。仅列宁格勒皮斯卡列夫公墓就埋葬了五十万名遇难者。经济上的破坏及惨不忍睹的死亡,超过了日本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列宁格勒围城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是一次种族灭绝的罪恶。
三
任何战争都是人民的苦难。
灾难最初始于德军围城没有多久,城市最大的粮库被德军的飞机轰炸。那天,烧红了整个城市天空的粉色烟云久久不能散去,使可以维持市民半年的口粮化为灰烬。在德国军队围城的日子里,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粮食又的的确确是稀缺物资。围城期间,市民们每一天只能领到克的面包,相当于现在的一片面包。
一个阴霾的黎明,一辆满载新鲜面包的卡车行驶在街道上,德军此时开始了对城市的炮击,卡车不幸被炮弹击中,驾驶员与随行人员当场被炸死,诱人的面包顷刻撒了一地。路过的市民看到这一场景,俯身拾捡落在地上的面包,小心翼翼地拂去上面的尘土,在车板上依次摆好。深受饥饿折磨而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着的人们,面对着能够延续生命的诱惑,却没有一个人把面包放在自己的手里,藏在自己的怀里,亦或是咬上一口,只是默默地拾起,默默地摆好,又默默地守候在那里,直到部队派人将它们运走。人们这时才知道,这是专给伤病员运送的面包。而就在拾捡面包的过程中,就有市民因饥饿而昏倒在跟前。忍住饥饿,抗拒诱人的面包香味,拒绝生命的本能渴望,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呀!
在德国军队铁桶似的围住列宁格勒一年后,城市陷入了饥饿的深渊,但凡能果腹一应诸物全被吃光,鸟雀、老鼠、蟑螂、草根,甚至宠物……人们为了得到一点食物,越过封锁线到河里抓小鱼充饥,许多人死在了德军的枪口下。市民缺粮,部队也缺粮,眼睛盯住了研究所的仓库,那里存放着粮食种子。驻军来了,要拉走这批粮食,科学家说:这是种子,是苏维埃将来的希望。驻军首长听了,默默地走了。浴血奋战的将军带着士兵来了,要求将粮食交给军队。科学家说:这是种子,不能吃掉,打退了德国人,我们要用这些种子过上幸福生活。将军听完,向科学家庄严敬礼,带领士兵离开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后,人们发现科学家们饿死在粮堆旁。人们为了纪念这些科学家,把这座研究所命名为“希望的种子”。
尽管苏联军队在城市被围一年半后打通了一条生命之路,为列宁格勒运送粮食药品,转移伤员,但那被德军的飞机常常轰炸的路途上,运送来的粮食药品离市民的需要相差悬殊,不啻天渊。为了活下去,人们把一切可能维持生命的东西都在尝试。战前剩下的胶水,用水稀释,搅上一点点面粉,就做成了胶水汤;粮食被焚烧后,渗入土中,就将这些被烧成灰烬的粮食搜集起来,做成主食;战前人们浆洗衣服时会用面粉,就将毛衣在水里煮了做成汤;人们还发明了将木屑浸泡发酵,做成木屑酵母片,用来充饥果腹……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依然温暖着人心。
一个劫后余生的女子安娜记述那段日子时说:她送信件时经常是门开的,屋子里的人却死了。那种场景让人很难受。不过也会有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人有活下去的勇气。收到信件的人会偶尔给她送礼物,比如一个巧克力盒子里面装着土豆皮。她曾经深情地对后人说:“我总能够遇见一些喜欢分享自己食物的人,大家都少吃一点每个人都不会死。”
在这样任何一点食物都是生命的环境里,人们的悲悯却随处可见。一次,一个人倒在街边,奄奄一息,只等着上帝最后的召唤。一位路过的神父,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了一块糖,慢慢地剥去糖纸,将糖块轻轻地放到了垂死的人嘴里。旁边的人对神父说:牧师,你给他糖,他也活不过来了,干嘛还要给他?牧师回答说:尽管他活不过来了,我还是要让他在去天堂前能够吃上一块糖,让他品味着人间的甜味去见我们的上帝。
在被战火烧焦的这片土地上,一块糖精贵到仕么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人间的温情,人间的真爱,却不是用精贵来简单衡量的。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强健的精神,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崇高的品德,一种不可征服的血性,一种永远都不会放弃的人的尊严,使这座城市永存,使这个民族永生!
四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列宁格勒的树》,说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近九百个日日夜夜里,人们卖房屋、卖首饰、卖家具,倾尽一切可卖之物,换一点点口粮充饥,换一点点棉帛御寒。活下去的顽强愿望支撑着每一个人,获得维持生命底线的温饱是第一要务。而即便是在严冬酷寒的恶劣气候中,列宁格勒的人民,没有谁试图用柴火取暖抵御严寒,没有人为生计去砍伐一棵树。在走出灾难庆祝胜利的时候,列宁格勒街道上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它们以一棵棵植物的伟岸与自豪,赞美着人类的风骨与人心的博大。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说:有这样不放弃尊严的人,有这样精神高贵的人,列宁格勒的树可以被战火烧焦,但决不会被人民砍伐。
这篇读过了很多年的文章,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这就是列宁格勒的人民!宁可放弃生命,也珍惜一颗树的生长,宁可冻疮遍体,也要让街道葱郁长青。
还记得这样一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即便是亲人的生命在眼前消逝,旁边的建筑被炮弹炸毁,而在一个不起眼的窗台,一盆盆红色的、黄色的花依然在开放,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在硝烟弥漫的朦胧处,这些美丽的花卉极其醒目。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珍惜,对于和平的渴望,历历可见。这一盆盆的美丽的花,放在平时不算什么,绽放在硝烟弥漫的城市一隅,却使人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内心的强大。
……
岁月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人心不会泯灭,那些鲜血浸染的土地上的英勇灵魂会护佑着这片土地。
我读过的书籍和看过的资料,在脑海里所形成的这些记忆,对于那场残酷的围城战争实在微不足道,对于列宁格勒人民的崇高精神、高贵灵魂的理解也是挂一漏万。我只是想,在那样的苦难日子里,频临死亡的人们所展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所象征的人的尊严,还不足够深深地拷问我们自己的灵魂吗?
因此,我理解了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跪在皮斯卡列夫公墓前敬献花圈的情感。
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早上,天空依然下着雨。我站在酒店外面广场,久久地凝视着远处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看着它在雨中的挺拔与雄健,脑海里浮想出一组组浴血奋战的无畏,一幕幕饿殍遍野的悲凄。对着远处的纪念碑,我庄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一种崇敬的感动与难忍的酸楚涌上心头,两眼被泪水模糊。
/10/26
(图片源自网络。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
柳笛,本名刘殿华,陕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现任某知名企业高管。
知古鉴今敬德崇艺
公益尊号隔日出刊
作最具珍藏价值的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