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怀念高莽

发布时间:2021/4/27 10:50:11   点击数:

年10月6日,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高莽在北京逝世。10月10日,高莽先生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举行。大屏幕上,高莽先生微笑着从一片白桦林中向大家走来。这张照片如此传情,仿佛在诉说着高莽先生奉献给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一生。

CRI俄语广播记者有幸在高莽先生89岁高龄时采访过这位俄苏文学翻译大家,以此节目向高莽先生告别。

年11月CRI俄语广播记者采访高莽

◆俄罗斯文学,如乡情和亲情,融入生命◆

高莽先生年生于哈尔滨,七岁进入当地的教会学校学习。同学中有俄罗斯人、波兰人、犹太人,教学语言是俄语。高莽从小在俄罗斯语言文化的浸染中长大,对俄罗斯文学有着自然而然的亲近和喜爱。

(高莽)“我在哈尔滨(的时候)是在基督教青年会念的书。因为我家当时住得离教会学校比较近,房东就建议我的父母让我跟他们的儿子一起去教会学校念书。”

年,高莽从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毕业。这一年,17岁的他迈出了俄苏翻译之路的第一步。他也许不曾想到,这一条路,一走就是七十多年。在这一条路上,俄罗斯文学,如乡情,如爱情,融入了他的生命。

(高莽)“我的第一篇翻译(作品)是在年翻译的,那时候翻的是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经多么美多美鲜的一些玫瑰……》。这是一首很短的散文诗。”

这首小诗在译后不久被哈尔滨《大北新报》刊出。高莽先生后来曾对人提起,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译作被登在报纸上,他兴奋得跳了起来,手甚至触到了不高的天花板。

年,高莽进入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接触俄罗斯文学的机会更多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在中国,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最早让中国人认识保尔的人,正是高莽。年,一个偶然的机会,21岁的他翻译了苏联作家班达连柯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

(高莽)“因为我(那时候)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管图书。苏联送了一本打印稿的《保尔?柯察金》。我看了以后特别激动。我发现人间还有这样的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翻译完了之后,没想到,兆麟书店先把它出版了,哈尔滨教师联合会文工团把它上演了。特别轰动。我记得那个时候晚上走在大街上,经常听到年轻人背诵保尔那句著名的话: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保尔·柯察金”影响了无数中国人,这其中也包括高莽先生自己,小说被搬上舞台之后,高莽先生和剧中扮演冬妮亚的女演员孙杰相识相恋,结为伉俪,携手一生。

华君武绘《恩爱虎》

说到夫人孙杰,高莽先生把书柜里的一幅画拿给我们看。这幅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送给高莽夫妇的“本历年礼物”,画名《恩爱虎》——高莽和夫人都属虎。画上两只胖胖的老虎相拥在一起,站在后面的那只拿着眼药水瓶,前面那只面带羞涩,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孙杰失明后,高莽先生每天给妻子上眼药水,这幅画是夫妻俩“爱的写照”。

(高莽)“我的妻子失明二十年了,什么都看不见。和失明的妻子一起生活,生活并不轻松。后来妻子瘫痪了,不能动。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困难。我爱我的家人。”

◆用文字和画笔穿越时空◆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高莽翻译版))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

不必忧伤,不必悲愤!

懊丧的日子你要容忍:

请相信,欢乐的时刻会来临。

心灵总是憧憬着未来,

现实总让人感到枯燥:

一切转眼即逝,成为过去;

而过去的一切,都会显得美妙。”

普希金,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曾被多位中国译者翻译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普希金诗选》和出版的《如果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代表作》收录的正是高莽先生翻译的版本。

高莽先生与普希金的“交流”不仅以文学为纽带,还以绘画。年,普希金逝世周年时,因为高莽画画好,老师让他画了一幅普希金的画像,并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展览。从此,“画出自己心中的普希金”成了高莽一生的心愿。

很少有人知道普希金想要登长城的愿望。年,在著名汉学家比丘林的影响下,普希金对古老的东方文明心生憧憬,萌发出访问中国的愿望。

(普希金无题诗作)

“走吧,朋友,无论到哪里去,

我随时准备跟你们一道同行,

为了远远离开那傲慢的少女,

哪怕千里迢迢去中国的长城!……”

高莽绘《普希金在长城》

普希金的中国之行因沙皇的阻挠而搁浅,只能遗憾地停留在梦想阶段。年普希金诞辰周年时,高莽运用国画形式创作了“普希金组画”,共12幅,在莫斯科展出。其中一幅题为《普希金在长城上》,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帮助普希金实现了访问中国攀登长城的梦想。

(高莽)“普希金曾梦想来中国,但是遭到了沙皇的阻挠。我画了《普希金在长城上》,是想用这种方式替他完成梦想。我想,为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要总是追求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在艺术方面,应该让别人看到你有别于他人的想法。比如说,我还画过一幅画《孔子和托尔斯泰》。在我的画上,托尔斯泰和孔子亲切交谈。在现实中他们无法超越两千年的时空交流。但是你们知道吗?托尔斯泰对孔子有很深的研究,写过很多儒家思想的文章。所以我就把他们画到了一起。”

在莫斯科展出后,高莽把《普希金在长城上》赠送给了莫斯科国立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年,普希金逝世周年之际,博物馆发行的纪念明信片的正面,印的正是高莽先生画的《普希金在长城》。

◆追思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我们问高莽先生,在所有翻译或研究过的俄罗斯文学家里,他最喜欢哪一位的作品。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阿赫玛托娃。”

高莽绘《阿赫玛托娃肖像》

在中苏关系蜜月期,虽然俄苏文学作品大量进入中国,但是这个时候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工作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高莽)《(那个时候的)文学作品跟着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走。我们翻译的那些作品,也主要是讲战争的胜利、讲领袖的英明,不讲缺点。》

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意识形态化导致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在当时并未被译成汉语,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被中国文学爱好者所喜爱的、有“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作品。

(高莽)“年我参与翻译了苏联共产党“关于《星》和《列宁格勒》杂志的决议”。那个时候(哈尔滨)刚解放不久,很多东西我还不太懂,我(思想上)完全接受了决议的内容。这个决议里面说阿赫玛托娃是一个写低级趣味的作品的人。我完全相信了。“

改革开放之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而一度停止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工作逐步恢复。五十年代的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已成为历史,高莽先生终于有机会重新“认识”阿赫玛托娃。

(高莽)“改革开放以后,北图开放了过去禁读的一些书。我就借了一些阿赫玛托娃的书,发现她的作品完全不是“决议”说的那么回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写的一部《安魂曲》,写的是斯大林时代监狱里的生活。之前对她的错误认识完全改变了。后来我翻译了很多很多她的作品,她的日记,她的诗歌,她的剧本。”

(《安魂曲》片段)

“我不是只为我一个人祈祷,

而是为了所有的那些人们,

他们同我一起站在耀眼的红墙下,

无论是冬日的严寒

还是七月的酷暑。”

年11月,高莽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获得首届“俄罗斯—新世纪”最佳中文翻译奖。提起阿赫玛托娃,高莽先生总是满怀深情。

(高莽)“后来我了解到,阿赫玛托娃译过《离骚》,还有李白和其他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因为翻译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的决议,)在我心里,总觉得欠阿赫玛托娃一笔账。每次去列宁格勒,我都会去为她扫墓,去拜访她的故居。当初为了找到她的故居,费了很大周折,就是想看看诗人生活过的地方。”

◆“她记录真实,也记录痛苦”◆

年10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中国读者对这位作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016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