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签证 >> 纪念列宁勃朗峰,在阿尔卑斯群山中屹立
冬宫前的广场寂静无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缓缓驶入涅瓦河。
信息炮掠过冰冻的天空,
在广场的亚历山大圆柱旁发出一声轰鸣。
成千上万的水手、工人越过空旷的广场,
踏上冬宫皎白晶莹的大理石阶梯,
冲进了宫殿。
列宁穿过斯莫尔尼宫长长的过道,
来到挤满人的大厅,
在欢呼声中跨步穿过甬道。
站在讲台上,他伸手向前,
好像是在指示着通向幸福的未来的道路。
《国际歌》的歌声缓缓响起,响彻云霄。
这是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场景。
图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年前的十月革命,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将俄国从泥潭中拖出,缔造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正值列宁诞辰周年,我们借此文纪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列宁同志——他用一生去点燃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让十月的风穿过乌拉尔山脉,吹向大地。
远方的哭声,心中的烈火
年4月22日,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家传出一声啼哭,列宁降生了。父亲是省里的国民教育总监,母亲是正直善良的家庭妇女,列宁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在学校也保持着优异成绩。农民的贫苦,沙皇的剥削,对这样一个旧体制中的受益者来说,更像是“革命者的虚构故事”。可父亲的猝然离去,参加革命的哥哥亚历山大被捕且惨遭杀害,终于让列宁心中的革命种子生根发芽。远方农民的痛苦不再是无谓的哀嚎,而是列宁内心对沙皇专制的斗争决心。
图
列宁童年时期
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选择了当时学校唯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法律学科。他希望通过法律为沙皇俄国的贫苦百姓争取他们应得的权益。然而不久,列宁就因加入社会团体,反对警察制度被赶出学校,流放乡下。荒凉与严寒,并未磨灭他心中的烈火,反而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图
喀山大学
年,他创立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年,他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民粹派;年,他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思考、写作、斗争,构成了列宁当时生活的全部,他也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哪怕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三年时光被荒凉包裹,但对列宁来说,不论是在西伯利亚生活的农民,还是在城市中遭到剥削的工人,抑或是仍在其他角落不断上演的苦难,都是他奋斗与革命的理由。
图
被流放至西伯利亚
三年的寒冷萧瑟中,他帮助农民争夺权益,以列宁为笔名,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流放之于列宁,似乎不是沙皇的惩罚,是他对未来革命的希望之火,在渐渐凝聚。
图
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后来,他在彼得堡,在日内瓦,在伦敦,在一个个城市,为每一个被压迫的人民争取自由。他从未停下对每一个受剥削者的关心,从未停下对世界丑陋一面的思考,从未停下对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憧憬。更重要的是,他从未丢失过为被压迫的人民和自己的祖国进行革命的勇气。他绕过封锁,毅然回国领导革命,他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他高呼民族平等独立自主,争取一个和平无霸权的世界……他对敌人冷酷,但把所有的关心与同情给予他深爱的人民。
他将远方的哭声轻抚,
化作美好辽阔的眼前;
他将心中的烈火燃烧,
炽热地跃出海洋,
在地平线上闪耀光芒。
从涅瓦河畔到东方红日
图
涅瓦河畔
在斯莫尔尼宫的大厅中,列宁抬手指向的前方,不只有苏维埃的新生,还有世界其他民族的未来。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的风,真的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来到了东方。
20世纪初的世界,仍深陷帝国主义争霸的漩涡中——种族与阶级的鸿沟不断扩大,杀戮与剥削,迫害与羞辱成为列国口中的“正义”。面对不公,列宁站了出来。年,他亲自建立了全世界劳动者的联盟——共产国际。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
上图的口号被传布世界各处。同时,列宁主义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里取得胜利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也在不久后传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方向。
后面的故事,则是由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一同进行谱写:
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吸收列宁殖民地革命理论,设立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
年南昌起义、年遵义会议、年中共七大……
每一个年份、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中国共产党与现实困境的搏斗,是人民为独立自主而斗争。
图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曾经有人提到,鲁迅的文学作品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现状的复杂性,反映了他对当时绝望境况的反抗。鲁迅的反抗绝望,是否定希望,但也是希冀于在宽广的世界探索未来的道路。诚然,中国革命诞生于艰辛中,可它也在血泊中成长。它是斗争,是由农村走向城市的斗争。它不只是在反抗绝望,而是在走向胜利,走向人民希望的曙光。
中国革命,真的在十月革命的风的吹拂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迎来了初升的红日。
不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漫漫几十年的革命历程,都离不开一个个革命者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为之付出的努力与奋斗。
可什么是革命者?什么样的革命者能被视为永远的革命者?
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曾言“革命者不分阶级,革命者就是革命者”。
图
列宁
列宁就是这样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人亦是如此。他们身上迸发的那股奇特力量,在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推动了革命的实现。无论是战友还是敌人,都必须承认他们身上的革命者力量。因为他们的革命者力量,超越了阶级利益范畴,超越了自身的局限。他们永远不惧怕失败,他们是拥有无限勇气的革命者。
永远的革命者更在于深深扎根于民族性上的国际主义。如托洛茨基在庆贺列宁诞辰50周年时所说:“列宁扎根于俄国的近代历史,把历史予以归纳,给它以最高度的表述,他正是通过这样一条道路登上了国际主义行动和世界影响的顶峰。”
列宁通过领导革命成功,展现了俄国的民族性,进而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成功方法。正是列宁与自己国家人民的紧密联系,才让他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走在最前列。列宁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的国际视野也独具中华民族的品格,使他们也在日后成长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革命者。
永远的革命者,不只是列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从不意味着持续的失败,而是持续的斗争。我们纪念列宁,纪念的不是他与某一逝去的政权,而是那些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革命者,是每个为自由与独立而战的民族与国家,是在中国辽阔大地上掀起的新风。
时间之眼看着新风从涅瓦河畔吹到东方,看着红日缓缓升起。它感受着每一个革命者灵魂迸发的力量,在世界上越来越温暖,而革命者播下的种子将在它身上,发芽开花。
勃朗峰,在阿尔卑斯群山中屹立
列宁曾经写道:“在草原地带是不会有勃朗峰的,只有在阿尔卑斯高山群中才存在勃朗峰。”
”
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着苏联屹立于高山中。尽管他的生命定格在了第五十三年,尽管苏联最终如风般消失,但他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许多人来说,列宁是课本上那个伟大的革命家与理论家,除此以外,似乎没有太多的语言去形容他。但对我来说,他身上承载着广阔的大地与人民。我看到托尔斯泰笔下那些受到剥削压迫的人民,终于找到了自由;我看到列宾画布上拉船的纤夫摆脱了萦绕一生的贫穷与苦难;我还看到普希金在诗歌中建造的纪念碑由列宁为人民而立……是列宁,将俄罗斯人民,从十九世纪的现实苦难泥潭中拖出;是他,让我感觉到那片广阔土地与上面生活的人民的无限活力。
马雅可夫斯基曾写下数万字的诗篇纪念列宁。阅读他写的《列宁》,我似乎能感觉到每行诗句都伴有列宁的脚步声。哪怕是在列宁诞辰周年后的今天,他仍在助力我们前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如明灯高悬,指引我们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还有许多人从未放弃,还有许多人是列宁的同路人。还有许多座山峰,将如勃朗峰一般,屹立于群山之间,焕发共产主义的光芒。
时代滚滚向前,
我们将向着共产主义,
继续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曾昱嘉
编辑
史怡菲审核
刘泯杉
责任编辑
许睿
指导
姚璐包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