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签证 >> 茶曾作过药物和食料,这就是人们说的食药同
茶曾作过药物和食料,这就是人们说的食药同源,食饮同宗
诚然,茶字形、音、义三者的同时确立,始于中唐,但茶字的字形和字音在中唐以前亦曾出现过,只是尚未定型而已。如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分韵的著作《汉印分韵合编中,在“茶”字形中,就有“紫”和“攀”的写法,显然已向“茶”的字形演变。不但如此,汉代在茉与茶的语音上,也有读成相似的。现今湖南省的茶陵县,曾是西汉茶酸侯刘沂的领地,称茶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在《汉书·地理志)中,茶陵的茶字,唐颜师古注为音七奢反,又音丈加反。只是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
“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而清代顾炎武在《求古录)中,又认为将禁改成茶,读茶音,是始于南朝梁代(公元-年)。但从古今史学家的考证研究结果来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茶”,现在通用的“茶”,乃是中唐及中唐以后才确立下来的。
茶字的形、音、义自中唐确立以来,经世代相传,沿用至今。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对茶字读音都有自己的语音,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方言不一,同样一个茶字,发音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广州人发音为cha,福州人发音为to,厦门、油头一带发音为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或chd。至于兄弟民族的发音更是五花八门,如云南的傣族发音为la,贵州的苗族发音为choa,吉林的朝鲜族发音为so,内蒙古的蒙族发音为chal,西藏的藏族发音为ja,等等。
目前,世界各国表示茶的语音,也都源出于中国。对茶字的发音,大致和我国茶叶出口地区人们的读音相近。如日语的cha,印度语的cha,俄语的an,基本上是由茶字的原音直译去的.英语的ted,法语的the,荷兰语的thee,拉丁语的thea,大多为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人们对茶的称呼的译音。此外,印地语,乌尔都语、奥利亚语、朋巴拉语等茶字的读音,也都源出于中国汉语茶字的读音,大致说来,各国茶字的读音,与我国茶叶的向外传播路线是一致的。这种传播路线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条是由中国经海路到西欧、北欧及南亚等国家。这些国家茶字的发音多出自福建闽南的茶字读音。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德国的tee,意大利和西班牙的te,荷兰的thee,斯里兰卡的they,南印度的tey,等等。一条是由中国经陆路到西亚、东欧等国家。这些国家茶字的发音则多出自华北地区的茶字读音。如苏联的a,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ai等。还有日本的cha,朝鲜的sa,希腊的tsai,也与华北地区的茶音较接近。
总之,从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也证明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现今世界各国饮用的茶叶,栽谨的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自从茶被中国人发现利用以后,人们饮茶已由茶饮、礼饮而逐渐变成为一种欣赏与嗜好,已大大超越了饮茶解渴的范畴。早在唐代,陆羽就认为,茶并非是一般止渴的饮料,而是一种能“荡昏味”、具有生理作用和药理功能的提神饮料。人们在饮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斗茶和茶宴中领略饮茶的精妙绝伦之处,而且还可以从坐茶馆和喝大碗茶里体会到饮茶的悠闲自得之情。饮茶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茶曾作过药物和食料,这就是人们说的“食药同源”,“食饮同宗”。当茶的功能逐渐为人们了解之后,茶又以其高贵的身价,作为祭天地、祀祖宗、拜神鬼的祭祀品和向帝王进贡的贡品。茶成为商品之后,还曾在唐代带过货币,用砖茶作“飞钱”使用;在唐、宋和明代时,在边疆地区以茶易马,“茶马互市”;茶还作为边疆官吏的馆银使用。但茶如何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饮料的,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唐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根据《尔雅)和《晏子睿秋》所记录的茶事,认为封于鲁的周武王之弟周公和晏婴是最先知道饮茶的人,因此,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公元前T70一前年),我国北方已经知道饮茶。但周公和婴婴怎么知道饮茶,茶又从何面来呢?却未曾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