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刘胡兰15岁牺牲,12岁妹妹在刑场数次晕

发布时间:2023/4/19 10:15:30   点击数:

年1月12日,15岁的刘胡兰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捕,面对敌人的逼问,她誓死捍卫党的情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赴死,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远在北平的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来缅怀刘胡兰年轻的生命。

而刘胡兰牺牲之后,刘胡兰的妹妹接过了姐姐的衣钵。

刘胡兰和刘爱兰两姐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在刘富兰五岁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因病离开了她们姐妹二人,所以,照顾妹妹的责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刘富兰的身上。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刘胡兰的父亲和继母都投入到了抗日的的后勤工作中,父亲负责为八路军运送物资,而母亲则为战士们缝补衣物。

小小年纪的刘胡兰心中革命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她经常跑到敌工站,在一旁学习抗日歌曲,聆听英雄故事。

她还参加了当地的儿童团,散发传单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后来,刘胡兰在一次剿匪行动中立了功,组织允许她加入了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

年,刘胡兰被选为中共候补党员。

英勇牺牲

当地有地主恶霸组成了一个“复仇自卫队”,经常在当地欺辱百姓,无恶不作,百姓们因此怨声载道,云周村村长石佩怀就是其中的成员。

12月,石佩怀被刘胡兰带领的队伍抓获了,组织上决定处死这个恶霸。

那天,刘胡兰兴冲冲地回到家,对胡文秀和刘爱兰说:“妈,爱兰,我们把石佩怀给处死了,总算是解决了这个恶霸。”

石佩怀已死的消息传出后,“复仇自卫队”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就在此时,组织中出现了叛徒,暴露了刘胡兰的身份,刘胡兰为了掩护其他战友撤离,主动留了下来。

刘胡兰在前一天夜里接到上级的通知转移,但是不幸被叛徒出卖,国民党得到了这个消息,迅速来到了云周西村将这里包围,刘胡兰为了掩护同志撤离,挺身而出。

幼年丧母使得刘胡兰在原本应该在和同龄人嬉戏玩耍的时候,就已经承担一份不属于她的责任,拥有不符合她年龄的成熟,所以她不怕死。

刘胡兰行刑时,一旁站着一个小姑娘,就是刘胡兰的亲妹妹,刘爱兰。

刘胡兰站到了国民党军官张全宝的面前,他认为一个小丫头不会是什么重要人物,所以一开始,狡猾的张全宝并没有想要了刘胡兰的命,只是想通过刘胡兰得知其他共产党的下落。

他使出浑身解数,说尽了花言巧语,许诺刘胡兰,如果她能自白,就给她房子和土地。

听到这话,刘胡兰不屑地冷哼一声,开口说到:“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绝不自白。”

张全宝拍案而起,拧着眉大声质问刘胡兰:“你年纪轻轻的,难道不怕死?”

只见15岁的刘胡兰面色镇定地说:“死有什么可怕,怕死就不当共产党!”

此话一出,震惊了在场众人。

刘爱兰多年后回忆到:

“姐姐是个刚强的人,当她知道要被敌人带走时,便回到家将自己珍视的东西交给了母亲,后来我们才明白,当时她已经决定去赴死了。”

张全宝万万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刘胡兰竟然有这样的骨气和担当。他见无计可施,便恼羞成怒地命令手下搬出铡刀,想要了结刘胡兰和其他共产党员们。

看到战友们一个个惨死在铡刀下,刘胡兰强掩内心的悲痛,在乡亲们的哭喊声中,从容不迫地走到铡刀前。

她安慰着乡亲们:“我们的队伍就要打过来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说罢,便躺在铡刀下。

“死了一个我,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替我报仇的!”

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哭声,是刘爱兰,疼爱自己的姐姐惨死在自己的面前,对于12岁的刘爱兰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继承遗志

年严冬的,寒风呼啸,冷风中夹杂着“呜呜”的声音,仿佛是死去的冤魂在呜咽,刘爱兰和继母来为刘胡兰收尸。

当年母亲去世之后,刘富兰不忍心看着父亲如此辛劳,便主动分担起家务,每天负责妹妹的饮食和起居,还要抽时间挑水、除草。

没过多久,继母胡文秀和弟弟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几分欢声笑语,适时地填补了她和妹妹内心空缺的温暖,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胡文秀是个好女人,她虽然没什么文化知识,但是思想在当时却很进步,她全力支持刘富兰读书,还将刘富兰的名字改为刘胡兰,彰显自己对刘胡兰的喜爱。

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从小到大一直在刘胡兰身后当“跟屁虫”的妹妹刘爱兰,也不时受到革命的熏陶。

夜深人静,刘爱兰和继母胡文秀来到刘胡兰的身边为其掩埋尸骨,刘爱兰望着面色苍白,早已没有一丝气息的刘胡兰,脑海里又浮现昔日她的音容笑貌,忍不住痛哭起来。

胡文秀拍拍刘爱兰的肩膀,红着眼睛说:“爱兰!一定要把姐姐的话记在心里!”

年,战斗社来到了刘胡兰的家乡,母亲胡文秀便让刘爱兰加入战斗社历练历练,而战斗社也很想让刘胡兰的妹妹加入。

从这天开始,刘爱兰就开始走姐姐曾经走过的路,为共产党的事业发一份热。

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被发表在报纸上后,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民为这个牺牲的小姑娘感到惋惜和不平,第一野战军战斗社还将此事改编成了话剧,致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刘胡兰的事迹。

参演话剧,坚强意志

战斗社的领导看着刘爱兰和刘胡兰相似的脸庞,心中出现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让刘爱兰饰演刘胡兰。

可没想到刘爱兰对这个决定十分抗拒。

姐姐去世后,刘爱兰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每当看到和姐姐牺牲时相似的场景,她都会回想起那天噩梦般的回忆,母亲胡文秀开导她:“爱兰,别忘了你姐姐为什么而死!”

年仅12岁的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姐姐死在自己的眼前,伤心欲绝,几度晕倒过去,她怎么可能会忘。

每每在刘爱兰情绪投入的时候,便立刻开始演出,这样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许多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甚至冲上舞台发誓要为刘胡兰报仇。

刘爱兰跟随战斗社去了北平、西北、西南……尽管组织里的气氛是愉快活泼的,可刘爱兰还是常常一个人沉思,她小小的身体里,似乎藏着很多的心事。

但是她还是会主动照顾比自己小的剧社成员,一如当年姐姐照顾自己一样,更多时候,刘爱兰还是远离人群,擦拭着姐姐留下的万金油盒。

话剧《刘胡兰》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吸引来了彭德怀司令,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交代:“这个剧要在全军演出。”

解放战争结束后,共产党终于取得了胜利,昔日作恶的仇人们也得到了他们该有的下场,也了结了刘爱兰多年的一桩心事。

此时的云周西村已更名为刘胡兰村,提醒后世的人们有一位革命英雄在此长眠。

刘爱兰的心理状况也愈来愈差,每次表演,无疑是在刘爱兰的伤口上撒盐,她常常在梦里梦到姐姐,整夜整夜的失眠,组织认为她不再适合出演话剧了,便安排她升学。

继承遗志,传承意志

年,刘爱兰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重庆巴蜀中学读书。

毕业后,刘爱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完成了高中学业。

虽然刘爱兰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可是没有读过小学的她,还是照别人落下了一大截儿,于是老师安排了一位名叫司晨光的同学来辅导刘爱兰的学习。

两人在朝夕相处中渐生情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相伴一生。

刘爱兰还有一个妹妹,当年刘胡兰去世时,三妹才出生几个月,在刘爱兰的帮衬下,她逐渐长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年1月6日,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缓缓地来到刘胡兰的墓前,她就是82岁的刘爱兰。

刘爱兰想到自己的姐姐,若是没有发生当年的事,姐姐现在可能也会像自己一样,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接受良好的教育,那该多好啊!可那终究是想象罢了。

白发苍苍的刘爱兰跪在自己亲人们的墓前,老泪纵横,细数着自己的近况,仿佛亲人们都在身边。

日子逐渐好起来,她还资助了许多贫困儿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回想起自己生在战乱年代,有许多孩子因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然而如今在和平年代,她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们因为贫穷不能接受教育。

刘爱兰的主业是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每年清明,刘爱兰都会来到姐姐的墓前,把自己的剧照给姐姐看,诉说一些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心里话。

退休之后,刘爱兰做了一个决定,要将姐姐的事迹写下来。

她凡事亲力亲为,一遍一遍的检查校对文稿,直到没有错误为止,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在刘胡兰牺牲70周年之际,《我的胞姐刘胡兰》一书出版了。

可是刘爱兰并没有就此放弃,书籍出版后,有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刘爱兰将这本书放在姐姐墓前,欣慰地说:“姐姐,我终于完成了你没有完成的事。”

年,刘爱兰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85岁。

她的子女遵循了母亲的遗愿,将刘爱兰的骨灰撒到了姐姐刘胡兰的墓前,这对阴阳相隔数十年的姐妹,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正因为有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存在,今天的我们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们国家百年来的奋斗之路,正是无数个先烈用鲜血染就的。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牢记英魂的嘱托,努力奋斗,不忘来时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46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