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谁更有价值争论了200

发布时间:2024/1/17 17:34:13   点击数:

引言

一般来说,教育上的分裂在二元论哲学中有所反映,心灵和世界被视为两个独立存在的领域,彼此之间有一定的接触点。从这个观点看,每个存在领域都应该有独立的、与之相关的一组科目,人们甚至应该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种以为科学科目的发展标志着唯物主义哲学逐步侵占精神领土的想法。任何教育理论,如果它要构想一个比现行教育方案更加统一的方案,那么,必然要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

人文主义学科的历史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哲学未曾以现代形式表达这一问题。的确,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科学似乎是无法进行研究的,也不如人们设想的那么重要。人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是人的本性和目的。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道德的和社会的成就都基于这种知识。

但是,柏拉图认为,关于人和社会的正确知识取决于有关自然的本质特征的知识。他的主要论著《理想国》既是关于道德、社会组织的著作,也是关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因为柏拉图赞同苏格拉底关于正当的道德成就取决于理性知识的现点。

所以,他就不得不探讨知识的本性。因为他认同知识的终授目标是发现善或人的目的的观念;然而他又不同意苏格拉底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就是自己无知的观点,所以,他把对善的探讨与对自然本身的善或目的的思考结合起来。

在他看来,企图撇开为自然提供法则和统一性的支配性目的而去认识人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而他把文学科目(以音乐的名义)置于数学、物理学以及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之下,是完全符合他的哲学的。

但另一方面,尽管自然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却是使心灵认识到存在的至高的人类(包括群体和个体的行动法则)的必要阶段。按照现代的说法,自然主义的科目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是出于人文的和理想的目的而存在的。

如果还有什么要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在自然主义的科目这个方向上的更加深入的探讨。他使公民关系从属于纯粹理智的生活之下。人的最高目的不是人性的,而是神性的——参与纯粹的理智,这才构成神圣的生活。

这样的理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49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