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山溪隐士中国大鲵

发布时间:2018/10/29 19:45:35   点击数:

记得20年前,在秦岭南北的河流里抓螃蟹时,翻开一块石头,多次遇见过“娃娃鱼”,长大后才知道,它叫“大鲵”!其实陕西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多,只分布四种鲵,中国大鲵、太白山溪鲵、秦巴北鲵、西藏山溪鲵,其中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中国特有种,是地球上最大两栖类动物。因为它的叫声类似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得名“娃娃鱼”。

关于大鲵的传说

大鲵已在地球存在3.5亿多年,年在我国赤峰市宁城县一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1?65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这是最早的娃娃鱼祖先。

它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北山经》——“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自古历史赋予了它诸多神奇的传说,《本草纲目?鳞部四》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由于鲵鱼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以及太极双鱼图的由来,有学者认为,其实就是一对正处于繁殖期、纠缠在一起的娃娃鱼的图形等等,还有《水经注?伊水》引《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有学者提出,龙的原形极有可能也是大鲵。到了夏代文献《海外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而且开始被神化了:“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显然,夏代的人认为龙的原形是大鲵

从弱小到山溪“霸主”

大鲵属于进化相当成熟的物种,能上地!能下水!而且处于山溪、河流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基本没有天敌。它属于变温动物,具有特殊的生活史。幼年的大鲵宝宝萌萌有脆弱,会一直生活在秦岭海拔米以下的溪流中,靠颊边的六根羽状外鳃在水中呼吸。类似于我们在花鸟鱼虫市场常见的墨西哥钝口螈(俗称六角恐龙)。长大后,六根羽状外鳃会褪去,成为真正的隐鳃鲵科动物,用鼻子和肺呼吸,但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大鲵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获得了陆地生存能力后,它就真成为了山林溪流中的霸主!

除了繁殖季节,成年大鲵终日单独栖息,占据一处水中的洞穴,守株待兔般等候猎物从门前路过,随即展开瞬间的捕杀!而且捕杀行为多发生在夜里,因为大鲵还是个“暗夜杀手”,白天多躲在洞穴中呼呼大睡。虽然被叫做“娃娃鱼”但它的四肢并不都长了五个指头,而是指4趾5。皮肤到是和婴儿一样滑嫩,而且会像鱼一样分泌粘液,让人很难将其抓握。

生宝宝爸爸更上心

男女生,只有到了每年五六月的发情期,才能被判定,平时外貌上是很难区分的。求偶期,双方虽然始终都很沉默,但男方会围着女方不断的游来游去,如果女方不逃跑,则表示被接纳,男方会进一步的在女方身上蹭来蹭去,最终将女方领进它事前准备好的“婚房”产卵。一旦女方产下-个卵,双方“婚姻”立刻宣告破裂!男方会将女方赶走(其实是防止雌性大鲵将卵吃掉),在接下来的30到40天,最长达80天(随水温的变化不同)的时间里,大鲵爸爸一直会守护在卵的旁边,寸步不离的当保卫,直到小宝宝出生才离去。但大家不要担心,大鲵的耐饿能力非常强,即便几个月不进食也不会有问题。

刚孵出的幼体形状似蝌蚪,体长为2.8-3厘米,而且生长缓慢,2岁以内以植物和小昆虫、软体动物喂食。但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凶猛,大鲵在野外一般能活到50-60岁,最长可达2米。

生存最大威胁是小水电开发

一开始提到的儿时记忆,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因为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中国大鲵,现在很难在秦岭野外见到了!它虽然因进化独特而被认为是“淡水中的大熊猫”、“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关键物种”、“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在人类面前脆弱无比。而导致它们消声灭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水电开发,原有的栖息地水生态系统被破坏。作为对于环境的高度敏感性的大鲵,首先遭了殃!没有了可供躲避的水下洞穴、没有的主要食物螃蟹、小鱼,大鲵只能是难觅其踪。

残酷的现实让隐居山溪的大鲵不得不成为全球最受







































白癜风能治吗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165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