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三万公里英雄聚ndash中社

发布时间:2020/9/18 20:14:52   点击数:
社会主义明灯?港口

8月25日

9点半,渡船开进港口。

阿尔巴尼亚,好熟悉的名字,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唯一的朋友。文革中被我们称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我一直没搞明白,阿尔巴尼亚有什么特殊,为什么在曾经的“反修、防修”斗争中,站到了中国一侧?难道真像我们说的,骨头最硬?可骨头是什么?

来时查找各种资料,有了一点线索,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起来,“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贫困国家,全国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口贩子出自这里,控制卖淫集团,给诸国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百度的词条),看来最穷!

文革不到10年,中国给了阿尔巴尼亚多亿人民币的援助。记着,是年代。那时的阿尔巴尼亚不过万人口,人民币币值也比现在高得多。什么意思?按当时中国城市人口的普通生活水平,不用干活,喊两句口号,每个百姓坐着吃都能活10年多。怪不得“山鹰之国”又臭又硬,人民币撑的。

来到阿尔巴尼亚,就不能不谈霍查。尽管一路问了几个阿尔巴尼亚青年,他们都困惑的摇头。也许对这里的历史他们还没我们“熟悉”,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熟知阿尔巴尼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领袖霍查,一度几乎天天见报,后来突然没了。私下传说,霍查“修正”了,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查查,还是真的。

霍查差劲,一边吃着中国,一边骂着中国,可又不跟着波列日涅夫的苏联走,怎么回事?原来他是个原教旨的斯大林主义者,一个人在阿尔巴尼亚搞斯大林主义,杀了无数自己的同志,自称“唯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马恩列斯霍”的领袖排位,宣称“霍查思想是马列主义在阿尔巴尼亚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晚年居然在很多国家鼓动成立“霍查主义党”。是不是有些熟悉?好好想想,都熟悉些什么?

斯坎德培广场

文革,中国人孤立,但还有个小兄弟陪着。那时的人,几乎都会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含苞欲放的花”,都知道阿尔巴尼亚莫合烟,都看过电影《宁死不屈》。

可我们错了,我们以为人家是小兄弟,谁知人家是想当唯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大。

看看我用的词汇就知道,那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一种特定意识形态的血缘关系,与现代国家关系根本够不着。“兄弟党”,“兄弟国家”,就差不好意思叫“父子党”,连正常的国家关系定位都没有,“主义”能靠得住?对这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太多血的教训。

靠得住,靠不住也过去40年了,阿尔巴尼亚早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明灯早就熄灭,今天的阿尔巴尼亚比起来更像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蜡烛。

港口,建筑陈旧,设备参差,数十艘大大小小的轮船,山脊清幽。不全像温州同胞说得又脏、又破,比我想象的要好。港口外,一片20多层的高楼。这里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到来前夕,刚成为欧盟候选国。

这里的渡轮比瑞典的渡轮差得多,坐的人也不一样。五等舱有大量的穷人,大包小包的靠着,席地而坐,看上去像中国的农民工。过海关排队,也分为几等,对自己的同胞,警察好大的威风,大呼小叫,打开包裹随意翻找,行李扔了满地,老百姓唯唯诺诺。我总感觉在哪里见过。

他们对我们到满和气,有点好奇,研究车上画的行驶路线,直竖大拇指。只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来阿尔巴尼亚?我们答得也简单:回家路过。他们没查行李,顺利放行。丁月明评价:天涯若比邻。

港口距离地拉那37公里,加油。隔着一条亚得里亚海,便宜了1/4,也因此知道,走进了巴尔干半岛。

穆斯林多了,清真寺和教堂并立。离开港口进入山区,一座座的小山,建筑错落。奇怪的是有很多碉堡,枪口对着大海,不知是二战遗留,还是霍查时期备战、备荒,如今成了景观。

一路不乏新潮建筑,钢架结构,玻璃幕墙,并不比意大利落后很多。其实想想,阿尔巴尼亚放弃一党专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是年的事情。20多年,虽然近几年民族骚乱不断,但也没中断建设,还是有起色。沿途到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也有美国、日本、西欧、甚至韩国的大幅商业广告,漂亮的四S店。阿已相当西化,有了堵车。一路寻找社会主义的遗迹,可在大路上什么也看不到,资本主义成了特色。

我们熟悉的标记

前方十字路口,一个双头鹰的巨大铁塑。好熟悉的标识,我少年时,见到太多的这种标识是在烟盒。

那时阿尔巴尼亚唯一能对中国出口的是卷烟。简易包装,一股说不出的臭味,可双头鹰是清晰的。每看到这个标识,我总想到持枪的霍查。

一路,遇到很多以鹰为徽记的国度,俄国、德国、波兰······,可有单头、双头之分。使用双头鹰标记的主要是信仰东正教的国度。为什么?因为宗教。

历史上的基督教廷使用鹰的标识。后来教廷分裂,分为东西罗马。为突出东罗马帝国地处欧亚分界的特色,拜占庭帝国改用双头鹰的国徽,被俄罗斯和巴尔干东正教国家继承。所谓山鹰之国,丝毫没有坚强、独立、共产革命的意思,不过宗教旗帜。

你看,社会主义没了,双头鹰不是还高高的立在十字路口!

有一段插曲独特。我们在欧洲行走,只要进城,一般都是3号车打头,因为施锦、施炜兄弟熟悉电子地图,这次依然。

可走进地拉那,道路复杂,沿途问路。问到一个骑摩托的热心人,感动了许司令。怎么感动得?此人居然记得毛泽东,一再表示“你们是毛泽东那里来的,是我们的朋友,我给你们带路。”这一下老许晕了,跟着那个热心人走了。三号车在前头没了踪迹,一号、四号车跟着老许,穿胡同,走小道,不知走了多远,来到一处教堂。看着不像旅馆,下车细看,有气,原来“朋友”是个酒腻子,糊里糊涂坐在那里祈祷。还不让走,拉拉扯扯,把老许的车门拉坏了不说,还把老冯的后视镜打碎了。

好在多数阿尔巴尼亚人是明白的,又走出来一个愿意领路的,要钱,20欧元,到地点再收。这下贴谱了,总算把我们领到预定的旅馆,见到了施家兄弟。

教训,自称的朋友信不得。

集市

老许、老冯、刘开宇修车,余下的人自由结伴走向市中心。临走,刘开宇叮嘱:地拉那千万别一个人单独行动,别一个人买东西,别掏钱包。这里贼比罗马还多,中国人是最爱,又有钱,又是现金,又扎眼,一个个土豪似的,贼专门盯着。

走出来,已是黄昏,市中心广场很近。看看,广场周边的花园,一排排长椅,老人们在闲话,孩子们在奔跑,绿茵丛中,鲜花盛开,夕阳西下,一派祥和。

哪来得贼啊?

这里物价比西欧低,按列克1欧元,1欧元9块人民币,土豆1公斤60列克,大约折合4元钱人民币,辣椒1公斤列克,约折合10元人民币。依此类推,西红柿79列克,约合6元;黄瓜95列克,约合7元;比北京菜市场物价还便宜许多。

这里和意大利有点像,哪像?过马路。在匈牙利、捷克过马路是很严肃的事情,没有绿灯决不能动。意大利人随和,有灯没灯没车就走,这里比那里还随和,小朋友结着队闯红灯,阿弥陀佛!

走进斯坎德培广场,开阔。这里是市中心,周边是教堂、清真寺、政府办公机构。广场中心民族英雄斯凯德培骑马持刀屹立山崖的雕塑。几个孩子爬上基座和英雄合影,很随意,看得出来这里是他们的地盘。

东南角是国家博物馆,正面一幅20多米长,7、8米高的马赛克宣传画。为什么提这个?有点意思,我找了半天共产主义的痕迹,在这里找到了。

意识形态遗迹

你看,一幅壁画,正中工农兵,核心女性手举刚枪,右侧士兵高举国旗,向左,古代英雄的形象,向右,现代革命的象征。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士兵像在宣誓,很有点文化革命宣传画的味道。

广场有卖旧书的摊贩,我看到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史在这里还有些沉淀。

王小平提议能否参观恩维尔·霍查墓。找一些当地人询问?青年大多不知道霍查。找到一些老人,他们知道,但对霍查的陵墓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霍查死后,陵墓被人们扒开,棺木被撬,遗骸扔进平民公墓。不要说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知是谁的,早就分尸了。霍查的书籍被烧,子女也被关进监狱,至于后代的近况就根本无人知晓。

看看,一个斯大林主义者,生前,对内大搞阶级斗争,个人崇拜,对外鼓吹民族主义,是“旷古未有之大英雄”。死后被人们错骨扬灰,不值得思考吗?

城区(自行车)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182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