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美帝支持下,被资本运作搞垮的ldquo

发布时间:2020/9/19 15:54:39   点击数:

很多人不知道,前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一个欧洲最不发达的山地小国,却因为一场全民“传销”,导致年爆发内战,哀鸿遍地。

Part.1

(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广场)

苏东政权解体后,新总统贝里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济改革,掀起了民主化、私有化浪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不少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巨额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解决经济窘况,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建设,吸引人才,增加人口拉动内需。由于银行减缓放贷,很多私募的企业看到商机,开始民间筹钱放贷。用较高的利率吸引客户存款,这种模式确实缓解了国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也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Part.2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金字塔”)

实体经济越来越低迷,于是更多的企业开始把精力,放在来钱更快的投机项目。借助民间资本发展经济的模式,固然是好的。但是,当借贷利率狂飙到失控状态,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各公司之间为了竞争,不仅利用极高的利息做诱饵,还鼓励存款人发展下线,每拉到一笔存款,都会有10%的推荐奖励金。并按照线性累加的模式。奖励金从10%到2%,逐层分配给不同“级别”的推荐人。于是,在这种“高利收益”模式下,存款量呈指数增长。

被铺天盖地的疯狂宣传所蛊惑的民众,一传十、十传百。从城市到农村,国家和人民都在劝说更多的人参与投资;某些投资者的早期回报,也不过是用别人的投资拆东墙补西墙,只有部分处于金字塔尖的老板、和与之联合的官员,能够牟取暴利坐享其成。大多数参与的老百姓都被这股“传销”浪潮洗劫一空。

与此同时,隔壁南斯拉夫正在爆发内战,科索沃也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国,又在背后暗做手脚。这时候的政府利用科索沃唤起民众的爱国情绪,声称国家会用这些钱为科索沃武装提供物资和武器,号召民众投资基金支援科索沃同胞的解放事业。

许多人节衣缩食、甚至变卖家产田宅,加入到投资大军中。截至年,阿尔巴尼亚全国共有约85万人投资了这些基金。不到万的人口,融资总额达到近20亿美元,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而这些巨款的下落,除了一部分被政府挥霍,绝大部分都落入了美国的口袋。

Part.3

果不其然,到了年,开始有人意识到这些疯狂背后的真相,不断有传言称这些“运作”的钱打了水漂。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发现了该国的融资行动有问题,便派人前来核查。然而阿国政府却一再坚持否认,称集资活动是“人民资本主义”。贝里沙连任以后,基金公司更加有恃无恐,有的将利率提高到70%以上、甚至%……直到年底,民众的资本被搜刮干净后,这场全国“传销”,开始走向了穷途末路,政府和商业公司吸收不到新的存款,没有了“接盘侠”,自然无法堵住越来越大的资金漏洞。

遍地是身无分文的被骗储户,基金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或是卷款逃跑,或是宣布破产;储户纷纷血本无归,痛不欲生,不断有人自杀、暴病。成千上万的阿尔巴尼亚家庭,被迫度过史上最黑暗的新年。

Part.4

社会安定对于经济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政治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阿尔巴尼亚在计划经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进行经济改革,初衷是好的,但是妖魔化的利率,脱离实际的“白日梦”终究是要走上歧途。

缺乏实战经验的阿尔巴尼亚,在这次经济改革中惨败。国际政治局面的复杂,再加上霸权主义的美国干扰,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在这场变革中,暗中作怪,赚的盆满钵满,而原本期望着经济复苏的阿尔巴尼亚更加一贫如洗。希望阿尔巴尼亚的惨痛教训,能给后世以尽可能多的警醒。在新兴的经济模式下,用理智的头脑看待每一个商机。

往期推荐北部湾经济新崛起,未来需要一场“西进运动”阳光工程大揭秘:传销的钱,你有本事挣吗?

阳光工程大揭秘:百元大钞里的玄机!(上)

云交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182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