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书摘纳粹闪击苏联,如何令斯大林丘吉尔冰释
本文节选自《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作者:[俄]弗拉基米尔·奥列戈维奇·佩恰特诺夫、伊·爱·马加杰耶夫,译者:于淑杰、隋涛、赵春雷,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7月到来之前,苏英关系处于从疏离向合作方向的过渡阶段。这一转变的基调在丘吉尔6月22日的著名演说中便已确定下来。在这次演说中,首相热情洋溢地号召共同反抗纳粹,并承诺“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为了讨论援助问题,由军情局局长F.N.麦克法兰中将率领的英国军事代表团很快抵达莫斯科,随即由红军副总参谋长戈利科夫中将率领的苏联军事代表团也回访了伦敦。然而,英方暂时并未采取实际步骤。英国军事指挥部因深信苏联不堪一击,所以并不急于给其提供援助,仅把本国代表团的任务限定在从莫斯科收集情报。通过迈斯基和戈利科夫转达的苏联请求被束之高阁。英方唯一的具体建议就是,一旦德国军队入侵外高加索,将协助摧毁巴库炼油厂。英国大使克利普斯早就呼吁加快联合反抗德国的斗争,他在6月底建议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一封亲笔信,展望建立英苏联盟的前景和应履行的义务。但首相并未利用克利普斯返回莫斯科的机会让其将信函转交给斯大林,而是推迟几天才将信函发出。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决定不等斯大林对他6月22日的演说做出回应就抢先给斯大林写信,以便“破冰”。但是,在书中他也承认,由于缺乏具体措施,想“用客套填补空洞”。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信函中激情多于具体的措施和义务,援助的规模受到时间、地理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丘吉尔最后的修改将重点放在了英国微不足道的努力和对苏联的恭维上。
1.丘吉尔致斯大林的私人信函
年7月7日发,年7月8日收
此时我们大家很高兴地看到,俄国军队英勇顽强地抵御纳粹德国的不宣而战和残酷入侵。苏联士兵和人民的英勇顽强让所有人惊叹不已。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帮助贵方,只要天时地利和我们战争资源的增长允许我们这样做。战争持续得越久,我们提供的帮助就会越多。英国空军日夜不停地空袭作战半径内所有被德国占领的领土和德国本土。昨天约有架飞机跨海实施了昼间空袭。周六傍晚有余架重型轰炸机完成了对德国城市的空袭。有些城市遭到了3吨炸弹的轰炸,昨天夜间约有架重型轰炸机参加了作战行动。今后还会一如既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希特勒让其部分空军西撤,以此逐渐减轻贵国的负担。此外,根据我的意愿,海军部已经做好了近期在北极实施重大作战行动的准备,之后我希望在英国和俄国海军之间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在挪威海岸的作战中,我们还拦截了驶往北方用来对付贵国的各种货船。
欢迎俄国军事代表团来访,并协调未来计划。我们将继续尽一切努力打击恶棍们的嚣张气焰。
7月8日,克利普斯把这封信函呈交给了斯大林,并称这封信函的重点是海军部的北极计划,其他无惊人之处。斯大林在与大使会晤时抱怨说,两国之间缺乏合作的动力,英方不愿意“用某种协议把自己和苏联捆绑在一起”,同时,“克利普斯所谈的合作,如果没有协议,将毫无意义”。斯大林说,“需要建立联盟”与希特勒的联盟相“抗衡”:“丘吉尔6月22日演说中提到的合作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这种合作将是随意的和暂时的性质。如果双方有互助条约,那么合作肯定将是长久的,且不是随意而为。”在回答克利普斯的问题时,斯大林解释说,类似的协议应该包括两个基本要点——双方在对抗德国的斗争中相互提供武装支援的义务和绝不签订秘密和约。
斯大林坚持把与英国的合作作为谈判的基础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传统上苏联一直不相信与“资本家”能签订什么协议,而且与希特勒签订条约的痛苦经历记忆犹新。显然,斯大林懂得,与希特勒不同,西方民主国家更能受到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约束。接下来,在与霍普金斯会晤时,斯大林开始反复强调,希特勒与“爱好自由的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希特勒背信弃义(他没有“道德底线”和“起码的绅士风度”),这本身已使法西斯制度摆脱了法律的监督。尽管把伙伴国拖入条约关系也不能确保其履行联盟义务,但起码可以巩固合作关系,并对伦敦形成新的压力杠杆。
克利普斯在报告自己同斯大林的会晤时建议,“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以便把俄国拴住,让其继续抵抗”。大使建议此举要采取签订条约的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互换照会。因此,英国人竭力鼓励俄国人抵抗德国军队,而俄国人则极力让英国人给抵抗斗争提供实际帮助;此时,双方都不愿与敌人进行秘密谈判。丘吉尔按照克利普斯的建议,立即草拟了给斯大林的回信提纲,并将其交给艾登,告诉他,自己准备就此问题召开内阁会议。对首相擅自干涉自己管辖内的事务而极为恼火的艾登回答道:“感谢您下达的包含对斯大林回信主要内容的批示。我们正在起草这份文件,并将于晚上6时30分之前完成。至于形式,我认为,如果您同意的话,让我通过克利普斯来完成,比您直接与斯大林打交道更为得体。我认为,后一种方式应该用于特别重要的时刻,因此,我不希望您在外交方面每天事必躬亲。至于文件的文本,经常要修改措词,这项工作有损首相的尊严。”丘吉尔继续固执己见,于是内阁批准了他写给斯大林的信函,略去了结尾部分(用斜体标出——作者注)。文本在7月10日凌晨不顾艾登的反对,以加急电报的形式发给了克利普斯。艾登的私人秘书哈维在日记中写道,“艾登被首相左一个政治企图、右一个政治企图搞得不胜其烦”,甚至可能提出辞职。况且,丘吉尔之前与罗斯福的私信中只讨论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和伦敦的第二个重要盟友打交道的时候,他渐渐进入了状态。丘吉尔修改的信函(删节部分用括号标出,补充内容用斜体标出——作者注)表明,他企图把未来的协议变得对英国没有太多的义务约束,只赋予其声明的形式而不是条约的形式,尽管英国外交部也建议审议条约条款。“这是我们最拿手的敷衍术”。艾登的首席助理А.贾德干爵士在自己的日记中对丘吉尔建议如此戏谑。
2.丘吉尔致斯大林的私人秘密信函
年7月10日发,年7月10日收
我刚收到斯塔弗德?克利普斯先生发回的与您会晤的消息,以及关于英苏发表联合声明(协议)的建议,其中包含两项内容:
1)互助关系不注明规模或性质;
2)各方承诺不签订秘密和约。
收到此报告后,我立即召开了英国战时内阁会议,正在伦敦访问的新西兰自治领主席弗莱泽先生也参加了会议。正如您所知,我们必须征求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意见。但与此同时,我想请您相信,我们坚决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发表英苏联合声明(协议)的建议。我们认为,声明签署仪式最好在收到各自治领政府的回复后立即举行,并随后立即公布。(当然,细节可以通过进一步讨论确定。
您当然明白,首先,英国肯定率先参加胜利的和平大会,领土边界将根据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的意愿和民族路线来划定,其次,这些新成立的国体应该拥有选择治理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条件是不能损害邻国人民的同样权利)。
7月10日当天,克利普斯把这封信函交给了斯大林,莫洛托夫即刻表示同意。斯大林坚持要求文件采用条约的形式,或至少采用协议的形式,而不是声明的形式,并细化了第一章的军援内容。他特别注意到所拟定协议的有效期问题。对此克利普斯声称,有效期“取决于对德战争的持续时间。战争一结束,条约自动失效。缔约双方同意签订和平条约时,方认为战争结束”。斯大林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之后的内容只有苏方有记载):“那英国会不会担心,俄国人独自战胜德国后对英国说,譬如,我们不想跟你们有任何瓜葛。”克利普斯同样笑着回答说,这不可能,因为不允许缔约双方采取这样的行为。经过一番辩论之后,达成了一项折衷决议:文件暂定名为《关于苏联政府和英国政府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议》,而第一章的内容就是关于“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7月12日,内阁批准该协议,随即莫洛托夫和克利普斯在莫斯科受各自政府委托签署了协议。
协议的签署被苏联媒体热炒为“苏联和英国两个伟大民族建立了真正的强大联盟”。莫洛托夫的助手С.А.罗佐夫斯基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甚至将其定性为“见证妄想统治欧洲和全世界的德国法西斯必将全面、彻底被粉碎的文件”。丘吉尔本人7月15日在议会发表演说时,宣称该协议是“联盟协议”,称苏联人民为“我们的盟友”。然而,英国政府的实际立场是相当矛盾的。丘吉尔的话与其说反映了他的真情实感,毋宁说是为了反驳民众对政府不作为的指责。艾登也和首相提起为新盟友提供更加积极的军事援助的必要性。例如,7月8日,大臣与迈斯基例行会晤之后,马上给丘吉尔写报告说:
“在当今战争中,很难准确预测未来,但完全能够预测的是,再过1个月,俄国人仍将坚持战斗,尽管他们处境非常艰难。我担心,如果我们到那时还不能通过进行某种地面战为俄国减压的话,这种局势对我们的国际地位将产生不良影响。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制海权。人们还会认为,德军总参谋部将被迫把大部分装甲坦克部队、高射炮兵和空军精锐部队调往俄国。如果1个月后我们还不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的解释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世界舆论相信我们没有坐失良机。”
然而,依然坚信苏联很快会被消灭的英军司令部态度仍旧十分消极。驻莫斯科的军事联络处主任麦克法兰同意克利普斯的看法,批评参谋长委员会对苏援助不力,他因过于热衷援助之事而受到伦敦的斥责,参谋长委员会在批示中说道:俄国人“应该像我们在英伦保卫战中那样自救”。迈斯基和戈利科夫就尽快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首先是飞机)所做的一切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驻伦敦的苏联军事联络处与英国军方会晤时的气氛也能说明问题。7月9日,戈利科夫在日记中写道:“国防大臣摩根索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接见是‘站着’进行的。”军事联络处的另一位成员Н.М.哈尔拉莫夫少将也回忆说:“摩根索没有和我们握手。没有请我们坐下……听我们讲话……心不在焉。而当他自己开始讲话时,我们明白了,我们在和一位脾气暴躁的对手进行合作……他完全没有认识到英苏军事联盟的意义。”7月12日,戈利科夫被召回莫斯科(7月15日抵达)。
与此同时,苏德战场上的形势因德军在7月中旬发动的新一轮猛烈进攻而急剧恶化。7月9日,德国军队占领了维捷布斯克,并继续向东挺进,楔入西部方面军第20和第22集团军的结合部。7月15日,敌人在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城外的雅尔采沃(Ярцево)地区截断了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和公路,7月16日,德国第29摩托化师占领了斯摩棱斯克。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斯大林得知通向莫斯科的公路枢纽城市沦陷之后暴跳如雷”。同一天,在维捷布斯克附近,他的长子Я.И.朱加什维利被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德军大本营却弥漫着一派欢乐的气氛:对进攻进程心满意足的元首在与日本驻柏林大使会晤时称,自己的军事将领是“历史性的人物”,而军官团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向丘吉尔提出新的具体建议。依据签署的苏英协议和首相关于与苏联“结盟”的声明,斯大林首次提出了开辟打击希特勒的第二战场问题,尽管这里没有使用“第二”这个词。为了督促首相在这方面迈出第一步,他甚至把7月12日签订协议的主要作用都归功给丘吉尔(尽管这个作用很快又被自己收回了),他发出呼吁,既然苏联和英国现在已经成为盟友,那么就应该迈出符合逻辑的下一步。
3.斯大林致丘吉尔的私人信函
年7月18日发
感谢您的两封亲笔信。正是因为您的来函促成了两国政府签署协议。恰如您所言,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现在苏联和英国已成为共同反抗希特勒德国的战斗盟友。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两国将能够找到足够的力量消灭我们的共同敌人,对此我毫不怀疑。
可能向您通报下面的消息并非多余。苏军在战场上面临的态势依然严峻。希特勒出乎意料地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和突然进攻苏联,为德国军队营造了有利态势,与苏联军队的境遇形成了对比。可以设想,假如苏联军队不是在基希讷乌(Кишинев)、利沃夫(Львов)布列斯特(Брест)、别洛斯托克(Белосток)、考那斯(Каунас)和维博格(Выборг)地区,而是在奥德萨(Одесса)、卡缅涅茨(Каменец)、明斯克(Минск)和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城堡地区遭到德军的攻击,德国军队的处境就更不知好上多少倍了。
我认为,接下来,如果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同时开辟反击希特勒的战场,苏联的军事态势和英国一样,将会大大好转。法国北部战场不仅可以牵制东线(Восточныйфронт)的希特勒军队,而且可以使希特勒无法进攻英国。开辟这样的战场,无论是英国军队,还是英国南部的所有居民,都会广泛地支持。建立这种战场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认为,尽管有困难,它的开辟无论是对我们的共同事业,还是对英国的自身利益,都是值得的。目前,在希特勒力量被东线牵制、且未站稳脚跟之际,是开辟这种战场的最佳时机。
在北方开辟战场更加容易一些。这里只需要英国海空军的行动,既不用步兵登陆,也不用炮兵登陆。苏联陆海空军都可参加这场战役。假如英国可以把1个轻型师或更多的挪威志愿者投送至挪威北部,让其组织反抗德国人的起义,我们将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收到斯大林的这封信函后,出于保密考虑,迈斯基亲自翻译成了英文、用打字机打印出来,并亲自前往丘吉尔位于郊区的契克斯官邸。他不得不与女主人及其儿媳一同等候,一直等到主人和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下完跳棋。迈斯基的日记比他当天发往莫斯科的电报更生动地记录了丘吉尔的反应。“显然,他很满意收到‘亲笔信’这个事实,而且对此不加掩饰。”大使写道。丘吉尔非常欣赏斯大林关于—年苏军率先越境向西推进的理由:“完全正确!我一直了解和见证了斯大林近两年来推行的‘有限扩张’政策。”首相对斯大林提出的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保持了谨慎的反应。他马上否定了进攻法国的想法,只对在北部实施可能的战役感兴趣。参谋长委员会秘书兼首相助理(国防大臣)H.伊斯梅(ИсмэйГ.)将军完全支持首相的意见。“……为了缓解因拒绝造成的尴尬气氛,首相开始谈论从西部空袭德国,”并答应“向德国空投炸弹”。最后,丘吉尔对迈斯基说,等与军方开会之后,他会通过克利普斯尽快给斯大林答复,并将回信副本转交迈斯基。第二天,大使从D.庞德(Д.Паунд)将军手中拿到了这份文件。迈斯基在日记中写道:“我在那封信里找到了所有昨天听他亲口说的一切。总的来说,没有什么令人快慰的话语。现在不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了。我们不得不把与德国战争机器作战的全部重任扛在自己肩上。然而,我现在至少清楚了首相的立场。这很重要。不要抱有幻想!Wishfulthinking(把愿望当成现实——作者注)是最糟糕的。”的确,信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不可能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和对北极的军事行动只能采取一些小规模的措施。
除阅读本文以外,欢迎回复关键词“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宪法、福利、优越性、社会保障、住宅、谣言终结、公休、计划经济、剥削、贫富差距、五年计划、集体农庄、市场经济、民主、选举、宣传、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华约、奥运会、誓词、纪念碑,苏联英雄、阅兵、军工、军援、游击队、解体、遗民、肃反、辟谣、最高领袖、输出革命、论战、列宁斯大林及历届最高领导名字、苏斯洛夫、朱可夫、共青团、地铁、科学院、航天、小说、军歌、诗歌、乐团、油画、电影、食品”等获得“苏联主义官方词条”解释。谢谢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