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阿语的语法关系,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是以形合为特征的显性语法。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句法关系大多通过词或句的顺序来表现,是以意合为特征的隐性语法。本文从形态、语态、真假主语和连接方式等几个方面对阿汉语法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学生在阿语学习中常见语法错误的原因,探讨阿汉对比分析在阿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可行性。[关键词]阿汉语法差异、显性、隐性、形合、意合
引言
19世纪徳国语言学家洪堡特(vonHumboldt)在他的《论汉语》中指出:“每一语言的语法都有一个得到明确标记的部分和一个潜藏的依赖于联想的部分。在汉语里,前一部分要比后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小得多。”①赵元任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有屈折变化的语言常用外显的记号表示语法关系和意义关系,是显性语法。汉语语法的外显记号,例如名词的“子”,动词的“了”,非常有限,因此汉语语法属于隐性语法。②
阿语与汉语最根本的语法差异正在于它们语法显性程度和隐性程度的高低。汉语的词不管在句子中承担什么成分都不需要有词形上的变化,句子与句子之间也不是必须用连接词来显示句间关系,为隐性语法;阿语的词法复杂,词与词的关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词形显示出来,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连接词显示,为显性语法。中国学生学习阿语这样一门高度显性语法语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学会一种新的语言思维和语言逻辑,实现从隐性语法思维到显性语法思维的转换。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在阿语的学习过程中克服自幼形成的重意义、轻形式的汉语思维习惯。
本文将从形态、语态、真假主语和连接方式几个方面对阿汉语法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阿语学习中的常见语法错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阿汉对比分析在阿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可行性。
①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第98页。
②高远:《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形态对比
根据对形态变化、语序和功能词这些语法手段的使用情况,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分析语(或孤立语)、综合语(或屈折语)和粘着语三大类。阿尔巴尼亚语拥有综合语所特有的各种屈折变化,名词、代词和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语式、人称、时态、语态的变化,词形变化非常复杂,简要描述如下。
1.阿语名词和形容词形态变化
阿语的名词有阴阳性、单复数以及定指非定指之分,组句时必须根据它所承担的句子成分或前面的前置词做相应的格变化(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和源格,其中与格和源格形式相同);形容词则需要与它所修饰的名词在性、数、格上保持一致,例如物主形容词im——“我的”,随着其前面被修饰词的性、数、格的变化,有多达九种不同形式。请看下表:
2.阿语的动词形态变化
阿语动词体系庞大,词形变化更加复杂。例如动词b?j(做)在陈述式里有以下变化:
使用阿语动词首先要选定适当的语式(陈述式、连接式、命令式、条件式、愿望式、惊奇式)来表明自己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或状态所持的态度,然后根据人称、时态(共十种)和语态采用正确的动词变化形式,同时还要注意动词的各种规则和不规则变化。上表只是动词b?j在陈述式里的变化,加上它在其他语式中的变化及它的被动态(b?hem)的变化,仅一个动词就有几百种形态变化,阿语动词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汉语没有词的语法形态变化,没有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是地地道道的分析语。汉语采用的是一种直接反映思想的方式,也就是说,不通过形态变化而直接与意义挂钩。刘宓庆在《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汉语在表达思想时采用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是像屈折语那样,采用间接的方式。后者中间有一个形式/形态程式装置,接受思维的投射,才能转化为语言的表层结构。”①因为思维直接或间接向语言外化的不同,汉语在词的形态变化上与阿语截然相反。例如汉语句子:“妈妈在阳台上看哥哥的文章。”中的名词和动词虽然没有任何形态上的变化,也没有表示其语法意义的附加语和功能词,但意义明确,合乎文法。如果译成阿语,其中的名词和动词就必须做相应的形态变化,“妈妈”要用主格定指,“文章”用宾格定指,“哥哥”用属格定指,动词“看”则用陈述式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才能出现正确的句子“N?napolexonn?ballkonartikullinev?llait.”。
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们初学阿语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头脑里缺乏这种形态程式装置,缺乏性、数、格、时态、语态等语法概念,缺乏词语的形态必须与它所承担的语法成分相匹配的概念,加上阿语本身形态变化的复杂性(除了各种规则变化,还有许多不规则变化),使得学生在组词造句时常常出现如下的错误:(*表示该句有错误,斜体部分为错误所在。)
a.*Un?kamnj?vajz?evog?l(“小的”,应改为宾格不定指形式t?vog?l).
——我有一个小女孩儿。
b.*Profesoriyn??sht?ngaShqip?ri(“阿尔巴尼亚”,应改为Shqip?ria).
——我们的老师来自阿尔巴尼亚。
c.*N?fakultetyn?(“我们的系”,应改为宾格定指fakultetinton?)ka9gjuh?.
——我们系有九门语言。
d.*Fjalor?tyn?(“我们的”,应改为tan?)jan?t?reja(“新的”,应改为t?rinj).
——我们的字典是新的。
e.*Un?flasanglisht,kursetiflas(“说”,应改为单数第二人称flet)fr?ngjisht。
——我说英语,而你说法语。
f.*Kurdotovij(“来”,应改为连接式单数第三人称vij?)ajo?
——她什么时候来?
g.*Flet(“说”,应改为命令式fol)shqip!
——说阿语!
h.*Kurishint?rinj,ataishkruan(“写”,应改为未完成时shkruanin)shpeshnj?ri-tjetrit.
——他们年轻的时候,经常互相写信。
i.*Kurktheu(“回来”,应改为非主动语态ukthye)babai?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的?
学生的语法错误,无论是性、数、格方面的,还是动词语式、人称、语态和时态上的,基本上都是由于阿汉语言之间概念和形式上的差异以及阿语本身形态的复杂多变造成的。要克服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机械操练,通过大量的正面语料输入和错误纠正使学生熟悉阿语词形的各种规则和不规则变化,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对汉语和阿语之间“意合”与“形合”这一根本差异的认识。“汉语的语言单位依靠语序和虚词从小到大的层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在语义上能搭配得拢,在逻辑上讲得通,符合语言习惯,就可以组合。”②这种意合性的组词造句法不适合以形合为特征的语言。阿尔巴尼亚语是高度形合性语言,因此,在阿语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态学在阿语中的重要性,提高形态与语义密切相关的意识,逐步摆脱汉语在这方面的负面影响,便成为阿语词法教学的关键。
①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②《张志公文集》(1)汉语语法,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第—页。
语态对比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以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阿语动词的语态为主动语态和非主动语态对立,而汉语却是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对立,两门语言在各种语态的涵盖范围和表现方式上存在不少差异。
阿语有主动语态和非主动语态两种,其中非主动语态又可细分成被动语态、中间语态和反身语态。
1.被动语态。表示句中的主语是行为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行为发出者可在句中显示,如:F?mijaulangan?na.(妈妈给孩子洗了澡。)也可以不显示,如:Dituriafitohetmepun?ep?rpjekje.(知识要通过辛劳和努力获得。)
2.中间语态。表示行为是由主语发出,但仍停留在主语身上。中间语态动词在意义上很像不及物动词。它们包括以下三种:
a.表示动作的动词,如:hidhem(跳),ulem(坐),kthehem(回来)。
b.表示心理行为的动词,如:g?zohem(高兴),pendohem(后悔)。
c.表示主语状况变化的动词,如:plakem(变老),qet?sohem(平静下来)
3.反身语态。表示主语既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又是行为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说,主语发出的行为作用到主语自己身上。根据反身态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上的差别,反身态动词可以分成自我反身(如:vishem——穿衣,lahem——结婚)和相互反身(如:martohem——结婚,takohem——相遇)
汉语偏重主动句的使用,汉族的思维习惯强调人即主体意识,以及汉语本身语言的特点,都限制了被动句的使用,例如汉语习惯说“妈妈给孩子洗了澡。”“这个孩子人见人爱。”而不说“孩子被妈妈洗了澡。”“这个孩子被人喜爱。”。从形式上来看,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被”“叫”“遭”“为”“给”“让”“受”等一些外显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他们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我的自行车叫人给偷了。”“代表团昨日抵达地拉那,受到了阿方的热烈欢迎。”等。但是,作为意合性语言特征的表现之一,汉语在不需要强调被动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主动语态的形式来代替被动语态,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用“被”等外显性符号的被动句更多,尤其是在口语中。这样的句子被称作意念被动句或无标志被动句,如:“这座标志性大楼建于上个世纪末。”“计划提前两个月就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因特别新闻而中断了。”在这些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主动关系还是被动关系需要靠语义关系和语义依附来断定。可以说,汉语句子主谓间的主被动关系更多的时候不是靠外在的形式来表示,而是靠人运用逻辑能力来推断。同样一句话,如“你叫什么?”由于说话人的语气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询问对方姓名的当然被动句,也可以理解成对某人大声吵闹表示斥责的主动句。
由于汉语被动句使用的局限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意会性,汉语的意义被动句非常丰富,与阿语丰富的语法被动句形成鲜明对比(阿语中也有极个别意义被动句,如:Kurfillonprovimi?——考试什么时候开始?)。然而,阿语和汉语最明显的语态区别却在于汉语中没有中间语态和反身语态概念,而阿语里中间语态和反身语态的使用却非常频繁。作者曾随意抽取了阿语小说《再见》(Hastalavista),并对其28—33页中的非主动作语态句做了统计,发现非主动语态句子共51句,其中19句为被动语态,32句为中间语态和反身语态。阿语日常生活语句中中间语态和反身语态的使用频率高更是显而易见,而这些句子在译成汉语时则都必须改用主动语态的形式来代替和表示相应的意义,例如:Atashpeshlidhen.(他们经常联系。)Mesemerretai?(他从事什么?)Uzgjovaq?n?or?npes?.(我五点就醒了。)Mosum?rzit.(别发愁。)反之,“物价还在持续上升。”“我妈每天很早起床。”“你不应该太骄傲。”“你们穿得太少了。”“孩子们长得可真快!”这些句中的黑体部分译成阿语时必须是非主动态形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阿语语态比汉语语态复杂得多。阿汉之间在语态使用上的巨大差异给学生阿语语态的掌握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使得语态问题成为错误密集点。以下是学生在阿语语态方面的常见错误,黑体部分的动词都应改成非主动语态。对比括号中的汉语翻译的斜体部分,不难看出汉语对阿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a.*Aikakthyern?shkoll?.(他回学校了。)
b.*Un?takojmeprind?ritnj?her?n?jav?.(我一周见一次父母。)
c.*Let?mbledhimparahotelit.(咱们在饭店门前集合吧。)
d.*EkonomiaeKin?spozhvillonshpejt.(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e.*Detyrakap?rt?kryerbrendakoh?s.(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f.*Numriistudent?verritvitpasviti.(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真假主语对比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与谓语一同构成句子的核心部分。由于主语表示的是谓语所陈述的人、事或物,所以它是一种名词性的句法成分,而事物性则是主语所指意义的本质特征。
阿语是高分析性语言,动词的人称变化非常精细,所以在主语明确无误且无需强调的时候经常省略不说。但这样的省略句不同于无主句,它的主语是存在的,只是隐藏了起来,主谓之间的逻辑性依然显而易见,例如:
a.Kurdot?shkonin?Pekin?
(你们)什么时候去北京?
b.一At?djal?atje,epe?
一(你)看到那边那个男孩儿了吗?
一Po,epash?.?sht?studentiri,apojo?
一是啊,(我)看到了。(他)是新生,对吗?
在句子意义清楚的条件下,省略主语的句子在汉语中司空见惯,例如:
一吃了吗?
一吃了。
一干吗去?
一遛弯儿。
但是作为意合性语言特征之一,汉语中其他成分的省略也很平常,例如:
一你买车了吗?
一买了,买了辆“雅格”。你呢?
一我是“宝马”。
对话中最后一句实际上是省略句,其完整形式是:我买的是“宝马”。/我的车是“宝马”。这种省略句(有些在省略的同时还做了词序的调整)虽然不具备表面上的主谓逻辑,但在汉语中是允许的,因为它不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且也已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大众所接受。可见,汉语主谓之间形式上的逻辑性不是必要的,逻辑关系往往是靠语义的贯通和语境的存在来表达的,其语义是经验的、意会的。赵元任认为汉语的主谓关系是松散的,“主语跟谓语在中文句子中的文法意义是主题跟解释,而不是动作者跟动作,这种松散关系要是在别的语言里,就不合文法了”。①他曾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a.他是个日本女人。(意思是:他的佣人是个日本女人。)
b.你也破了。(意思是:你的鞋也破了。)
c.这铲煤的人不是工人的口吻。(意思是:这铲煤人的口吻不是工人的口吻。)
考虑到汉语中许多句子难以用主谓结构分析的特点,一部分语言学家主张把汉语称作主题结构语,以区别像阿语和英语等主谓结构清晰的语言。无论是否承认汉语为主题结构语,汉语中存在大量缺乏形式上主谓逻辑性的句子这一事实不可否认。如果不能识破以上三个例句中“他”“你”“人”的假主语面貌,这些句子就不可能译成正确的阿语,因为阿语为形合性语言,非常注重语言的形式、理性和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不仅在语义上合平逻辑,经得起理性分析,而且在形式上也必须体现这种逻辑关系,即主谓之间必须同时保持表层的(形式上)和深层的(语义上)逻辑性。
学生只有正确认识阿汉主谓间不同的逻辑要求,才能在汉译阿时避免把假主语错当成真主语使用,例如:
a.这屋子能住五个人。
显然,“这屋子”不是谓语“住”的逻辑主语,这句话可译成“Pes?vetamundt?flen?n?k?t?dhom?.(五个人能住在这个屋子。)”或“Kjodhom?nx?pes?veta.(这屋子能容纳五个人)”。
b.好孩子,多吃饭,吃饭能长大个儿。
可以断定,“吃饭”不能“长大个”,“长大个”的逻辑主语须是有生命的。容易看出,“吃饭能长大个儿”是“只要多吃饭你就能长大个儿”的省略句,所以译成:“Ham?shum?,t?keqenn?na,sedot?rritesh.”
c.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
与前两句相比,第三句较复杂。“改革开放”看似句子的主语,其实不然。经过仔细分析,可得知句中省略了个别词,补充完整应该是:“(人们)改革开放(过程中)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原因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译成阿语:
Arsyejapsereformadhepolitikaehapjesnukmundt?p?rparojn?dhepsenjer?zitngurrojn?t?hedhinhapat?rinjn?k?t?process?sht?q?atakan?frik?semosdot?marrinm?shum?elementekapitalistedhedot?futenn?rrug?nkapitaliste.
可见,想让上句话符合阿语语法,就要找到句子的真正主语和谓语,并在形式上把主谓语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即:……的原因是……
统计分析发现,汉语的主谓结构型句子只占50%左右,还有50%是主题结构句。②如果不加分析地把主题结构中的主题拿来当主语,就很容易出现主谓逻辑性问题。所以,在把汉语句子译成阿语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句子谓语动词的真正主语是什么,一且断定为假主语,就得采取措施,或者坚决打“假”,用真主语取代假主语,或者扶“假”为“正”,但谓语必须更换,关键是达到主谓间的逻辑一致性。例如: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强调阿语的主谓逻辑一致性时,并不排除阿语中也有个别的主谓意合句,例如:Ai?sht?tipitill?.(他就是这种类型。)这些例外现象不影响阿语的主谓逻辑规则。
①高远:《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②申小龙()对陆文夫的小说《井》作句型分析,发现主题结构句句,占小说总句数的49.6%。
连接方式对比
阿语和汉语的形合性和意合性表现在语言的连接方式上分别为形合连接和意合连接。所谓形合连接,指的是用连词表达词语、小句或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之相对的意合连接则是指不用连词,而用词语、小句或句子本身的意义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①
阿语词语或句子间的并列关系主要通过并列连接词、并置、语调或标点来表示,例如:
a.SiaoLindheSiaoWangjan?miqt?mir?.
小林和小王是好朋友。
b.Aimorikontrat?n,vurifirm?nevetdheiadhapal?stjet?r.
他拿过合同,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给对方。
c.Kudot?shkoni,n?Pekinapon?Shangai?
你们要去哪儿,北京还是上海?
d.Agimi?sht?student,nd?rsav?llaiitij?sht?mjek.
阿吉姆是学生,(而)他兄弟是医生。
e.Un?nukt?kund?rshtoj,porasnukdot?t?p?rkrah.
我不反对你,(但)也不会支持你。
f.Aikaqen?disaher?n?Kin?,prandajenjehmir?.
他去过中国好几次,(因此)对中国很了解。
句子的主从关系则是要通过关系词或连接词把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例如:
a.Asvet?nukedintep?rseierdhikjoval?g?zimiepapritur.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涌上一阵喜悦。
b.Kurm?shihniq?jamtretur,mospandehnisejamvdekur.
你们看到我已融化时,不要以为我死了。
c.Stresikishtev?n?reacarimet?tilla,q?ishinm?t?k?qijasegrindjetehapura,past?cilavevintegjithmon?nj?pajtim.
斯特莱斯注意到了关系的恶化,这种恶化比总是以和解而告终的公开争吵更糟糕。
d.N?zarfishtenj?sh?nimkuthuhejseprincikishtemarr?njoftimmbingjarjene11tetoritdheporosiaetijishteq?t?b?hej?’ishtemundurp?rt’usqaruarsam?par?gjith?ka,n?m?nyr?q?,si?shkruantevet?Stresi,t?moskrijoheshinturbulliradhekeqkuptimen?popull.
在信封上写着一段话,说王子已经得知了8月11日的事件,并嘱咐尽一切可能把事情早日解释清楚,目的是,正如斯特斯自己写的那样,不要在人民中引起混乱和误解。
对比以上这些例句中的阿语和汉语翻译,可以看出,阿语和汉语有一部分连词可以对应照译,说明两门语言在连接手段上有一定的共性。然而,差异也是明显的,首先,不少阿语中必不可少的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尤其是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词;其次,阿、汉语能对应的连接词中有很多在汉语里可以省略,但在阿语里却不可以。也就是说,阿语的连词比汉语丰富发达得多,阿语的无连接词复合句很少,而汉语的无连接词复合句却很多。汉语采取的是一种直接反映思维的方式,因而在组句中“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洪堡特),包括并不影响意义的连词、虚词等。“汉人平常说话不喜欢用过多没有基本意义的虚词,只是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人们去了解这两个事情或两个意思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如何。”②例如:
a.我们完全有决心,(和)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Nekemibesimdheaft?sit?zgjidhimproblemineTaivanit.
b.他不老实,(所以)我不能相信他。
Ainuk?sht?indersh?m,prandajnukebesoj.
c.说是说了,(但是)没有结果。
?ishtep?rt?th?n?ethash?,porparezultat.
d.现如今竞争太大,(如果)不进则退。
Tanikakonkurenc?t?ashp?r,pot?mosp?rparosh,dot?mbeteshprapa.
汉语和阿语连接方式的区别其实是中西综合性和分析性思维差异的又一表现,是意合型和形合型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的区别之一。言简意赅、凌虚传神、模糊隐约是汉语的传统,这一特征在古汉语中最为典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第58章)因此而引出了千差万别的解读。由于缺少连词,汉语的真正把握只能靠感悟和逻辑判断,如“物极必反”“玩物丧志”等。由于缺少连词,汉语复合句从形式上看多并列句,少主从句。与阿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框架的多层次性相反,汉语句子缺少层次感,一般是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因果逻辑关系来排列,分句之间以意相连,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线性递进。例如:
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邓小平文选》)
按照阿语的句法,上句话被译成:
Gj?jam?er?nd?sishmep?rzhvilliminebujq?sis?n?nj?vendaqt?madh,menj?popullsit?madhedhenj?ekonomit?prapambetursi?n?Kin?,q?ndrontenj?s?r?politikasht?drejtaq?mundt?motivizojn?bujqitt?punojn?n?kushtet?v?shtiradukeumb?shteturn?forcateveta.
“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是主句,“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是背景,处理为名词短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采用正确政策带来的结果,所以用定语从句表示。
汉语句子的意合连接对中国学生的汉译阿和阿语写作影响很大,母语的负迁移时常出现,如:缺少必要的连接词;按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写流水句;该断句时不断句,逗号一逗到底;结构上偏爱并列关系而不习惯用主从关系等。请看下列例句:
a.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必要的阿尔巴尼亚语资料。
*Problemim?imadh?sht?nes’kemit?dh?nat?duhuran?gjuh?nshqipe.缺少必要的表语从句连词,改为:Problemim?imadh?sht?q?nes’kemit?dh?nat?duhuran?gjuh?nshqipe.
b.一个月过去了,工作仍没有进展的迹象,大伙犯起愁来。
*Nj?muajit?r?kaloi,punaendes’kishtegjas?t?mbaronte,t?gjith?filluant?m?rziten.第一小句和第二小句之间缺少体现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三小句应该断开单独成句,改为:Nj?muajit?r?kaloi,porpunaendes’kishtengjas?t?mbaronte.T?gjith?filluant?m?rziten.
c.他一句话没说,走了。
*Ainukthaasgj?dheiku.误把形式上的并列当成两个动作的连续,其实,“一句话没说”只是“走”时的状况,改为:Ikupath?n?asgj?.
d.听说出了新的百科全书,里面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Moraveshkadal?Enciklopediaere,brendajan?futurshum?gj?rat?reja.动词“听说”后的宾语从句前缺少连词,“里面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是说明新百科全书的,所以应该是主从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改为:Moraveshsekadal?Enciklopediaere,kujan?futurshum?gj?rat?reja.
e.就是这个人,我昨天还在书店看见他买书了呢。
Ky?sht?aiperson.Un?epash?edhedjen?librari.Aipoblintelibrat.三个短句本身都没有错误,但不符合阿语的语言习惯,是典型的中式阿语,改为含有定语从句的强调句:Ky?sht?aipersont?cilinepash?edhedjen?libraridukebler?librat.
可见,阿汉连接方式的差异不只是造成学生遗忘必要的连词这么简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使他们经常用并列句来表现貌似并列实质主从的关系。阿汉连接方式的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这方面错误和问题(包括往往被忽略看似正确的中式阿语)的原因,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和用有形的手段来表现其逻辑关系的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实际上,这正是高年级语法课的重点所在。
①高远:《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②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年。
结语
通过阿汉语法在形态、语态、真假主语和连接方式这四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阿语无论在词法上还是句法上都是依靠有形手段来体现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以形合为特征的显性语法语言,汉语与之相反,不仅没有词的形态变化,就连句子之间的连接也常无需连词,而是靠语序(通常为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和深层逻辑判断来表达和理解语义,是典型的以意合为特征的隐性语法语言。
阿语的形合性与印欧语民族严谨的理性分析思维习惯密不可分,它讲求语言形式与语义的统一,而汉语则往往不怎么讲求语法形式,它更注重语义的表达。王力先生说,“西洋语法是法治的,中国语法是人治的,”①这种说法虽然不无夸张,但却反映了阿语和汉语之间的根本语法区别。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体现,对习惯了汉语思维模式的学生而言,学阿语不仅仅是生词和语句的记忆,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方式。
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母语知识迁移到外语中去,本文试图通过阿汉语法差异研究来讨论中国学生的阿语学习存在哪些规律性的干扰,哪些方面影响最大以及为什么。当然,母语的迁移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阿汉之间的语法差异不一定造成学生的阿语语法错误,而学生的语法错误也不一定是阿汉差异影响的结果,例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英语知识在一些方面对母语的迁移有抑制作用,有些错误用阿汉差异无法解释,却可以用英语的影响来解释。因此,阿汉语法差异并不是解释和分析学生阿语语法错误的万能钥匙,它只是预测和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和错误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本文不涉及讨论学生的其他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其他外语知识等)对阿语学习的影响,而只是纯粹从阿汉对比的角度来就汉语语法对阿语学习的影响做总体性的讨论和分析。
①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年。
参考文献
1.Gramatikaegjuh?ss?sotmeletrareshqipe,Rilindja.(《现代阿尔巴尼亚文学与语法》,科索沃:复兴出版社。)
2.Gramatikaegjuh?sshqipeI-II,ShpkLogoreci.(《阿尔巴尼亚语语法》一、二,罗果莱茨出版社。)
3.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4.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年。
5.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年。
6.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年。
7.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年。
10.张志公:《张志公文集》(1)汉语语法,广东教育出版社,年。
摘自《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文章作者:柯静
编辑:何岷松
排版:黄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