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男人还是有卵用的在战争里,他们是神

发布时间:2021/6/1 13:46:26   点击数:

《兵临城下》是一部深埋二战彩蛋的精彩巨片。

身为潜伏军迷的我时隔16年后第一次看到这部年的片子,真真相见恨晚!

和亲们讨论之前,先回顾一下二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惨烈、壮阔、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

年开始的苏德战争,其实是以苏联军队的惨败拉开序幕的。

从战争爆发的6月22日到7月9日——

用数据说明苏联红军在北、中、南三线的重大损失。

北翼:苏军西北方面军亡人,伤人,平均每天伤亡人。德军向前推进~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中翼:苏军西方面军亡人,伤人,平均每天伤亡人。德军向前推进~公里,斯摩棱斯克面临被德军突入的危险。

南翼:苏军共亡人,伤人,平均每天伤亡人。德军向前推进~公里。逼近苏军旧边界筑垒地域防线。

也就是说,开战半个月,苏军30个师不复存在,约70个师的人员、装备损失50%以上,0架飞机,一半以上的燃料、弹药库被毁。

为此,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与方面军的另外几位将军一起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判处死刑。

两个字形容苏联战局的狼狈:碾压。

貌似军事强大的苏联何以至此?

撇除其他原因,斯大林时代的“肃反”扩大化是是导致苏军失利的重要因素。

用数据说明肃反扩大化对苏军的严重损害——

年3月到年3月,红军被解职的人,其中有14名军区司令,21名军区副司令,27名军长,96名师长,名团长和航空大队长。

年11月第一批授衔(从上校到苏联元帅)的人中有人遭镇压。

年11月至年1月组成苏联军事委员会的85名委员中有5人自杀,76人被捕,其中2人死在狱中,66人被处死。

年2月全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的36名军事首长和政工干部中,有30人被宣布为“人民的敌人”。

5名苏联元帅,幸存的仅2人。

5名一级集团军司令,幸存的仅沙波什尼科夫1人。

10名二级集团军司令无一幸免。

2名一级舰队司令均被处死。

2名二级舰队司令中,1人死于狱中,1人被处死。

大规模的清洗和改编导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指挥官和技术干部严重缺编,职责陌生,战斗力严重下挫。

更可怕的是肃反形成的深重心理阴影和巨大惯性,造成军队里上下的如履薄冰、规避卸责、唯斯大林马首是瞻的致命恐慌的气氛,严重影响了苏军指挥水准。

年7月—9月,苏军进入了极其艰难的防御阶段。

同时与德军进行了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列宁格勒会战,最终于10月份进入到了代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莫斯科保卫战。

这也拜狂人希特勒在战局一片飘红形势下给出的战略大昏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实行南北分兵,导致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时间推迟到了严冬的入口,被喘息过来的苏联红军和莫斯科的严寒最终击溃。

真是天佑斯拉夫战斗民族啊!

让德国侵略者时隔年重蹈了拿破仑冬季兵败莫斯科的历史大败局。

年7月17日——年2月2日,历时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

苏联红军以损失万人的代价,歼灭占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德军万人。

德国由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宣布志哀3天。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拐点。

纳粹德国从此走向败局。

本片里的男主人公瓦西里·扎伊采夫——二战中击毙名德军,仅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就击毙名德军的前苏联的真人传奇狙击手,就登台在此次战役中。

不得不叹服,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极擅选演员——

身材修长、举止优雅、五官好看到令人叹息的英国演员裘德·洛饰演神枪手瓦西里。

眼神深邃锐利到能杀人的老戏骨艾德·哈里斯饰演德国“佐森国防部狙击学校”校长康尼少校。

美貌与演技分分钟都在沸腾的蕾切尔·薇姿饰演女狙击手暨瓦西里的爱人塔尼娅。

约瑟夫·费因斯饰演眼里能喷出火焰也能滴出蜜糖的激情红军政委丹尼洛夫。多说一句,他也是英国杰出男演员拉尔夫·费因斯的同胞弟弟。

影片开局就很震撼。

一火车青涩的还是孩子们的菜鸟战士们直接运送到战场上,像是被随时屠宰的仔鸡,指挥官们没有半点关爱和仁慈,气急败坏地把这些菜鸟往战争的绞肉机上驱赶——要么死冲锋的路上,要么死在自己人驱赶懦夫的机枪下,可怜这些稚嫩的面孔,死的时候都还是一脸懵懂。

看到这一段,心里五味杂陈,却完全无力责备把枪口对准自己士兵的无人性的苏联军官们——是的,这个快被打散了的国家已经到了竭尽全力的生死关头,每一条活着的命必须为背后的广袤土地随时准备着献出,懦夫是可鄙的,但这些年轻的生命怕死又有什么错?!

寥寥几笔,勾勒出战争违背人性的残酷,同时又挖掘出战斗民族即使绝望到骨头里也要拼到死的顽强与决绝的性格,还顺带通过苏联军队虚假而冷血的战场宣传还原了一下下前苏联的极权政治的阴影。

太精彩的开局!

导演让·雅克·阿诺就像一面镜子,不带诱导和情绪,客观照出战争的全部面貌。

不管你情不情愿,死亡就是与你息息相伴的宿命。

战场就是一条传送带,要么成就你,要么勒死你。

在斯大林格勒一片地狱样的废墟里,命运分捡出了瓦西里·扎伊采夫这颗明珠。

狙击的首秀就极为干净漂亮。

点对点,一举消灭五个德国军官。

很快成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指挥官赫鲁晓夫的红人。

成为苏联战场上鼓舞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旗帜。

每天的战报都是瓦西里又干掉了多少名德国军官。

浸淫在战争苦难与绝望的苏联军民视他为民族英雄和取胜希望。

他的事迹点燃了无数爱国青年的热血。

战场不再是绞肉机,端起枪,人人可以保家卫国。

在他的榜样作用下,苏联军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狙击手,沉重打击了德国敌人。

莫斯科女大学生塔尼娅就成了瓦西里的学生和生死恋人。

激情而又忠贞革命的政委丹尼洛夫也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美丽的塔尼娅。

瓦西里的英勇骁悍很快引起了德军的警惕和反击。

柏林派来了国防部“佐森狙击学校”的校长康尼少校。

以毒攻毒,以牙还牙。

两个高手男人间的较量,就像两个敌对国家的较量。

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

导演让·雅克·阿诺把这一条原本单线的情节,编织出好几条催人泪下的附线。

塔尼娅和丹尼洛夫是主线外的重要附线。

丹尼洛夫挖掘树立了瓦西里。

塔尼娅成为瓦西里活着的精神寄托。

上战场前夜的做爱,逼仄的军营和生死未卜的明天,都成为两个深爱的人的无憾交融的忧伤与甜蜜。

暗夜里亮闪闪的目光和亲吻……

导演真毒辣,用女主的又大又白的性感屁股摁钉一样钉牢了这段纯洁而又动人的战地爱情。

让人怜惜又向往……

可爱的苏联男孩沙沙以及狙击手搭档们,是衬托英雄的附线。

为了保护和成就瓦西里,他们都前仆后继地牺牲了。

无一例外地一枪爆头。

唯有男孩沙沙,被康尼少校残忍地吊死在广场立柱上。

沙沙的死,让已经心生怯意的瓦西里重燃斗志。

让银幕下的观众又一次燃爆泪点。

而误以为塔尼娅被炮弹炸死而悲伤欲绝的丹尼洛夫,用自己的生命再次成就了瓦西里——挺身而出,引出敌人。

以为自己终极获胜的康尼少校放心地来取对手的军牌,被满腔正义的瓦西里一枪爆头。

终为所有死去的亲人和战友复仇。

战后瓦西里的狙击枪被永久保存在了伏尔加格勒博物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

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当年的战场马马耶夫岗,如他生前所愿,他的遗体被埋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旁。

还有,塔尼娅并没有死,而是在伤愈后嫁给了所爱的人——瓦西里·扎伊采夫。

再次惊艳于导演让·雅克·阿诺的故事引力——

他对历史和人性了然于心,所以搭起框架信手拈来。

他的电影叙事的每一个模块都调制得鲜嫩可口,总能让观众保持好奇的胃口。

他从不降低对手,德国军官塑造得令人起敬,衬托得英雄更加完美。

他又极擅把握节奏,引导观众紧张-松弛-加速度,直到猛烈倾泻的高潮……

看电影,就看这样的好片子,是吧?

画荷的下午

还想再看一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07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