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国际组织研究刘铁娃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角色;学习者;引领者
内容提要年中国恢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法席位之后,一直与该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影响力不断上升,角色有所变化。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思想实验室”的功能在中国实践和推广。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更加活跃,作用不断增强,积极与该组织及其他会员国在各个领域展开合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角色从学习者转变为引领者,提供了包括资金、经验、理念等在内的一些公共产品。随着中国实力地位的继续上升,美国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当前的特殊情势下,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促进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于1946年11月,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也是第一批签字的14个国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最具普遍性、权威性的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治理方面的国际组织,通过召开会议、签订协定、制定行动计划、设定统计及评估指标、建立各业务领域分支机构等方式,促进各国的发展与合作。自该组织成立以来,其“思想实验室”的前瞻性地位在“学习型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非洲优先”、“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文化多样性”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理念的倡导与行动中得到验证和巩固。但是,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组织内部的政治争论也影响到其正常运作。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不满意该组织内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的情况,两次退出这一重要的国际组织。
2019年11月1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多边主义目前面临的五大危机:第一是来自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的冲突;第二,社会分裂导致无法凝聚共识、作出决定;第三,各国人民以及族群之间日益分裂,出现了歧视及仇视的情况;第四,人与地球的关系几近破裂;第五,数字鸿沟导致了更多的网络犯罪。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回顾并分析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历史及现状,对于中国在下一阶段更好地参与该领域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该组织机构中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正在从受援者、学习者变为资助者和引领者,从内化现有的国际理念逐步过渡到引领和塑造新的国际理念。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学理内涵
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互动实际上是“结构-施动者”双向建构,是一种双向社会化进程。杰弗里·切克尔认为,社会化意味着施动者在接受集体规范之后,开始从结果性逻辑转变为适当性逻辑。施动者通常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遵循适当性逻辑:一是施动者通过学习某个角色来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得他们能够符合规范的预期,无论他们是否同意或者喜欢这个角色,即有意识的“理性人”被有意识的角色扮演所替代。二是施动者将接受团体或组织的规范并视为正确的事行使,接受团体的利益以及自身在团体中的身份,即有意识的“理性人”被“理所应当”的意识所取代。可见,社会化是一种行为体持续地融入社会的进程,并且不断通过学习、适应、内化等方式,吸收社会规范与价值,最终表现出认同身份与共同利益、遵循与修改现有规范或创造新规范的行为模式。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的社会化进程包含两层理论内涵:
第一,国际组织的“传授”理论。玛莎·芬尼莫尔在其著作《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详细论述了国际组织如何通过“传授”的方式,说服并塑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与身份。芬尼莫尔认为,利益是通过社会互动建构而成的,国际组织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国家社会化,使国家接受新的政治目标和新的价值。此外,芬尼莫尔将规范定义为“行为体共同持有的适当行为的共同预期”,具有集体性的特征。芬尼莫尔在此著作中主要凸显的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化机制,即“国际组织-国家”这一单向社会化路径,这一路径表明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可以通过接受外部的教育与说服形成。因此,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互动过程中,教科文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参与教科文领域的国际合作产生规范性教育的作用,从而能够推动中国的利益认知与身份转变。
第二,国际规范的传播理论。国际规范是国际组织与国家社会化互动的关键内容和重要途径。国际组织通过“传授”相关的国际规范至国家,以促使国家能够认识、学习并接受其规范的内容与价值,最终达到促使国家遵循国际规范的目的,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玛莎·芬尼莫尔和凯瑟琳·斯金克提出了“规范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国际规范的演变包括形成、扩散与内化三个阶段。切克尔在此基础上对规范传播的机制进一步细化,认为规范传播机制主要包含战略计算、角色扮演和规范劝服。
因此,国际规范的演变遵循着一定机制,国际规范在传播过程中根据不同时空与情景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国家在接受规范的过程中也会通过认识、学习、内化的方式,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与利益认知。在研究国际规范的演变以及国际组织与国家互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行为体的主动性以及规范自身内容的变化。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进程中,相关的规范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中国也由“被动地”接受相关规范到“主动地”学习、内化甚至创新相关的国际规范,实现由学习者到引领者的成功转变。
总之,本文研究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体现了两者社会化的互动方式。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传授”了组织范围内关于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规范与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国从最初对教科文组织不信任到主动学习,再到主动引领的态度变化,体现了中国在国际教科文领域从学习规范到内化规范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国际教科文领域身份与利益认知的转变。
二、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基本历程回顾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历程,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与该组织从原有被动参与的疏离状态,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紧密状态;其次,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工作中,逐步从受援者、学习者转变为资助者和引领者,从内化现有理念转变为塑造新的理念;最后,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与中国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相一致,也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政策目标相一致。
1.作为受援者与学习者的阶段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4天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第一个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联合国专门机构。1972年,恢复席位后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成员国大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对于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都缺乏了解及信任,政策上也多数表现为旁观甚至是疏离。1974年,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顾明远以教育顾问的身份,随我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他回忆说:“等到表决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的立项,我就高高举手;对于终身教育的立项,我也不敢反对,因为不了解,只好弃权。当时阿尔巴尼亚还是我们的盟友,他们的代表坐在我的右前方,他常常转过头来看我,看我举手他就举手,看我不举手,他也就不举手。”这种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外交政策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1978年7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到访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总干事会谈备忘录》,这成为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合作的真正起点。
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的项目都超过300个。1979年2月,中国领导人亲自批准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国内协调机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自此进入快车道。在这一阶段,中国是一个学习者,或者说是知识和技术输入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作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教科文组织的规范、开展合作项目。中国作为学习者的一个典型案例是:1975-1983年,中国科技情报所通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人员学习和请外国专家来华举办学习班,培养了200多名情报学科人员。在当时的背景下,科技是双方合作初期进展最为顺畅的领域,涉及物理、化学、自动化技术、信息情报、海洋学、环境、生物、水文地质、计算机等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开放旗下六大政府间合作计划(“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水文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综合信息计划”、“政府间信息学计划”),为中国在科学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整体渠道,使渴求科技信息的中国少走了不少弯路①。这一时期,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事业,但总体来说还是扮演学习者、规范接受者的角色。对于进入到国际体系不久、对多边外交还不熟稔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2.作为资助者与引领者的阶段
进入到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多边外交日益熟悉,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也增强了。九十年代的中国虽然还不能主动倡导和塑造新的国际规范,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所承担的任务、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就包括分享中国的教育经验。199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大会上,184个会员国全体一致表决同意由中国政府提出的在中国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建议。
这也是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将农村问题与教育问题相结合,成功地迈出了中国在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也为中国从教育输入转为输出奠定了基础。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也因此被誉为“广大会员国代表在中国的家”。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尼古拉斯·伯内特评价说:“中国已经开始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援助。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我们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