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东邪图鉴缩小版的娃娃鱼家族,肥螈属P
前言:
前段时间,不少朋友问我这种常见两栖有尾目的宠物饲养方式。。。
一时之间难以表达,我也只能找找以前‘网上收集的资料’来应付了~呵呵
现在为了方便大家,收集了各种专业资料,在这里先发一篇肥螈属的吧(可能以前有人发过类似的,那就再啰嗦一遍吧)
====================================================
肥螈属Pachytriton,Boulenger,
本属成员,最新记录包括下列:
弓斑肥螈P.archospotus,Shen,Shen,andMo,
黑斑肥螈P.brevipes,Sauvage,
张氏肥螈P.changi,Nishikawa,MatsusiandJiang,
费氏肥螈P.feii,Nishikawa,Jiang,andMatsui,
秉志肥螈P.granulosus,Chang,
瑶山肥螈P.inexpectatus,Nishikawa,Jiang,Matsui,andMo,
莫氏肥螈P.moi,Nishikawa,Jiang,andMatsui,
吴氏肥螈P.wuguanfui,Yuan,ZhangChe.
黄斑肥螈P.xanthospilos,Wu,Wang,andHanken,
各品种详细资料介绍:
1.弓斑肥螈(gōngbānféiyuán)
Pachytritonarchospotus,Shen,Shen,andMo,
全长:
雄螈全长~mm,雌螈全长~mm
皮肤、体色:
体背面颜色有变异,通常为棕黑色或淡灰棕色,体尾满布黑色小圆斑,不同个体斑点多少、大小和疏密程度不一,体色浅者斑点色深,反之斑点色浅;
腹面橘黄色、橘红色或棕黄色等,有不规则灰棕色斑块,斑的边缘常镶有浅紫蓝色边。
皮肤光滑;背脊宽平、略凹,体尾两侧有细的横沟纹;咽喉部和胸腹部皮肤光滑无疣...
生境:
成螈常生活在高山溪流中,海拔一般在m~m左右...
周围环境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或森林被毁后留下灌丛、草地间溪流中...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常隐于溪内石块下或石隙间...
该螈生活时体表可分泌大量黏液,发出似硫黄气味...
经解剖观察,5月底采集的成熟个体、生殖腺发育成熟,有的个体卵已进入输卵管,此时正值繁殖期...
据观察同种群亚成体第二年、第三年个体仍未达到性成熟,不参加繁殖活动...
繁殖季节:可能是5月...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HNUL,雄性成体),配模标本(HNUL,雌性成体),副模标本(8号雄性,HNULC、525、521、523、504、523、509、B;13号雌性,HNUL、508、518、506、514、515、529、526、501、527、A、530、520)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模式产地:中国,湖南,桂东县齐云山;E.,N25.,m
地理分布:江西井冈山、祟义、上犹,湖南攸县、炎陵、桂东、汝城、茶陵、罗霄山西坡,广东北部...
2.黑斑肥螈(hēibānféiyuán)
Pachytritonbrevipes,Sauvage,
全长:雄螈全长~mm,雌螈全长~mm...
鉴别特征:
唇褶明显;皮肤光滑;体形肥硕,背腹面略平扁;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周身满布深色圆斑...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m山区较为陡峭的小溪内...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常隐于溪内石块下或石隙间,主要捕食蜉蝣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及其它小动物。
生活时该螈皮肤可分泌大量黏液,发出似硫黄气味...
繁殖季节:
在5~8月,雌螈产卵30~60粒,黏附在流速缓慢的山溪内石块下;卵群呈片状,长×宽为40cm×25cm。
模式标本:
全模标本(MNHNP(4号标本))保存于MNHNP(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Paris,France)
模式产地:
中国:江西:东部Tsitou村(属武夷山区)
地理分布:
福建武夷山、龙岩、三明,江西贵溪、赣州,广东韶关车八岭...
PS:该螈的主要形态鉴定特征是周身具褐黑色或褐色圆点,福建戴云山的肥螈全身也具有黑色斑点(昆明动物所的13号标本),但是根据Wuetal.,的分子数据显示分布于该区域的是秉志肥螈Pachytritongranulosus,该区域是否具有两种肥螈,或两种肥螈间具有基因流还待进一步研究...
3.张氏肥螈(zhāngshìféiyuán)
Pachytritonchangi,Nishikawa,Matsui,andJiang,
(照片暂缺)
全长:雄螈全长.9~.3mm,雌螈暂无数据...
皮肤、体色:
体背面为浅红褐色,四肢和尾具有白色斑点,背侧具有模糊的橘红色斑和黑色斑点,腹部呈浅桔红色,肛部和尾下缘橘红色...
模式标本:正模标本(KUHE,雄性成体),配模标本(KUHE)保存于日本京都大学...
模式产地:中国
PS:Nishikawaetal.,:21–27结合线粒体分子数据(来自Nishikawaetal.,:15–31)和形态特征将两尾来自日本宠物店的肥螈标本,命名为张氏肥螈Pachytritonchangi,具体的模式产地未知...
4.费氏肥螈(fèishìféiyuán)
Pachytritonfeii,Nishikawa,Jiang,andMatsui,
(曾用名:无斑肥螈P.labiatus)
全长:雄螈全长.2~.4mm,雌螈全长.0~.8mm...
皮肤、体色:
体背面、体侧和尾部均为深褐色;腹面颜色较背面浅,具浅橘红色斑或橘黄色斑(成年个体色斑分散,幼体色斑鲜艳而小);尾下缘前3/4为橘红色或橘黄色。
背面皮肤光滑,体、尾两侧有横的细皱纹;咽喉部常有纵肤褶,颈褶,体腹面光滑无疣...
生境:
成螈生活于海拔~m山区较为陡峭的山溪内...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常隐于溪内石块下或落叶间,主要捕食膜翅目、鞘翅目、浮游目等昆虫幼虫及其它小动物...
繁殖:
生活时该螈皮肤可分泌大量黏液,发出似硫黄气味。繁殖季节在5~8月;
雌螈分批产卵,每年2~3批,每批产卵20~40粒,一只雌螈年产卵粒左左;
卵群黏附在流速缓慢的流溪中石块下,单粒或相连成片,水温(20±3)℃时,孵化期30~35天。
据Nishikawaetal.,()的报道揭示黄山地区的该螈次成体具有陆生生活的习性,性成熟后回到溪内生活...
卵:卵动物极乳黄色,植物极灰白色,直径4.5mm
幼体:幼体全长50mm时,尾鳍褶平直,始自尾基部;幼体全长70mm时,已完成变态,皮肤光滑或粗糙~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CIB05012,雄性成体),配模标本(CIB;CIB05014–15;CIB–65,70,73–74,77–79,82,85–86,92–96,99–,,,–;KUHE–9)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模式产地:中国:安徽:黄山市汤口镇;E.,N30.,m
地理分布:安徽九华山、祁门、歙县、休宁、黟县,江西东北部...
5.秉志肥螈(bǐngzhìféiyuán)
Pachytritongranulosus,Chang,
(同物异名:Pingiagranulosa(秉螈),Hypselotritongranulosus,
曾用名:粗皮肥螈)
全长:雄螈全长.8~.1mm,雌螈全长.1~.8mm...
皮肤、体色:
体背面褐色或黄褐色,无黑色斑点,背侧常有橘红色斑点;
头体腹面橘红色,有少数褐色短纹或呈蠕虫状斑;
四肢、肛孔和尾下缘橘红色,有的个体尾末段两例各有一个银色斑。
皮肤光滑,体两侧和尾部有细横皱纹;
咽喉部有纵肤褶,有的个体腹部有横皱沟...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50~m较为平缓的山溪内,溪内水凼和石块甚多,溪底多积有粗砂,水质清凉...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常匐于水底石块上或隐于石下,夜晚多在水底爬行,主要捕食水生昆虫、螺类、虾、蟹等小动物...
关于繁殖:
4~7月繁殖,雌螈产卵30~50粒,多以10余粒成群黏附在水中石上或杂物上。
常温下受精卵经20~30天孵化,3个月后外鳃消失,全长70~80mm时完成变态,幼螈经过2~3年达性成熟。
卵:卵径4mm左右,动物极浅灰棕色,植物呈乳黄色~
幼体:早期幼体有平衡枝,全长53mm时有羽状外鳃3对...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ChinaH,抗日战争期间丢失)
模式产地:中国,浙江,天台县西乡街头镇...
地理分布:浙江安吉、德清、东阳、奉化、阜阳、黄岩、开化、乐清、临安、临海、金华、建德、缙云、宁波、衢州、天台、桐庐、温岭、象山、萧山、新昌、义乌、余杭、镇海,福建福鼎、仙游、德化...
6.瑶山肥螈(yáoshānféiyuán)
Pachytritoninexpectatus,Nishikawa,Jiang,Matsui,andMo,
(曾用名:无斑肥螈P.labiatus)
全长:雄螈全长.2~.9mm,雌螈全长.1~.6mm...
皮肤、体色:
体背面棕褐色或黄褐色,无深色黑圆斑;
腹面色浅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大斑块,或相连呈两纵列;咽部和四肢腹面有小红斑;
尾下缘橘红色,连续或间断。
皮肤光滑,体两侧和尾部有细横皱纹;咽喉部有纵肤褶,有的个体腹部有横缢纹...
生境:
成螈生活于海拔0~1m较为平缓的山溪内,溪内石块甚多,溪底多积有粗砂,水质清凉...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多栖于石块下,夜晚多在水底石上爬行,主要捕食象鼻虫、石蝇、螺类、虾、蟹等小动物...
关于繁殖:
雌螈产卵30~50粒,多以10余粒成群黏附在水中石上或杂物上;
5月解剖一尾全长mm的雌螈,卵巢内卵径约3mm。
刚变态的幼螈全长70~80mm,幼体经过2~3年达性成熟。
繁殖季节:4月、5月、6月、7月...
卵:卵呈乳白色;胚胎在尾芽期或外鳃期时,其胚外胶囊直径7mm左右,有的胚胎已有平衡枝和前肢芽...
幼体:刚孵出的幼体全长17~20mm,有羽状外鳃3对...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CIBGX6,雄性成体),配模标本(CIBGX;CIBGX20071-20071;CIBGX2-04;CIBGX7-8;CIBGX8-9)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模式产地:
中国,广西,金秀大瑶山;E.,N24.,0m...
地理分布:
贵州雷山、绥阳,湖南城步、新宁、江永、洞口、黔阳、新化、武冈,广西龙胜、兴安、资源、环江、金秀、桂平、宁河、蒙山、榆林...
PS:该螈与Pachytritonmoi在广西猫儿山至花坪附近的山溪中同域分布,形态差异很小。据Pachytritoninexpectatus(Nishikawaetal.,a)和Pachytritonmoi(Nishikawaetal.,a)的原始形态描述:两个物种间的主要形态差异在于Pachytritonmoi的体型更大,头更宽,腹部没有橘黄色斑块。
Pachytritonmoi的描述根据一个雄性成体和5个幼体进行的,很难判断其雄性成体的特征是否存在种群内部的变异,其原始描述的形态鉴定特征是否稳定,有待结合更多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
7.莫氏肥螈(mòshìféiyuán)
PachytritonmoiNishikawa,Jiang,andMatsui,
(照片暂缺)
全长:雄螈全长.9mm,头体长.2mm
皮肤、体色:
头体背面及尾两侧深褐色,无黑色斑点;
腹面浅褐色,无橘红色的斑块;有的幼体背侧或腹面有橘红色小斑点。
皮肤光滑,体腹面光滑无疣;体、尾两侧有横细皱纹;咽喉部常有纵肤褶...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m的山涧内...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可能属于夜行性,主要在溪底捕食小动物。
调查时,曾有5个幼螈在水底砂石间被挖出。
该螈的种群数量与同域生活的瑶山肥螈Pachytritoninexpectatus相比,非常罕见。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CIBGX),雄性成体(来至广西花坪),配模标本(CIBGX05007),幼体(广西猫儿山庵堂坪)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模式产地:中国,广西,龙胜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楚江;E.,N25.,m
地理分布:广西龙胜、资源...
PS:该物种的形态特征鉴定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莫氏肥螈Pachytritonmoi的描述根据一个雄性成体和5个幼体的标本,不能判断其雄性成体的特征是否存在种群内部的变异,其原始描述的形态鉴定特征是否为固定的性状,有待结合更多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
另外,该物种与其姐妹种瑶山肥螈Pachytritoninexpectatus在广西猫儿山和花坪附近的山溪中同域分布(WuandMurphy,:–)。
两个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否完全,其隔离机制是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
8.吴氏肥螈(wúshìféiyuán)
Pachytritonwuguanfui,Yuan,Zhang,Che,
该物种分布于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由中国科学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课题组的袁智勇博士,在国际动物分类学刊物《Zootaxa》上正式刊文发表。吴氏肥螈的种加名——“wuguanfui”,词源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吴贯夫先生(5~)的姓名,以表示敬意。在演化上,吴氏肥螈与张氏肥螈Pachytritonchangi、黄斑肥螈Pachytritonxanthospilos的最近共同祖先形成姐妹关系。
详细资料缺...
生境照片:
9.黄斑肥螈(huángbānféiyuán)
Pachytritonxanthospilos,Wu,Wang,andHanken,
全长:雄螈全长~mm,雌螈全长.5~.5mm
皮肤、体色:
皮肤光滑,咽喉部有纵肤褶,体腹面、腹侧和尾部有细横缢纹,体背面为褐色或浅红褐色,背侧具有鲜橘红色斑,多数个体排列成纵带状,有的个体头部和体背面也有橘红色斑;
腹面较背面色浅有橘红色或橘黄色大小斑块;肛部和尾下缘橘红色~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1m森林茂密的山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间生有竹类。该螈多栖息在溪面宽2~3m的山溪中,溪内大小石头甚多,溪底多积有粗砂和落叶,水质清凉。
习性:
成螈以水栖为主,白天多栖于石块下,夜晚多在水底石上爬行。
主要捕食环节动物、昆虫类、蜘蛛等小动物。
幼体主要在流溪边活动,未见上岸活动情况。
同一小溪中还有髭蟾属Leptobrachium的蝌蚪...
地理分布:
湖南和广东交界的莽山...
PS:Wuetal.,:1–16将湖南莽山的肥螈描述为新种黄斑肥螈Pachytritonxanthospilos,模式产地在湖南莽山。
Nishikawaetal.,:–对比了张氏肥螈Pachytritonchangi(先发表)和黄斑肥螈(后发表)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两个物种间差异均很小,根据国际命名法规,认为黄斑肥螈是张氏肥螈的次订同物异名。
WuandMurphy,:–认为张氏肥螈和黄斑肥螈存在一定的形态和遗传分化,并且由于张氏肥螈的模式标本来自宠物市场,模式产地未知,无法进行样品采集以及核基因数据的分析,因此认为黄斑肥螈为有效种。
目前,Frost,和AmphibiaWeb,均接受张氏肥螈和黄斑肥螈为有效种。
====================================================
饲养环境于东方蝾螈类似,像东方蝾螈那样喜欢水栖,但体形是东方蝾螈的2倍,且性格暴躁,十分凶猛,所以不建议肥螈与东方蝾螈等小型蝾螈混养,长久下去对小个体不利...
如果执意想混养的话,其它品种的肥螈或东北小鲵,中国瘰螈都可以(注意异形差异不要过大,以免误吃)...
水栖蝾螈的饲养参考:
首先不推荐裸缸,.可能方便清扫了,但蝾螈就不适应了,在野外它们可是躲在石缝里的...
一个空荡荡的鱼缸养着孤零零的一条小蝾螈,这和坐牢没什么区别的。
尽量大些,如果空间过于拥挤它们是会互相争斗的,不然喂食的时候就容易打架,可能会上演你咬我一下我咬你一下的和谐景象...
正常鱼缸里面水深多少对蝾螈的影响不大,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加水质过滤器(虽然,有人更喜欢一天一换水),但如果能养出老水并能保持住,蝾螈的状态会比每天换水好很多,比较推荐滤筒强大的过滤能保证水质并给有益的菌类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
不推荐放底沙,因为粪便食物残渣容易残留、滋生细菌,而且每年要翻缸,也真的容易误食...
推荐放几块特大的石头(花岗岩、石英石什么的),有助于蜕皮,让它可以在上面蹭一蹭,而不是单靠自己扭来帮助脱皮了...
水与陆地的比例为1:2,陆地尽量要用海绵,石头等,上面可以放些水苔,水中放些供躲避的洞穴。
然后,水栖蝾螈很喜欢水草,埋伏捕食睡觉休息之类的都合适...小鱼、小草虾和小螺也可以添加,尤其是小草虾和小螺,能分解蝾螈的粪便,有助于水质,能清藻....偶尔还能给蝾螈加餐...
饲养温度大约控制在15~26℃就可以(偏低温)...
食物一般喂小鱼,红线虫,都可以,喂食时要多投饵,避免互相争抢造成的损失,蝾螈对水的污染很大,如果空间小,蝾螈多的话要加过滤器保持水质...
PS:肥螈一般在春夏产卵,只要饲养好了,繁殖不难...
也很少患病的,如果是水质或其它情况引起的伤口,要隔离静养,涂抹黄粉或高锰酸钾稀释液。
=================================================主要参考网站:
中国两栖类AMPHIBIACHINA
网站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