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融合民族文化的ldquo滇派温泉r
(1)
作者:姜若愚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技术技能劳模大师工作室
启发温泉文化研究院智库专家启发集团高级文旅顾问
“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何谓“七彩”,其实要表达的就是资源的多样性,包括自然、文化以及民族的多样性。
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
云南有四季如春的昆明,有雪域高原的香格里拉,有古城艳遇的丽江,有热带风情的西双版纳等,是国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目前云南省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温泉+X”开发模式,“X”主要指代景区、生态农庄、商务会议、运动游乐、SPA疗养、地质景观、文旅地产、民族文化等。
滇派开发体系就是温泉旅游与民族文化结合开发的创新开发模式,这里的民族文化涵盖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园林景观、民族食疗、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主要指非物质文化)、民族民居与工艺与温泉旅游的结合开发。
现阶段云南省的温泉旅游与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既能体现温泉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能充分体现云南省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一个温泉景区(景点)可以是温泉旅游与某一方面的结合,也可以是所有方面的结合,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创新滇派开发模式是滇派温泉旅游开发极其重要的方面。
图1创新型滇派温泉旅游开发内容结构图
全文共分五个章节
一、温泉旅游地园林景观设计
二、民族食疗结合温泉泡浴形成内外疗养
三、民族医药与温泉旅游的结合开发
四、民族文化与温泉旅游的融合开发
五、民族民居与工艺融入至滇派温泉项目
一、温泉旅游地园林景观设计
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及近年来开展的创建国家山水园林城市行动,不仅充分展现了云南园林园艺独具魅力的特色和风格,而且使昆明的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园林设计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这是“滇派园林”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滇派园林就是以大山、大水、大自然为表现形式,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再现自然为核心的园林流派。
没有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苏州园林的婉约精致,岭南园林的殷实清雅,寺观园林的庄严娴静,却具有一种豪迈奔放的意境。
滇派园林虽然不像皇家园林以及苏州园林一样被广泛认可,但它是极具云南地方特色的园林风格。在发展滇派园林的路上应争取打造集多样性、融合性、民族性、山水性于一体的滇派园林。
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在园林艺术植物的选择中可以大量采用本土树种,如滇润楠、冬樱花、滇朴、云南含笑、小叶樟、山玉兰、枫香等,另外木本类、草本类、藤本类与竹类充分结合种植,时令花卉与常青植物的结合种植,多样化的植物既能起到净化空气及景观隔离的作用,还能带来视觉美感。
自古以来,园林都是文化的体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习俗、审美习惯,都将滋生不同的园林形式。
根据云南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发展状况,可将云南地区园林分为以下四种类别:山水园林、城市园林、宗教园林和民族园林。
四种类别的园林形式并非单独存在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重合。
温泉旅游地可以根据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综合考虑运用不同的园林形式。
1、山水园林:
山水园林指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由人工布置游览路线,并沿道路佳景处修建休息设施,供人们观赏、游玩、休闲的自然风景区。
山水园林一般代表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例如昆明的石林风景区,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大理苍山,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腾冲火山热海等都属于山水园林形式。
2、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主要是建造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可达范围内,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体,通过技术及艺术手段,用于休闲、娱乐,改造城市整体环境的园林形式。
不仅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如昆明翠湖公园、宝海公园、圆通山动物园、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南药园、大理蝴蝶泉公园等,昆明滇池春天、君豪温泉会所等就充分运用了城市园林。
3、宗教园林:
宗教园林是指佛寺和道观等以进行宗教活动为主体场所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在云南地区,较有名的宗教园林有昆明的圆通寺,大理的崇圣寺,丽江的黑龙潭,迪庆的松赞林寺,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等。
数量众多的宗教园林体现了云南省丰富又神圣的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浓厚的温泉旅游地景观设计中可就地取材融入宗教园林形式。
4、民族园林:
民族园林能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征,是滇派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园林指的是各民族因地制宜,结合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利用各种天然乡土材料作为建筑、小品的材质,利用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崇拜物构成装饰柱、景观墙等构景要素而创作的园林形式。
少数民族园林不仅构思奇妙、造型独特,而且色彩绚丽,让观者有强烈的感官冲击。
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是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第一大特色。
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多变以及文化差异,使各少数民族园林呈现风格迥异的特色。
1)彝族园林
彝族人民多分布于富饶的山区,而高低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林海,弥漫缭绕的云雾,险象环生的地形,塑造了彝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个性和精神,其少数民族园林具有神秘、粗犷的特色。
彝族园林中那对太阳的崇拜及尚黑的习俗,对黑、红、黄、灰等色彩的偏爱,无不体现了各民族园林的神秘性。
彝族最喜用土、木、石、草、麻杆等天然材料作为装饰材料,且尽量保存其原有状态,不作过多的修饰加工。
这些天然材料的使用,不仅将建筑、园林与自然极佳融合,乡土味十足,而且体现了古朴的民风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彝族园林主要集中在楚雄州。
2)白族园林
白族多聚居在处于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的大理,苍山秀、洱海美,风花雪月(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浪漫景色,发达的经济水平,便利的交通,成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大理白族园林。
白族人尚白,喜欢素雅,热爱花木,因此有“户户养花”的习惯。
白族园林中对兰花、山茶花很是偏爱。
以白为主,以花草树木作为点缀,加以江南园林的意境,使得白族园林清新秀美,令人回味无穷。
白族园林主要集中在大理州。
3)傣族园林
傣族园林中普遍种植菩提树、凤尾竹、芒果树、槟榔树、缅桂等奇花异卉,尤其对佛教植物“五树六花”(菩提树、榕树、贝叶棕、槟榔、糖棕、荷花、文珠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鸡蛋花)的大量运用。
傣族园林与宗教园林紧密相连。
傣族园林中,不少植物不仅美观,还非常实用。
比如傣族园林中常用的植物芭蕉树。它的果实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芭蕉;它的花,傣家人常拿来做菜,而傣家人习惯吃的烧烤,也是用芭蕉叶包裹再进行烤制。
因此傣族园林还具有实用性功能,与生活联系紧密。
傣族园林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
二、民族食疗结合温泉泡浴形成内外疗养
食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利用食物性味协调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温泉旅游可以充分与民族膳食相结合来进行温泉食疗。
民族食疗是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根据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以及文化习俗,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逐渐完善形成,是民族文化和医药文化结合的产物,是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缩影。
民族食疗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筛选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民族饮食的精华。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膳食结构方面,民族食疗有丰富内容可供借鉴,将成为中华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泉泡浴与民族膳食组成的内外调养对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温泉旅游地可针对客人的要求及身体素质制订不同的食疗套餐、营养餐以及泡浴计划等。
当然,食疗与温泉疗养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游客的身体素质以及温泉诉求有针对性的推荐食疗与温泉的养生套餐,也就是说,并不是一种食疗套餐适合所有游客或者一位游客适合所有套餐。
1、动植物原料:
受云南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亦堪称世所罕见。
云南全省的地方民族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野菜到多种花、草、虫、鱼再到各种珍奇的山珍海味,无不应有尽有。
这些原料都是无污染、无农药的天然生态有机食品,正好符合当代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后回归自然、追求绿色食品的时代潮流,再加上许多少数民族的菜肴烹饪方法都有吃鲜、吃生、吃青且烹炒不过度的良好习惯,因而获得了广大食客的欢迎。
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所选用的原料有明显的差异。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具有药物、食物功效的动植物资源。
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的食疗主要以植物为主,以达到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目的,并有较多的昆虫供食疗。
在傣族地区,“食疗同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食疗保健知识和十分富贵的药用价值,为当地少数民族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生活在高山的彝族,过去常以狩猎方式获取肉食,所以食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野生动物。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
拉枯族民间普遍存在着花卉食疗现象,这些花卉集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疗和药疗于一体,有助于发挥食物的药用“攻邪”(治疗疾病)、“补正”(滋养身体)的双重作用。
拉祜族人民懂得食疗的主要功能是以食物、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的偏性,或以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性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世居怒江的怒族人民,在独特的立体气候,复杂的峡谷地貌,多元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怒族饮食主要采取煮、炖、烤、凉拌等多种烹饪手法,营养价值保存较充分。怒族菜色鲜香诱人、品种搭配合理、营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体现了较高的食疗价值。
怒江大峡谷素有“植物活化石王国”之称,这就为怒族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食物材料。怒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食疗作用的饮食。
2、风味特产:
食疗最大的特点是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时,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治疗疾病,强身益寿。
因此,各民族的风味特产也是食疗的重要部分。
每一个民族的饮食中,总有一种或几种特别受欢迎,往往被看作是这个民族的象征,只要一提起这个民族,就联想到这种食品。
如傣族的竹筒饭、油炸青苔,白族的乳扇凉鸡、大理砂锅鱼,藏族的油炸虫草,纳西族的贝母鸡、酿松茸,彝族的鹿子干巴、锅贴乳饼,怒族的漆油炖鸡、竹叶菜等。具体请参考第三章第三节的民族美食菜谱。
此外,同一种原料,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加工方法各异,造就各自独特的风味,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风味饮食。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机体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
3、药膳: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疗法的适用范围甚广,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尤以慢性虚损性疾病见长。
可根据需求设计“医食同源,药膳合一”的特色餐饮等。“药食同源”可以使很多疾病的防治寓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服食方便,生态健康。
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食物与药物的禁忌、游客的身体状况、选料与加工、烹调技巧、用量等方面。
由于涉及医药知识,一般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带领游客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傣族药膳以“四塔五蕴”(四塔即风、火、水、土,五蕴即色、识、受、想、行)为指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季节和不同体质进行食疗,它分为滋补强生和防病治病两大类,青苔、苦凉菜、刺五加、海船国、鸡蛋花等都是当地人们常用的药膳食品。
藏族笃信佛教,常以酥油供寿菩萨,常饮酥油茶,用桃仁、芝麻、花生米和牛奶制成,这种酥油茶可以说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药膳。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枣卷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回族药膳。
它以红枣山药、栗子、青梅、桃仁和面粉炸成,再加上青红丝、桂花,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佤族的鸡肉烂饭也是醒脾开胃的药膳,其药物是草果、砂仁、薄荷与红米、肥鸡做成饭。佤族作为日常饮料的水酒,由多种杂粮和草药酿制而成,有生津止渴、健脾消肿、强肾利尿、舒筋活络、助消化的作用。
三、民族医药与温泉旅游的结合开发
云南省作为民族医药大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
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前两者分别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
彝族医药在云南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瑶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药物。
民族医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少数民族群众以生命为代价、积千百年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瑰宝,是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绿色健康潮流的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产业。
民族药材资源不仅是丰富的,而且许多药物为各民族专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药源特征。
如三七是云南的道地药材,在云南的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可以活血化淤,应用广泛,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
又如驰名世界的云南白药,其成分中含有多种名贵民族药材,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
另外,天麻、茯苓、木香、血竭等均为云南民族地区的名贵药材。云南民族药因纯天然、无污染、地道独特、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而具有现代健康理念的医药文化内涵,从而备受海内外青睐。
温泉水与民族的药典药方的结合可形成温泉药浴养生专区。
温泉泡浴与民族医药的结合需充分挖掘与发展疗效独特的云药文化体系以及名贵中草药如草乌、附子、三七、虫草、石斛、马咖、天麻、云木香等。
在设置各类民族医药泡池的同时,也可以在各式各样的药浴泡池之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植着名目繁多的民族中草药,集中草药种植、开发和利用为一体。
在帮助游客选择药浴泡池时应考虑药材的药用价值以及游客的身体状况,根据游客需求选择泡池以达到最佳的放松与养生效果。
1、傣药: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西双版纳是傣医药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傣药资源。
现已整理与出版《西双版纳傣药志》、《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傣医药书籍。
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同。
凡生长在悬崖陡壁和带肿节的药物,大都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
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药物,大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湿痹等病症;
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疗结石、节育、抗过敏和补肾等作用;
凡生长在湖泊、沟塘水边、田边地角的药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肢体疼痛、水肿等病症;
凡开红花、带红色的药物多可作为补益气血、止血、调经止痛之品;
凡开白花、流白浆的药物,多可用来镇静安神、镇痛、解毒、消肿;
凡是带黄色的药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之作用,用来治疗肝炎和热病等。
傣医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显然只有地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多条大江沿岸才能出产。
傣医认为根据季节、时间、方位的不同所采取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
采药必须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使所采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效最好,同时易于贮藏和应用。
傣族的丰富多彩的内服、外洗、药罐、角疗、骨疗、药刮、灯花灸、药线灸、艾灸、挑针、陶针、金针、火针等诊疗技法,不仅医理深邃,而且门类齐全。
历史悠久的傣族人的傣药正逐步走向世界。
用傣药放入温泉浴中浸泡可补气养血、预防感冒、清热泻火等疗养功效。
傣族喜好烧烤,在食用烧烤后往往再饮用一碗苦胆汤,以清热泻火,避免因吃烧烤造成的咽喉肿痛,这在汉族的饮食中是没有记载的。
2、彝药: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比如苦荞麦、牛膝、龙芽草、余甘子等。
彝医不仅重视治疗疾病,同时也强调预防疾病,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诊病经验。诊断是彝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察和检查患者的全面情况和现症的本质,以掌握诊断必须的依据,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彝医在望诊、问诊、触诊的前提下,进行处方治疗。
彝医在治疗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靠口服,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
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烧火、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针刺、拔罐、推拿按摩等,外治法主要用于外伤病和皮肤病。
彝族民间流传的众多偏方和验方,尤以骨、伤科最为出名。其中一些有效的药物药方,就由“毕摩”记录在彝族典籍中。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鸡骨诊病法”和“鸡蛋诊病法”。
因此,彝族医药具有神奇疗效,自古以来就享誉红土高原。
彝医以清浊二气观和五行学说为思想基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清浊二气形成的,二气又衍生五行,五行又相互滋生、相互制药,进而形成彝族医药天人合一的观念。
彝医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紧密相关的,认为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提倡人要适应自然因素的渐变和突变,以防止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促进疾病的恶化。
彝医还认识到居处环境和地点的变更以及水源污染会导致机体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低下,从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不思食物等水土不服的病症和其他疾病。
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指导下,彝医比较重视对中草药的开发和运用。
众所周知,云南是美丽的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材种类繁多。彝医就地取材,识辨发掘出许多具有很好疗效的天然中草药。彝族医生发
现的天然中草药由于具有神奇的疗效,已经成为民族族医药的瑰宝。
3、藏药:
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的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论坛及博览会,确定了中国第一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医药目录,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只有藏医药被列入其中。
云南省的藏医药主要集中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特殊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如验尿诊法、药浴疗法和催吐法等。
当今世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现代化学制剂的众多毒副作用,转而把目光投向传统医学,特别是纯天然绿色藏药。医学权威们认为,藏医、中医、西医的发展,是具有互补性的。
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法和纯天然药物的科学配方,一定程度上可使药品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对一些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
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众多的旅游者在旅游途中寻医问药,以藏医药为重要内容的旅游近年迅速发展起来
。藏医药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开始紧密结合,以此形成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医药旅游,正通过旅游宣传推动着藏医药和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结合旅游开发品质独特、包装精美的旅游藏医药产品,开办丰富的高原生态旅游、医药主题旅游,寓教于乐,比如让游客亲临虫草、贝母生长现场,亲自体验采挖虫草、贝母的艰辛和快慰。
4、其他民族医药:
云南各民族医药知识主要以单方、验方、秘方和具体实践操作技法散存于民间,其中有许多特效方剂为民间医生保存至今,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运用。
聚居于云南澜沧江普洱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和哀牢山一带的拉祜族,历史上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十分丰富。
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主要通过单方、验方、秘方进行口授流传,如拉祜(苦聪)动物药材配方治疗杂病、小儿腹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这样的单验方在云南各民族的医药知识宝库中不计其数。
又如“瑶族药浴”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
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抵御风寒,又可健身洁体、祛风除湿、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
(待续)
(本文为姜若愚老师的“滇派温泉”专题系列文章之一,更多精彩,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