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课外地理你知道喀斯特地貌在地表的各种

发布时间:2020/10/4 15:37:18   点击数:

喀斯特地貌很美,你知道它分为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两部分么?那么多的地表地貌你能分得清么?今天小蹊从桔灯勘探的文章里节选了一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文章大部分内容属于桔灯勘探。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

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

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溶沟

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石芽随着石芽不断增高,就形成了石林。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云南石林以云南地区石林为例,由密集的石峰组成,有如一片石盆地。云南石林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云南石林天坑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天坑

形成于碳酸盐岩层中的天坑共有

两种成因类型,即塌陷型和冲蚀型。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小寨天坑、大石围天坑群、小岩湾天坑、龙缸天坑等。

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

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其发展由地下到地面,并经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厅、地表天坑几个主要阶段。小寨天坑的形成而冲蚀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水文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

美国加州落水洞

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

落水洞的形成

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

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

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

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

溶蚀洼地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

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

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

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

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

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

溶蚀谷地

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

宽一公里,长十公里。

这种喀斯特地形在

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

当地人称之为“坝”。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

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

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

谷底河流

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

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

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

现象叫做伏流。

这样的干谷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

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峰林、峰丛、孤峰

峰林,国外称锥状和塔状喀斯特

(kegelandturmkarst)。

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

分散立和丛聚两类。

峰林

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

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

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

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

漓江两岸连片峰丛地貌

地理蹊注:峰林与峰丛最直观的区别可以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林类似于森林,各个体间距较明显,丛类似于草丛,根部丛生集聚在一起。最科学的判断就是峰林基部独立或微相连,而峰丛却是基部完全相连。这些判断只是为了理清判断标准,有的时候并不是区分的那么清,另外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峰林所在处的地壳抬升,原峰就成为了峰丛的顶部山峰,底部相连就成为了峰丛;而峰丛继续接受溶蚀就有可能形成峰林。

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岩山峰。

是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

相对高度数十米至米左右,

一般分为圆柱状、圆锥状、单斜状。

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

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奇妙的自然作用,如果是以溶蚀为主的话,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

CaCO3+CO2+H2O=Ca(HCO3)2

而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Ca(HCO3)2=CaCO3↓+CO2↑+H2O

节选自桔灯勘探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838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