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蒙古国历史博物馆一桦树皮文化

发布时间:2020/10/21 14:00:29   点击数:

蒙古民族历史上以白桦树皮制作器皿具的特殊文化现象,称之为“桦树皮文化”。“桦树皮文化”现象,并不是蒙古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世界北半球的桦树生长带形成的较大范围内的一种古老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如在今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埃文克(埃文克——鄂伦春人)、那乃人(我国称赫哲族)、雅库特族、布利亚特蒙古族、科米人以及日本北海道的爱依努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东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历史上都有过以桦树皮制作的器皿具文化历史。在北美洲的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印地安人中也有过类似或相近的树皮文化。可以说在北半球寒带、寒温带的白桦树生长区域内,从古到今都有过桦树皮文化。(转)

 ↓著名的《金帐汗国样树皮书》、《萨迦格言》译文、《白桦法典》等都是写在桦树皮上面的传世之

↓桦树皮民具文化遗物:桦树皮做的弓囊(又称为“弓衣”),是用一块桦树皮折合卷曲成的扁筒形状,在其两端衔接边沿用针线缝合成弓囊,(约当公元一世纪———公元七世纪左右)。

在蒙古汗国时期,蒙古族贵夫人所戴的高冠“姑姑冠”(又称“姑固帽”)的内胎也是用桦树皮卷成高圆柱形筒后缝合制成的,外面再镶包绸缎(纳斯石绸缎)做成的华丽冠饰。

桦树皮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早于陶器的原始文化。桦皮(白桦树表皮以内的第一层真皮)制品制作简单,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携带轻便

有些生活品器物上装饰有精美图案,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适应游牧生产需要而创造的桦树皮建筑。形如圆形体伞状结构,用30到40根树杆搭成伞状骨架,高约3米左右,底部呈圆形,直径为3米左右。夏天围长短不等缝合而成的长方形条状薄桦树皮,在伞状的顶部留有气孔。冬天则在桦树皮上覆盖兽皮御寒。门上则挂兽皮挡风。搬迁时,只需把覆盖在撮罗子上的桦树皮和兽皮卷起即可。这种建筑与生活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传统帐篷“提皮”在结构特征和建筑风格上都非常相似。

桦树皮装饰品:手法以墨绘白描及剔刻为主,以打压花、补花等手法为辅。装饰色彩的运用,多以黑墨线勾勒成形后,在桦树皮通体施一层桐油薄衣,使画面墨色更为突出,不但保持墨绘线描的光泽,也有效地保持墨绘图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85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