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红色乡村罗源县凤山镇南门村

发布时间:2021/5/1 8:39:54   点击数:

枪林弹雨未曾惧,红星落处筋骨坚

碧血丹心天可鉴,英气长留坤满乾

今日我们邀您走进

罗源县凤山镇南门村

一同缅怀为革命付出生命的英勇烈士们

南门社区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部,东到罗厝溪,西至土地巷,北至凤蝶广场,南至圣水山。近年来先后荣获市安全小区、市文明安全小区、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01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门村。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建在城郊莲花山东麓,距城区中心3公里,占地约50亩。园内绿树林阴,苍松翠柏。建有革命烈士集中墓一座、革命烈士个人墓二十多座,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各一座,林可彝烈士纪念碑一座。还建有两层高的避雨观景亭两座,有旋转楼梯。纪念碑前建多平方米的小广场,是举办各种革命纪念活动的场地。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年,后不断整修扩建。圆形墓室内,安放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62位英烈忠骨。其中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原中共罗源县工委书记、乡苏维埃主席、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指战员、交通员以及年8月14日攻克罗源城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战员。

02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

纪念碑于年建立,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为花岗石体,南面刻碑文,顶为红旗造型,东面和西面上部有红旗、五星造型。高约25米,花岗岩石基座。纪念墙为花岗岩石主体,高3米,长10米。中间嵌8块长50厘米宽80厘米的青禄石浮雕。

纪念墙于9年建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年8月14日红军解放罗源城的历史画卷。文字共分成9个部分,分别是:前言、战前会议、侦探敌情、西门开战、突破南门、主攻北门、全城解放、威震敌营、影响巨大,还配有攻打罗源城战斗经过要图。

03

红色人物简介:林可彝

林可彝(—年),革命烈士,原名瑞鼎,字可彝,福建罗源县城关北门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年牺牲于湖北武昌。

林可彝生于富有家庭。

年9月,入福建政法专门学校。

民国5年(年),从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为求救国救民真理,东渡日本,先后留学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留日期间,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发表《日人捣乱东南亚和平论》等文章,严责日本侵略中国和北洋军阀政府卖国行径;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活动。阅览进步书刊,关心国内政局,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并发表《日人捣乱东亚和平论》,怒斥日本侵略中国,破坏东亚和平的阴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国12年,林赴苏留学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同年夏,经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彭述之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国13年,可彝回国。仍在朝阳、文化、平民等大学任教,讲授《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等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知识。

民国14年北洋军阀政府拖欠教育经费,激起公愤,林被选为各院校组成的联合会代表,与其他代表一起,到财政部等彻夜坐索教育经费。

民国15年1月,应邀在北京文化大学举行的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会上,作列宁领导苏联人民革命斗争和俄国革命后各方面成就的专题报告。同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制造屠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林组织学生召开控诉会,上街游行示威,声讨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罪行。

返乡探亲期间,林向亲友介绍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宣传共产党主张,支持并资助创办新学。

民国16年1月,林奉调武昌任中山大学教授,5月参加卫戍武昌的第二十四军叶挺部队组织的武汉保卫战。7月后,组织发动中山大学学生掀起反对军阀屠杀武汉人民的斗争。是年冬被捕。

民国17年1月4日英勇就义于武昌,时年35岁。

林牺牲后,北京亲友假卧佛寺召开追悼大会。

民国19年其灵柩由战友集资护送回罗时,阖邑士民开城迎接,并冲破阻挠召开追悼大会。出殡时,万千居民涌上街头,伫立泣送。

文字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整理:张逸凡

编辑排版:梁珊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24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