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电影记忆

发布时间:2021/6/17 20:40:13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在北京大学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谁敢说不知道东操场,特别是对居住在朗润园的孩子们而言,东操场那是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必须玩耍一番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那里是我们电影的天堂:足球场的北大门,两根高高的木桩,撑起一块银幕,早早占地方的人坐正面,来晚的坐反面也一样看。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坐在银幕反面看电影的感觉了。

看电影,无疑是那个年代最欢乐的事情了,抢位置占地、等片时嗑着瓜子玩着扑克、大喇叭广播片子未到、跑片人摩托车的轰轰省、至于等到开演却是没完没了的“加片”……。等等这一切,远远超过如今“春晚”所带来的快乐。寒冷的冬天时,一般播放电影就改在了“大饭厅”,也就是今天的“百年讲堂”。

文革前,中国电影并不少,这里暂且不说。仅说说年-年这10年的电影。严格说,这些电影几乎都是在东操场看的。

文革开始后,几乎所有电影都被认定为“大毒草”,仅存硕果的几部电影翻来覆去地播放:《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还有纪录片:《红旗渠》、《泥石流》、《无影灯下送银针》(讲针灸麻醉给张秋菊摘大瘤子),每次“正片”开始播放前,还有无数的“加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新闻简报》等。此外,就是根据八个样板戏拍成的电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平原作战》。

年,文革最混乱的时间过去了,社会稍微平稳了一些后,于是,多了几部抗美援朝的电影:《奇袭》、《英雄儿女》、《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激战无名川》。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这些打仗的电影是最受欢欢迎的。

年邓小平复出后,一批被“解放”或是新拍摄的电影陆续播放:《枫树湾》、《反击》、《创业》、《春苗》、《青松岭》、《火红的年代》、《钢铁巨人》、《艳阳天》、《金光大道》、《战洪图》、《向阳院的故事》、《年轻的一代》、《沸腾的群山》、《连心锁》、《难忘》、《红雨》、《海霞》、《决裂》、《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欢腾的小凉河》、《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磐石湾》、《车轮滚滚》。当时,最轰动的两部电影是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祝新运主演的《闪闪的红星》,还有就是几部重拍版的《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

在文革期间,严格的说国外电影并不算少,但全都是当时社会主主义国家的电影,前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保卫察里津》;阿尔巴尼亚:《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创伤》、《脚印》、《宁死不屈》、《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勇敢的人们》;罗马尼亚:《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爆炸》;朝鲜:《买花姑娘》《南江村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金姬和银姬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永生的战士》、《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越南:《森林之火》、《回故乡之路》。

我敢说,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人对外国的了解全部是来自这些电影,特别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电影,里面的那些帅气的“欧罗巴人种”的帅哥,那些“金发碧眼”的姑娘们,不知“唤醒”了多少青春萌动少男少女们的心扉。记忆中《多瑙河之波》中船长米哈伊与安娜接吻镜头没有被删去,每次电影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全场都会鸦雀无声,因为这是在文革禁锢的年代里全国人民能看见的中外电影中“第一吻”!

以上是记忆中截止年看过的电影。

电影的匮乏,导致了反复多次地观看,以至于孩子们对每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都是脱口而出的(包括一些画面)。凭记忆,我罗列一些共大家乐呵。

《地道战》——开篇镜头:老鬼子挥舞军刀高喊:“骚地给给嘛依”(日语音),画外音:年日寇向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了疯狂的“五一大扫荡……”。台词:A:“敌人的招数使完了,该看看咱们的了”,B:“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地雷战》——画面:“李虎揪二曼头发,做头发丝雷”。台词:A:“二曼,接枪!”,B:“地雷的秘密我探听出来了”。

《南征北战》——A:“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吧”,张军长答:“我们也遭到共军阻击,我们也遭到共军阻击,请你赶紧向我们靠拢”、B:“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C:“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呦”。

《平原游击队》——A:“国际形势是这样的,苏联红军已经开始大反攻了,希特勒兔子尾巴长不了了”,B:“松井三层包围的老战术”,C:“我家的地道和李向阳家挖通了”

《小兵张嘎》——胖翻译说:“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花钱,吃你几个破西瓜还要钱?”,罗金宝说:“你没听说过过一句话吗,别看你今天闹的欢,就怕你明天拉青丹”

《奇袭》——方勇与匪军官话:“(匪)这里是我们的防区,(方)这里是我们的管区,(匪)你有这个吗?(方)有!(匪)在哪里?(方)在这里!(伸手夺下匪手里的证件)”。

《英雄儿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著名人物:王成

《铁道卫士》——台词:“都说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著名人物:梳中分头的特务“马晓飞”。

《打击侵略者》——A:小豆豆临牺牲前说“班长,我看见山顶的那面红旗了,飘呀、飘呀……”,B:“这是泰勒将军的命令”;著名人物:小豆豆。

《青松岭》——A:“万山大叔在马棚呢”,B:“只见万山大叔,啪!啪!啪!就是三鞭子”。

《创业》——“在无名高地砸上几个窟窿,再在龙虎滩砸上几个窟窿,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摔给敌人吧”。著名人物:周挺山

《春苗》——“这草药,能治好水根伯的老腰病”

《艳阳天》——只记住了著名的“肖长春、麻小辫”。

《战洪图》——王茂:“下吧,下吧,下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呢”。

《向阳院的故事》——只记得著名的“胡守礼”了。

《海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哥哥阿泰呀”

《决裂》——“马尾巴的功能”。

《列宁在十月》——A:列宁高喊:“为什么不去占领东宫,应该去占领东宫!(并配上列宁那著名的左手插腰,右手前伸的姿势)”,B:“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C:“面包会有、黄油也会有的”。

《列宁在》——A:列宁摇晃着瓦西里:“瓦西里、瓦西里,他这是饿的,请快拿一些牛奶来”,B:“瓦西里,请把这烟丝交给烟瘾最大的捷尔任斯基吧”。C:医生在给中枪的列宁诊断:“不要紧,不要紧”,“嗯”,“这是第一颗(子弹)”,“不要紧,不要紧”,“嗯”,“这是第二颗,不要紧,不要紧”,“嗯”,“这是第三颗””。

《海岸风雷》——“塞里姆,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多瑙河之波》——“记住,我一句话从不说两遍”。

《广阔的地平线》——“有阿司匹林吗”。

《第八个是铜像》——“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宁死不屈》——“墨索里尼,总是有理”。

《森林之火》——“天灵开,地灵开,妖魔鬼怪快离开”。

《看不见的战线》——“你手里拿的什么书”?,“《歌曲集》”,“什么《歌曲集》?”,“《阿里郎》”。著名人物:老狐狸。

《鲜花盛开的村庄》——“你可别看她胖,可她一年能挣工分”。

........。

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这些平淡无味的台词简直是不值得一提。说实话,那是时的孩子们也未必真的想记住这些台词,完全是一部电影翻来复地看上10来遍,不想记住都难。

还有,很多台词在日常生活中是要随时运用的,比如:当从高处往下跳的时候,要攥紧拳头喊道:“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然后纵身跳下去;当有人求你办事的时候,你可以挤兑地说他:“塞里姆,你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有人老是矫情某件事情的时候会说:“你丫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呀”;当推门回到家时,会高喊“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等等。

上面所有这些记忆都来自于北大“东操场”(也包括“大饭厅”)。时间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很多电影或台词都基本遗忘了,但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抖落心灵死角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像放电影一样地慢慢地闪落出来,以至于越来越清晰,拼接成完整的思绪。

这也许就是逝光留给记忆的魅力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9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