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年伏罗希洛夫访华轶事
年4月至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率团访问中国,受到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年4月15日,伏罗希洛夫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抵达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贺龙等中国党政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代表、数千群众到南苑机场迎接。在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陪同伏罗希洛夫检阅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毛泽东在致欢迎词中,称伏罗希洛夫是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欢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陪同伏罗希洛夫乘坐敞蓬汽车缓缓驶向中南海,几十辆汽车组成的迎宾车队跟随其后,从南苑机场到中南海新华门受到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当毛泽东和伏罗希洛夫乘坐的敞篷汽车行至天安门广场时,数不清的欢迎群众自发地冲破警戒线,拥向车队,挥舞着鲜艳的花束,高呼“毛主席万岁!”“伏罗希洛夫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霄,一时间车队只好停下来。过了好一段时间,车队才从人群包围中驶出来。随后,伏罗希洛夫及其警卫人员、儿子、儿媳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代表团其他人员则被安排在东郊民巷宾馆。4月16日,伏罗希洛夫在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陪同下,出席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国宴,欢迎伏罗希洛夫一行。当晚,怀仁堂门前车水马龙,华灯高挑。各部委各党派各团体及各国驻华使节和经济代表团团长等多人前来赴宴。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当晚的菜单:冷盘,清汤白燕、红烧鱼翅、冬菇围扁豆、炸鸡腿、松鼠鳜鱼、莲茸香酥鸭、冬瓜帽,另有点心、时令水果。席间,毛泽东热情称颂说“伏罗希洛夫同志是苏维埃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几十年来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苏联国防力量的增强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尊称伏罗希洛夫为“伏老”。
4月18日,首都10万群众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集会,欢迎伏罗希洛夫等苏联客人。毛泽东由中南海陪同伏罗希洛夫前往先农坛体育场,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体育场门前迎接。在欢迎大会上,伏罗希洛夫看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不时放下准备好的发言稿,即席讲了许多热情友好的话,引起了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随后,伏罗希洛夫一行离京到外地参观访问。首站是东北,他在朱德、贺龙、罗瑞卿等陪同下,先后访问了沈阳、鞍山、大连等地。在鞍山参观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 4月22日,伏罗希洛夫一行抵达上海。前来迎接的有专程赶到上海的刘少奇以及宋庆龄和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等。第二天,上海市举行有25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 4月25日上午,伏罗希洛夫一行到达杭州。提前两天抵达杭州的周恩来和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到机场迎接。下午,周恩来陪同伏罗希洛夫游览了西湖,参观了都锦生丝织厂。 4月26日,伏罗希洛夫参观了杭州梅家坞十月茶叶生产合作社和屏风山工人疗养院。第二天,苏联客人观看了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主演的京剧《恶虎村》。剧中武打场面较多,客人们十分欣赏盖叫天的表演艺术。4月28日,伏罗希洛夫一行到达广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和广东省省长陈郁到机场迎接。4月30日,彭真陪同伏罗希洛夫一行在武汉作短暂访问后回到北京。 5月1日,伏罗希洛夫及主要随员登上天安门城楼,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一起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 5月4日,周恩来陪同伏罗希洛夫到中山公园参加青年联欢晚会,受到青年们夹道欢迎,热烈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周恩来知道伏罗希洛夫年岁大,怕吵,一吵就头晕,为此他举起双手向下摆动,大声说:“同志们,同学们,伏老怕吵,不要高声喊!”大家顿时停止了欢呼,用双手轻轻地鼓掌,表达对伏罗希洛夫发自内心的欢迎。伏罗希洛夫见状赞叹说:“中国青年、中国人民的严明纪律举世无双!你们给予我这样的真诚欢迎,我非常激动、兴奋。你们严明的纪律、高度的秩序和热情,不仅是对我,而且是对苏联人民的友谊、对苏中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好的证明。” 5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高教部部长杨秀峰陪同伏罗希洛夫和苏联高等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参观了北京大学。5月6日晨4时,伏罗希洛夫及其随行人员前往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访问。5月24日,伏罗希洛夫从越南、印度尼西亚结束访问后,又回到北京。5月25日晚,毛泽东邀请伏罗希洛夫等到他家里共进晚餐。中国方面参加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和彭真。5月26日,伏罗希洛夫离开北京回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各界代表和数千名群众到机场送行。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毛泽东致欢送词。他说:“伏罗希洛夫同志在中国的访问给中苏友好关系的光荣历史写下了新的、灿烂的一页。”“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是中苏两国人民的心将永远紧密地联结在一起。”5月27日,伏罗希洛夫率团回到莫斯科后,莫斯科举行了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伏罗希洛夫发表讲话说:他在中国看到人民政权取得的实际成果。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的具体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各阶层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伏罗希洛夫访华期间,一直由中国党政主要领导人陪同。在北京,已沉寂了几年的林彪元帅公开露面出席了欢迎伏老的宴会;在离开上海时,刘伯承元帅也出现在了龙华机场的送行队伍之中。当时国内动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极尽欢迎、赞美之词。
陈毅元帅以六言诗赠:
四月玉泉春浓,满园李白桃红;苏联主席光临,拜访中国元戎。
大家游庆不倦,我亦慢步追从。喜见领导互访,中苏友谊无穷。
郭沫若为欢迎伏罗希洛夫访华专门写下:伏老不服老,泽东真泽东!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编辑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画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被誉为“中华圣女”的林昭在4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我们的心——为欢迎伏罗希洛夫访华而作》 春天里的最好的时辰, 我们的心烧热了北京。 我们的心顺着蓝天上的航道, 领着喷气式客机降临。 毛主席的话里响着我们的声音, 我们的心随着它的旋律沸腾; 急赶了多少里路,等候了多少时辰。 此刻我们的心扑向尊贵的客人。 我们的心跟着汽车穿过市区, 多么幸福,当我们围着两位巨人! 八亿颗心今天都在这里,一样红,一样热,拥抱得紧紧!
敬爱的领袖,传奇式的将军, 我们的心随着你们拥进了新华门, 在你们每句话的后面,我们喊同意,你们写下的每一行字,我们都签名!
伏罗希洛夫每到一地都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动人场面,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伏罗希洛夫访华期间受到的接待,恐怕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他在华的3周时间里,除早饭外,每顿饭都有中国副总理以上领导陪同用餐。根据外交部的解密档案,在年4月《接待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工作计划纲要》(初稿)披露,当时要求上海市组织群众3万人参加机场欢迎,从机场到住地组织群众22万夹道欢迎,群众需要手持中苏两国小旗、标语、花束……除了群众自制的花束和标语外,估计尚需由国宾接待委员会购制中、苏国旗各7.5万面,鲜花2万束,分发给群众携带。少年宫是被参观单位,要求少年宫组织少年儿童4千人参加活动,并准备儿童创作向伏罗希洛夫送礼。群众大会也是接待工作的一部分,该计划纲要要求,如果天晴,就在人民广场举行群众大会,要求参加群众人数为20万人。如果下雨,就在文化广场举行,群众人数降为1.4万人。在鞍钢,工人们考虑到伏罗希洛夫主席年事已高,车间的铁梯太滑,为了安全,工人们用锯未把铁梯的油腻一点一滴地擦净,使伏罗希洛夫主席参观时行走方便安全;在上海,园艺工人准备了两万束鲜花和80多斤鲜花瓣,让人们把鲜花献到伏罗希洛夫主席的手上,把花瓣撒在他的身上;在杭州,梅家坞十月茶叶生产合作社的社员,特地从亩茶园中所采集的12斤“明前”龙井茶中挑出3斤,赠给苏联贵宾,据说这种茶叶只是在清明前二、三天茶树上发出第一叶时就摘下来,所以特别清香可口,是最名贵的特级茶。
以现有档案资料看,伏罗希洛夫这位在中国外交史上并非有特别地位的来宾,受到的却是苏联来访者中最高规格的接待。对伏老这次所受到的礼遇,有人用“空前绝后,匪夷所思”八个字来形容。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闻知此事曾大发脾气,他在回忆录中忆及此事时,酸溜溜地说,他这个第一书记曾多次到过中国,但所受到的礼遇,远远不如伏罗希洛夫这个“空头元首”。在中苏关系恶化期间,他多次抱怨他到中国时从来就没有谁来陪他吃饭;甚至认为,中国对伏罗希洛夫的高规格接待,就是故意要贬低他。如此热情地欢迎、接待伏罗希洛夫看来有以下原因:
在政治上,当时的情势应是最重要的原因:苏共二十大召开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引发全球社会主义阵营激烈震荡,中苏有必要以高调的友谊来稳固阵脚。尤其是年“波匈事件”发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苏两党两国团结一致和捍卫社会主义阵地的决心,年1月6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致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邀请他访问中国。
外交上,伏罗希洛夫率团访华是对毛泽东此前访问苏联的回访,以显示中苏两国的平等地位。
情感上,伏罗希洛夫——这个仅比斯大林小两岁的老近卫军,在国内就曾反对赫鲁晓夫诋毁斯大林的一些做法,来中国后,很快就与毛泽东在“斯大林是个好人,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所以,对“伏老”的高规格接待体现了中国对苏联“老一代近卫军”的爱戴。
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民间的说法,我称之为“明星效应”。我听一位当年在北京上大学,参加了5月4日中山公园青年联欢晚会欢迎伏老活动的一位老先生讲:当年,苏联对中国的影响相当大,苏联领导人的名字他们这些大学生平时都是很留意的。而苏联电影在中国极受欢迎,《列宁在年》、《保卫察里津》等这些历史故事片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对影片中的革命领导者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如经典影片《列宁在年》,里面的列宁、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革命领导人当时都已离世,虽然在该片中镜头不是很多,被影片中的斯大林称为伏罗希涝(洛)夫的伏老只是拿来份电报,针对它与斯大林有几句话。然后指挥骑兵作战时挥刀喊出:庆祝列宁万岁!出发!大概也就有个2分钟的出场时间,但却是整部影片里涉及到的正面形象的革命家中当时唯一健在的人物,所以其影响力是相当大的。而在《保卫察里津》中伏老则是主要人物了,从影片的另名为“伏罗希洛夫的进军”就能看出来。在这部影片里,伏罗希洛夫身为军长,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将一挺重机枪推上小高地,从德军的侧翼射击,杀伤了大量敌人。他要工程师想尽办法架桥,通车后笑着说“材料也服从革命”尽显幽默。当年中国没有反映尚健在的革命领导人的传记片,所以这些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甚至后来看出是歪曲历史的苏联片子在当时对中国观众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年青人们认为影片中的那些领导者现实中就是那个样子的,所以,伏老作为还健在的“影星”或曰“政治明星”当然要受到追星族的追捧了。因此他们见到伏老这个大明星、大影星时除了按政治任务完成要求外,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对他充满崇敬之情,似粉碎“四人帮”后郭兰英唱《绣金匾》中赞誉朱德为“革命的老英雄”一样对这位苏联的老红军、老英雄格外景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粉碎“四人帮”后有几部苏联影片复映,这位老先生还特意看了一遍《保卫察里津》呢。前些年,苏联彩色故事片《第一骑兵军》在中国上映,老先生是冲着军长布琼尼和政委伏罗希洛夫响亮的名字而走入影院的。看来电影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视,要不革命导师列宁怎么一向非常注意电影作为传播工具的宣传作用呢。
年访华刘少奇宋庆龄冒雨陪同
年访华主席亲往机场迎接
在沿途和毛泽东主席亲切交谈
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刘少奇同伏罗希洛夫在天安门城楼上
年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伏罗希洛夫。背景中可见斯大林半身石膏像。
除阅读本文以外,欢迎回复关键词“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宪法、福利、优越性、社会保障、谣言终结、公休、计划经济、剥削、贫富差距、五年计划、集体农庄、市场经济、民主、选举、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华约、奥运会、誓词、纪念碑,苏联英雄、礼炮、胜利阅兵、军工、军援、游击队、解体、遗民、肃反、辟谣、最高领袖、输出革命、论战、列宁、斯大林、勃烈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苏斯洛夫、朱可夫、电影、共青团、科学院、航天、小说、诗歌、油画、电影”等获得“苏联主义官方词条”解释。谢谢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