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都市时报记者曹静
不要因为它是面目狰狞的毛虫,就害怕它!第一次接触的好奇心总会战胜恐惧,而用科学的方式了解了它,你也不会被它所伤。
人类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好奇促成了科学的萌芽、成长和繁茂,科学也赋予了人类更多的知识与胆量。
“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写在自己介绍页面上的这句话,就是科学开阔视野、科学给人勇气的最好说明。
(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内,从来没见过毛虫的科考小队员好奇地玩起了两只毛虫■本版图片/供图)
■-07-30《都市时报》A26-27版
不一样的奔流敬请
〖来一档脱口秀,以科学的名义〗
“科学脱口秀是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社会创新项目,也许不能伴随大家一生,但科学的有趣值得每个人永远追随。”
“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和创造。”果壳网上的这段话,拿来当做中国科普人士的座右铭,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科学有意思。科普作家姚永嘉和他的伙伴们努力试图告诉你的,就是这一点。在网络电台上讲科学知识,进行问题答疑,举办“重口味”却又充满科学知识的讲座,并且在线下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他们做得够多,他们也能收获足够多的“赞”。
没有利益,但依然要坚持科普。科学有趣,这就是鼓舞他们做下去的原因所在。
(今年2月,科普小队的队员们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内进行野外探索)
草根班子唱出的科学大戏
一档由4名科普爱好者主播,在网络电台上“轻松讲科学”的节目,一不留神火了。
-------------------------------------------
“笑什么笑,我们搞的是科学!本期我们的话题是‘第22次首届搞笑诺贝尔奖典礼’。向左靠能让埃菲尔铁塔看起来变小,旧武器可以制成钻石,黑猩猩通过屁股分辨个体,一把瞬间令你沉默的枪……真的不是搞笑,是玩真的。”
当姚永嘉脑子一热,四处召集他的科学家哥们成立一档叫“科学脱口秀”的网络电台节目时,他其实也有赌气的成分——跟“虹巴伦”少儿科普网站的协作者们赌气。作为“虹巴伦”创建者的他,被其他小伙伴们指责“声音不好”,不让他录科普音频放在网站上。
“不让录,我就自己再做个网络电台,看谁不让我说!”回想起当时成立“科学脱口秀”的初衷,姚永嘉,这个中国资深少儿科普作家的语气中,还有些不服气。
两年过去了,已经做了近期的“科学脱口秀”,节目时长从最初的15分钟到1个多小时,最后形成了现在1小时左右时长,每周更新一期的频率。“科学脱口秀”成立一周年时,就在iTunes上实现了万次的下载量。当节目第三次被苹果大图推荐的时候,“科学脱口秀”登上了podcast总排名第一的位置。
“科学脱口秀”的常驻主播有4个:果壳阅读策划人、植物学博士史军,果壳网主笔、天文学达人steed,现场录音师佳佳,还有姚永嘉自己。事实上,四个人当中,根本没人会做广播节目,更不要说做一档“轻松聊科学”的广播节目了。
当然,起初谁也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点。
“从网上买了几只非专业话筒,每人一只,在YY语音上建立了一个‘房间’,每个人在自己家里或者办公室里,通过网络,就完成了第一期节目的录制。”姚永嘉用“凌乱不堪”来形容第一期节目。
经过第一次录制,这帮非专业人员反而有了底气,接着用相同的方式和人马连续录制了几期。“从月亮聊到茶叶,我们‘赠送’了听友们看日食的方法和材料;讲到金星凌日,还幸灾乐祸地讨论了‘天文爱好者老婆跑了,工作没了’的八卦;伴随着史军博士的话筒不停掉线,我们还艰难而欢乐地讨论了有毒白菜和蓝色韭菜的问题。”主播们对当时节目的内容还记忆犹新。
每一期节目出炉后,姚永嘉都要不断地监控后台。“哇,又多了一次下载!一不留神,竟然又多了10次下载!”
为了让更多的人收听“科学脱口秀”,作为果壳网员工的史军和steed,以及前员工的姚永嘉,每天都要在果壳网上发帖,找微博上有影响力的朋友和同事转发。5期节目后,就实现了每天多次的下载。虽然这个数字和现在“科学脱口秀”的下载量比起来实在太小,但还是鼓舞着四个主播继续做下去。
影响力日益扩大之后,“科学脱口秀”引起了爱听FM的
这几个人凑一起,除了做节目还有什么后果?姚永嘉很快就发现了。
为了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主播们注册了一个公共邮箱,听众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发送到邮箱,待主播回答。“问题不限于科学,反正我们什么都可以扯到科学上。”这让听众的互动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塞满了邮箱。
“请问人的脚趾有什么功能?如果没有功能,它是退化的结果吗?它退化之前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能?如果人类祖先是四足着地,那么为啥阿猫阿狗、牛马驴的爪子蹄子们的脚趾都不能动?为啥鸟类的爪子比哺乳动物的爪子要灵活?月球上有风么?如果没风,为什么美国人登月的旗帜会飘起来?火流星和普通流星有什么区别和特别之处?什么菜可以在阳台上种?需要的肥料、土壤、光照之类的上哪里去找?怎样洗水果才算是洗干净了啊?……”
看到这些问题,做了多年少儿科普工作的姚永嘉开始意识到,原来成年人也有那么多“为什么”。他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十万个为什么》,那算是中国最有名气的科普读物了,但13亿人口的中国,就只有这么一套科普读物来回答孩子们的“为什么”,其他成千上万个“为什么”,比如塞满邮箱里的那些问题,又如何来回答呢?
想到这些,“科学脱口秀”在姚永嘉心里顿时被重新定义了。如同他当初创建“虹巴伦”时说的那样:“我有一个不孤单的梦想:让所有孩子听见科学。”不过这一次,他们要让所有成年人都听见科学。
之所以说“让所有成年人听见科学”,那是因为“科学脱口秀”经常讨论一些常规电台不会聊,也不能聊的话题。“比如《削土豆(姚永嘉网名)的包皮儿》、《史军的第一次》、《佳佳看片会》、《如何安全地啪啪啪》、《科学碰撞日本女明星》……相信一听这些题目,成年人马上就能明白主题是什么。当然,是基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些话题的,比如有两期节目是关于如何避孕的,这些科学的内容对大众都是有实质性好处的。”做了近十年的少儿科普,如今姚永嘉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开始用自称为“无节操、无下限”的方式,做起了全民科普。
从一期节目讲好几个话题,到好几期节目讲一个话题;从一个嘉宾讲好几个话题,到好多嘉宾讲一个话题。姚永嘉把节目的发展形容成“春晚发展模式”,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嘉宾的阵容也越来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脱口秀”邀请的嘉宾都是无偿的,没有一分钱好处,主播们对嘉宾的要求还挺高。“第一,学问过硬;第二,有情趣;第三,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有强烈的分享欲。这三条,就注定了‘科学脱口秀’即使定位在podcast中的喜剧目录中,依然是一个过硬的科学节目。”姚永嘉自信地告诉都市时报记者。
(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内,科考小队员以野营的方式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是科普作家的最好讲堂
工作之余,科普爱好者们还建了“思问网”,利用网站经常组织各种走进大自然的科学考察活动。
--------------------------------------------
主播们在室内录制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光是坐在录音间里培养听众的科学兴趣还不够,干脆把录制节目的现场挪到了真正的野外。他们组织众多大小听友一起走进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北京周围远离雾霾的地方。
在北京植物园,“科学脱口秀”的粉丝们听史军博士讲花花草草,在夜晚的北京郊区听steed讲星星的故事,在动物园里,听曾经当过相声演员的动物保育员讲动物的小故事,甚至还有重口味动物学博士讲那些不为人知的动物行为。
大多数人对科学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所以,姚永嘉和伙伴们想尽办法把科学变得更有意思,希望让更多孩子从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有一首老歌《我的志愿》,歌中唱道:“六年级的时候,老师也曾问我,你长大后要做什么?爱迪生的故事,最让我佩服,我长大要做科学家。”但如果现在去问孩子们的理想,不少答案恐怕是要当演员、歌星和商人了。
“中国已经成为可以把讲台搬上太空的国家了。去年,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由‘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主讲,可谓是中国科普的一个神奇起点。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与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密切相关。”和大多数空想家们不同,虽然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只是“用科学的方法玩乐”,但姚永嘉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玩”得特别认真。工作之余,他们还建了一个叫“思问网”的网站,口号是:“珍惜你的每一个为什么。”利用这个网站,他们经常组织各种走进大自然的科学考察活动。
比起科技周等大型官方科普活动,思问网的活动显得“小众”许多。尽管如此,它的出现还是赢得了不少 史军、steed,以及“科学脱口秀”的各路嘉宾曾经演讲过的北京多所中学,听说了思问网的活动后,纷纷投来橄榄枝,希望合作,让更多的中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植物、动物,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史军的大学本科是在云南大学度过的——他读的是生物基地班。在昆明学习、生活了四年的他,觉得云南这个植物王国是让同学们进行科考的好地方。一到暑假,思问网的中学科考小队伍就从北京飞到昆明,再辗转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7天的科考行程,每次都被各种生态考察和实验安排得满满当当。当史军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时,孩子们看到的却是沿途漫山遍野的橡胶林。了解了橡胶林对生态的破坏后,有孩子问:“很多年后,是不是地图上的西双版纳要改名为西双版纳大沙漠了呢?”
“走进大自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史军感慨。
(西双版纳植物园安排科研人员进行讲解)
人人都能科普,包括你自己
“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你就可以把你知道的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
--------------------------------------------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进行科普创作,或者科普教育呢?姚永嘉的回答是:人人都可以。
创办于9年的儿童科普网站“虹巴伦”,目前有声读物每天的点击量超次。它既没有雇佣员工,也没有办公地点,网站的主力成员是包括姚永嘉在内的四名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中国的不同省份,成员之间通过网络交流,习惯以网络昵称互称。
网站还拥有70多名志愿者。他们身处世界各地、职业各不相同。业余时间,每人发挥各自所长,合力完成网站维护、有声读物录制、活动组织等工作,希望能在孩子们头脑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和很多男孩的梦想一样,我从小就想着长大要当科学家。可惜我没能成为科学家,只好当科学家的朋友了。我做科普活动策划,让大家更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姚永嘉不但创立了“虹巴伦”,还出了虹巴伦少儿科普系列丛书,每个月的线下活动时,还会有免费的儿童科普课堂。
“科学脱口秀”节目成立两周年之际,姚永嘉还和中信出版社达成共识,要把节目内容也结集成书,让更多人轻松、有趣地了解科学。
作为果壳阅读的策划人,植物学博士史军已经出了好几本科普书籍。他把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植物故事写出来,也发表了一些。越积越多,这些故事在9年被编进了一本名叫《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的书里。虽说是合著,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书”让他在激动之余,更加发奋地在“码字”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于是,《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上有了他的一系列专栏文章。
同时,作为专业级的“吃货”,史军热衷于从植物学的角度探讨吃的问题。他意识到,吃和植物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比如苦瓜到底败不败火、辣椒是不是真的伤胃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植物学中找到答案。
于是乎,一本向美食靠拢的植物科普书诞生了——《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对于这本年年底出版的植物学科普书,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会长匡廷云认为,它“把真正的植物学研究用到了一日三餐中,连科学也变得色香味俱全了”。
在微博上,史军也像个活的植物学资料库一样,不时解答他人的疑问。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果,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一为网友们做科普。
这正是“人人都可以科普”的例子。“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你就可以把你知道的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姚永嘉说。
(小队员们用相机记录野外探索)
科学的有趣值得永远追随
即使在今天,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仍然很低。但一直有人在努力,只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
年,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典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推出第六版,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一时,“科普读物”与“科普创作”成为抢眼的新闻热词。
“从出版的情况看,少儿科普图书的市场大有前景。但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泱泱大国,科普作者却寥寥无几,优秀科普作品乏善可陈。”姚永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少儿科普读物编辑。他认为,科普读物作者少、作品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优秀的科普创作耗时耗脑力,却得不到普遍重视,经常被边缘化。文学写作和科学研究两头都不讨好、稿酬不高,缺少奖励机制,如此一来,无名无力,作者自然没有创作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问:科普有那么大的必要性吗?需要投入那么多来搞科普教育吗?
答案是肯定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每百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这个数字令国人难堪。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说法:“99%的中国人用口号来支持科学,99%的中国人用行动来反对科学。”
反科学的行迹遍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夹杂着真真假假的奇谈怪论,竟然能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暴露了我们科普建设的不足,所以科普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在谈起各种社会上盛行的“神医神话”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普部环境教育学硕士刘光裕忧心不已。他所在的科普部和思问网合作了很多次,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跟上海、香港等地区的学校合作,进行少儿科普活动。
西双版纳植物园科普部有十几个人,在园内从事植物科普以及一部分动物科普的工作。刘光裕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但让刘光裕和同事们头疼的是,公众对科普并不太感兴趣。
“来植物园参观游览的游客很多是走马观花,看看就完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回头就忘了,觉得这些东西跟自己没有关系。”刘光裕说,对动植物的陌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市化的影响。他提出“重返自然”,“只有你跟大自然接近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她的美好。”
“中国的科普工作做了几十年,收效甚微。在中国真正做得好的科技馆有几个?现在做科普最大的困难,是科普专业人才的缺失。其实,成为科普专业人才的要求很高,既要有科学背景,又要能写作。同时如何吸引人才从事科普也很关键,毕竟这是一份收入并不那么高的工作。”刘光裕说,即使他和同事们都认为科普工作目前的收效并不大,但“仍然要继续做下去。做,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做得比前些年好,能影响多少人算多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效果的”。
姚永嘉的“科学脱口秀”也并没有任何盈利。但就如他所说:“科学脱口秀是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社会创新项目,也许不能伴随大家一生,但科学的有趣值得每个人永远追随。”
----------------------------------------------
●「独龙江系列报道」请回复:
数字“1”——
数字“2”——
数字“3”——
数字“4”——
数字“5”——
数字“6”——
数字“7”——
数字“8”——
数字“9”——
●回复“音频”,即可收听选读。
●回复“周智琛”,即可收听其名作精彩选段。
----------------------------------------------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白癫风病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1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