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经济 >> 台湾旅行札记地理中心南投1
“玉山高,浊水长,宝岛屹立太平洋,南投位置在中央。”一首台湾歌曲道出了南投的地理位置。
四周环山、位居海岛中心点的南投是台湾唯一一个内陆行政区。这里有台湾最高的玉山、最长的浊水溪、最大的日月潭、最常飘雪的合欢山、最多的茶园、最大的布农族部落......除众多“最”之外,吸引我的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小贴士:
1、除了热点集集、日月潭,南投还有其他丰富的旅游资源。若还想看看,建议包车或拼车前往,既节省时间又可自由支配游览地点。
2、行前需要查询天气状况以确定携带衣物。相比南台湾,中台湾尤其是山区里的南投,温度要低一些。
难忘的眷村
据资料介绍,当年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防止在战争时政府机关被摧毁而施行了“疏迁计划”,即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建立一批新市镇,就是所谓的眷村。比如年在雾峰建立的光复新村、年在南投建立的中兴新村等等,与那些同期建设在边远山区的大陆军工企业、城镇颇为类似,都是时代的印记。
那个特殊年代台湾从南到北产生了不少眷村,逐渐形成眷村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每一村都曾演绎历史的某个片段,每一处都衍生了不少故事。感谢众多的艺术工作者们,让后来人可以通过不少文学、影视及歌曲等作品了解认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此行拜访的中兴新村坐落于南投虎山山脚下,曾作为“台湾省政府”驻地。据说当年是参照英国伦敦“新市镇”模式设计建造的,是个集办公与住宅一身、低密度、田园式行政社区,包含光荣、光华及光明三个里。话说这三个里的名字有点儿意思,多少折射着当年规划建设者们的心理期望。
进入郁郁葱葱的南投市后沿着路牌指引,很快便看见中兴新村的白色大门牌坊。继续沿着宽敞的柏油马路向上攀行,一排白色连体三层楼房便出现在山坡上。楼正中有“台湾省政府”几个金色大字,楼四周有小山环绕。孙中山坐姿雕像安放于楼前宽阔的绿地中央,下有“天下为公”金字雕刻。
虽是工作日,这个昔日呼风唤雨之地却少有来往车辆,也不见多少行人。我顺着楼前马路一路漫步下坡,见有七、八只流浪狗在旁边小白楼前趴着晒太阳。或许嗅到了陌生气味竟一跃而起,呲牙狂吠着向我急追而来,颇有些要赶尽杀绝的气势,令怕狗的我瞬间汗毛直竖。随行司机快走过来并用台语稍加呵斥,几只狗竟乖乖收声并退回原位,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继续享受它们的“阳光浴”去了。同伴笑称这是“狗眼看人”,还说对狗不能对眼,一旦它看出你的惊慌就会变本加厉。呵呵,原来如此。据说,自实施省虚级化后这里已成为台湾中部一些机构的办公地,来往的人少了,让这些狗狂吠的机会估计也少之又少了。
离开大楼继续沿着绿色隧道般的马路前行,两旁树丛中开始出现成片成栋的红瓦平房。阳光透过绿色隧道,在路面、红瓦房上留下斑斑点点的影子,形成一幅幅摇曳着的美妙风景画。这里便是三里之一的光华里了。
这里的房子好像建在密林中似的,屋前房后及院内都被苍翠茂密的树丛包裹着,房在林中,林在房中,充满了野趣。蓝天白云与绿树红房,相互映衬得十分和谐美丽。偶见一邮政职员骑着摩托前来投信,之后除了林中虫鸣鸟唱再无异音,整个光华里充满了古朴清幽的气息。
沿着光华路旧已失修、砂石裸露的小路走进去,见两边成栋的平房一户连着一户,户与户之间以内院相隔,每户都有全套的起居间和院落。小路尽头是个圆形绿地,环绕着数间房屋。看房屋外表很容易分辨是否还有人居住:那新瓦新砖新漆修复的房子必是有人住的,色颓且院内明显缺少打理的房屋大多久无人居。
走入一处无人居住的院落,凝望门墙上摇曳的光影,猜想着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是像《长干行》那对青梅竹马的故事?还是如《今生缘》那对平凡夫妻的一生?是充斥着《卡门在台湾》里的伤感?还是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般的惊悚?房前屋后树影婆娑,绿叶沙沙,无人回应我的猜想。
不知为何,无论是在省政府大楼前,还是在这里的中兴新村,都让我有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或许这里与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有某种相似吧。记得60年代在北方生活的我也住在平房里。据说最早住的是日本人过去的军营里,窄长的走廊两边排列着一间间又小又黑的屋子,每家要在通道两边架锅做饭。数年后又搬到每栋有6户的简陋平房,虽敞亮些但也不大,上厕所还要到户外去。那时房子小,生活清贫,却丝毫不影响邻里间的和睦互动,尤其是在我们小孩子间结下了一生难忘的纯良情谊。几年前发小曾重游旧地,发现以前住过的平房多已破败,颇感失落。对比之下,这些50年代的眷村民房依然保存良好,还可以为人遮风挡雨,更为珍贵的是留住了眷村人曾经的记忆。
说起记忆,眷村于我勾起的是儿时平房生活的回忆,于眷村人而言却要复杂得多。特殊时代背景下上百万背井离乡的外省人,与早已扎根此地的本省人,如何在冲突、隔阂中感受到竹篱外的春天,如何经过彷徨、寻觅找到相处相融的出口,其中别离相聚的波折坎坷和辛酸苦楚或许只有眷村人才能深刻体会,我只有通过一系列眷村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一二。
走出光华里,经过村里的集市和其他两个里,居住的人家明显多了不少。清洁人员在路边清扫落叶,不少家中的鲜花果树伸出了院墙。据说这里自建造起就有雨水、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统。难怪我行走在其中,除了无人居住的房屋外观有些颓废,其余四处虽旧但不破且整洁干净,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花草树木的芳香。
听司机介绍,因为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吸引了不少艺术家来常驻创作。我却猜想,让城里人远离钢筋水泥、遮天盖日的高楼大厦,回归到丛林中接地气的平房里,除了眷村特殊文化的吸引,能自由自在地与纯良的邻里互动,继而激发出生活和创作的激情,才是艺术家们青睐的真正原因吧?
虽与眷村再见,却始终难忘。
赞赏
长按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临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1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