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缅怀东方红作者著名摄影家袁毅平逝

发布时间:2020/12/8 12:20:38   点击数:

年9月6日下午5时30分许,德高望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同志在京逝世,享年94岁。

△袁毅平代表作品:《东方红》,摄于96年。

袁毅平,年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年在上海开始摄影生涯,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中国摄影》杂志编辑主编等职。摄影代表作有《东方红》《振我国威》《拔地擎天》《70年代村干部》《马路“天使”》等。

△袁毅平

袁毅平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摄影活动家”等称号,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

50多年来,袁毅平长期从事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撰写有《摄影家论及其他》《袁毅平摄影白话》等专著,在中国摄影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媒体建设等面的开创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摄影作品歌颂时代、记录历史,许多作品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视觉形象代表,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袁毅平肖像,年拍摄于百乐摄影室,是袁毅平打光,另一个学徒帮忙拍摄的。

△袁毅平在四川青川时的工作照。△年,袁毅平在美国访问。

△年,广州,袁毅平参加摄影活动时的工作照。摄影/侯贺良

△年,袁毅平口述视频。采访人:朱炯

袁毅平自述

我自年跨入摄影之门,追光蹑影,迄今已有70多个年头了。悠悠岁月,我与摄影相随相伴,形影不离。期间,先后干过0年人像摄影,0年新闻摄影;从年调到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后,直至年我离岗,长期从事摄影刊物的编辑工作和摄影理论工作,从此我拍照片都成为“业余”的了。也就是说没有指定性拍摄任务。这在选材、立意和表现等方面,相对来说要自由得多,然而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一些地方,一些场合,一些事件,乃至一些生活角落,都没有条件亲自面临和拍摄了。所以我后来拍摄的一些照片,大多是在出差或者出访的时间“顺手牵羊”地牵来的。其题材内容的选择,也往往是跟着自己的摄影感觉而随景随取的。这种现象从这个影展的作品中可以略见一斑。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既然我拍照片要受到上述的一些局限,那我就把镜头主要对向老百姓,对向平民百姓日常的普通生活,对向老百姓憨厚的性格。尽管我做得还很不理想,但我这样做了。

由于有些影像资料在“文革”中毁损,另有一些因故暂时无法取出制作。因而这个影展显得比较单薄和零散。有些该向观众展示的生活画面,在这个影展中却“缺席”了。

摄影,具有一个独特的重要功能——纪实功能。它能把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事件真实地、形象地纪录下来,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愿我这个展览中的一些纪录往事的照片,能够起到上述作用的哪怕万分之几,我就高兴了;更多的是我愿听到批评的声音。

袁毅平

年5月

袁毅平摄影作品回顾

工业生产及水利建设-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鼓足干劲”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袁毅平的影像记录了早期工业进程中的汽车工业、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他的影像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的群体面貌,也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

年,修建十三陵水库。

年,修建密云水库。

六十年代初,北京汽车修配厂。

年,修建十三陵水库。

飞奔。

年,成渝铁路通车以后。

北京面貌-年代

自年到北京以来,袁毅平对新中国首都的记录就未曾停止。他曾以《人民日报》的记者身份对一场场文艺展演进行“标准框取”,还曾“顺手牵羊”地抓取北京城除旧换新的瞬间片段,抑或驻足于庙会或动物园之中、透过取景器凝神细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北京有过春意盎然,也有过暗潮汹涌,但袁毅平眼里的北京是平和的,所以,他的北京影像也如此平和。

白云观游。

20世纪50年代,外国《天鹅湖》芭蕾舞团访问北京时拍摄电影,摄于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

列车员。

乒乓球比赛。

大熊猫。

北京三里河附近。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年

年夏秋之交,袁毅平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农村调查。经杨恩璞介绍,苏州甪直一带的农村工作搞得较好,袁毅平就前往那里“蹲”了两个星期,他跟随农民上工下工,“随时随景”地拍摄了这组照片。

摇船妇女。

打谷场。

水乡农民种的地离家很远,需要坐船往返去上工。

妇女田间休息。

清晨出工。

用船运稻子到这个地方脱粒。

“四清运动”·山东曲阜焦河大队-年

袁毅平于年至年间在山东曲阜孔村焦河大队参与“四清”工作。中国文联组织的“四清”工作团中,华君武是团长,中国摄影学会的吴群、朱家实、张家琪等参加。

袁毅平是焦河大队“四清”工作队队长,其职责是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按照上级指示开展活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有序。他所在的大队成员还有几名舞蹈协会成员和刚调入中国摄影学会的山东大学毕业生。按规定,“四清”工作组不能带照相机下乡,而袁毅平幸运地被批准可以随身携带照相机。他并无报道任务,因此可以将镜头对准他想要留存的点滴瞬间。

访贫问苦。

拾稻穗。

村民。

抽水。

机械化。

妇女劳动。

阿尔巴尼亚年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首都地拉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于年月23日建交,两国于年互派大使。

年春,阿方向我国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派几位摄影师到他国去帮助拍摄一套反映他们国家生产建设、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作为向其他国家宣传和文化交流之用。当时中国摄影学会派袁毅平,《解放军画报》总编、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高帆,新华社记者唐茂林三人前去帮助拍摄。

战士。

青少年。

收割。

水利工程。

机器试运转。

三农妇。

天安门广场-年

一幅《东方红》让袁毅平广为人知,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他的刻板标签,不管怎样,五十年里,袁毅平在特定时期对于天安门的记录已将“天安门”这一象征符号与中国的历史节点牢牢地嵌在了一起。作为建筑,天安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而作为符号,它留存于袁毅平的影像中,静默地等待今人的重新解读。

朝辉赞,年拍摄,发表于《中国摄影》年4月号封面。

天安门,年,五一劳动节。

年,五一劳动节。

五一劳动节。

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的人民大会堂。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前。

年7月日,庆祝香港回归。

东方红,年全国摄影艺术展展出效果。

-The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国摄影杂志

值班编辑:有清

本文为拍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189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