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斯大林主义建筑

发布时间:2021/4/20 23:20:03   点击数:
斯大林主义建筑Stalinistarchitecture

图1、全苏农业展览会主入口(年),莫斯科。

“斯大林主义建筑”也被称为斯大林主义的帝国式风格或者斯大林主义的古典式风格,它是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筑的一个概念。该术语开始于年,当时鲍里斯·约凡设计的苏维埃宫方案获得正式批准;结束于年,那一年赫鲁晓夫对过去几十年的“奢侈”行为进行了谴责,并解散了苏联建筑科学院。斯大林主义建筑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与建筑学派相关联。

一、风格特征作为全国苏维埃重新整合政策的一部分,当时苏联所有城市都按照一个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建设。每座城市被划分成若干区域,并以城市的地理位置为基础进行拨款。规划方案将针对所在地区进行设计,显著地转变一座城市的建筑形象。

图2、基辅重建被否决的二十二个方案之一。

政府与建筑师之间的互动,亦被证明是该时期的特色之一。同一座建筑,它即可以被宣判为是一种对形式主义的亵渎,而在次年却又获得了最崇高的赞誉[1]。正统的建筑风格,像诺尔托夫斯基的文艺复兴风格复兴,伊万·福明的圣彼得堡新古典主义复兴以及阿列克谢·杜什金和弗拉基米尔·舒科版本的装饰艺术风格,与仿造的以及折衷主义的建筑作品共存,成为那个时代之特征。1.1“斯大林式摩天大楼”“摩天大楼”或“斯大林式大厦”是一组以斯大林式风格进行设计的摩天大楼,建筑位于莫斯科。它们的英语昵称为“七姐妹”。大厦正式建造于~年间(其中有些项目拖延了好几年的时间,超出了官方的完成日期),它们以俄罗斯巴洛克式和哥特式风格精心组合,并采用了美国式摩天大楼的建造技术。这七座大厦分别为:乌克兰饭店、劳动模范公寓、文化人民公寓、列宁格勒饭店、外交部大楼、莫斯科大学主楼以及重工业部大楼。

1.2建造技术

在施工方法上,斯大林式建筑大部分的结构、建筑底部的湿粉涂料墙体采用了一种简单的砖石砌筑工艺。例外的情况有,安德烈·波罗夫设计的中型混凝土砌块板住宅(例如,蕾丝大楼,~年)而像“七姐妹”那样的大型建筑才有必要使用混凝土结构。砖石建筑自然会导致窗户窄小,同时留下大面积的墙体需要加以装饰。二十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引进了防火陶板饰面[2],尽管它在莫斯科之外的地区很少被采用[3]。而大部分的建筑屋顶还是使用传统的木桁架,并覆盖以金属板材。

图3、砖石砌体表面抹灰。位于帕特里亚斯耶-庞兹的早期精英人士公寓,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夫版本的装饰艺术风格。图4、萨拉托夫疗养院——(前苏联)各省常见的斯大林风格建筑之样式。

在年前后,苏联建筑施工技术获得了很大的改进——至少是在莫斯科——一种更迅速、更廉价的施工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取消木制天花板与隔墙,房子也变得更为安全。~年间建造的标准化建筑与斯大林式的经典大楼有着相同的房屋质量,而且房地产经纪人亦如此归类,但它们却被排除在斯大林主义建筑的范畴之外。在意识形态上,它们属于大众住宅。这也是赫鲁晓夫的标准化建筑之前的一种过度性房屋,被称为“赫鲁晓夫楼”[4]。

1.3斯大林主义建筑之范畴

斯大林主义建筑并不等同于斯大林时代所建设的任何房屋。它借助于劳动密集与费工时的砖石作业,而且无法扩展来满足大规模建设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低效率终结了斯大林式建筑,并促使一种大规模建造方法的诞生,它在斯大林逝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尽管斯大林拒绝了构成主义建筑,但构成主义建筑其建造过程却贯彻着二十世纪的整个三十年代。(尤其是)在工业建筑领域,起初由阿尔伯特·卡恩提供帮助,后来为维克多·维斯宁负责[5],并且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之影响。它们不如斯大林的城市规划那么重要,所以大多数的工业建筑(不包括像莫斯科运河这样的大型工程)并不属于斯大林主义的范畴之下。即便是年间竣工的莫斯科地铁第一期工程,也无需通过斯大林的审查,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构成主义的影子。[6]因此,斯大林主义建筑之范畴一般仅限于(那些)房屋质量良好或中等水平的城市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不包括大众住宅,并且涵盖一些特定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运河以及莫斯科地铁的后期工程。

二、时代背景(~年)

年之前,俄罗斯的建筑风尚分别由“俄罗斯摩登风格”与“新古典主义复兴”这两者所主宰。俄罗斯摩登风格是对新艺术风格的本土化呈现,以莫斯科为主;而新古典主义复兴则以圣彼得堡为核心。新古典主义学派培养出了许多成熟的建筑师,像阿列克谢·舒舍夫、伊万·诺尔托夫斯基、伊万·福明、弗拉基米尔·舒科以及亚历山大·塔马尼亚;到了革命时期,他们纷纷都成为专业人才,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学校并且有着大量的追随者。这些人最终成为长一辈的斯大林主义建筑师,并且创作出了这一时期的建筑典范。

图5、堤岸公寓,年;鲍里斯·约凡设计。为斯大林的精英们建造的公寓,但还不能被称为斯大林式建筑。

而另一个学派,它始于(十月)革命之后,现在被称作“构成主义”。有些构成主义者(如维斯宁兄弟)属于稍年轻一点的建筑专业人士,在年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建筑职业生涯;而其他一些人才刚刚完成自己的职业教育(如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或者还什么都不是。他们与现代艺术家团体联合起来,以弥补他们所欠缺的公众曝光之经历。当新经济政策开始之时,他们的宣传效应为其带来了建筑项目之委托。但他们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如此迅速地获得,许多构成主义的建筑(设计)受到了严正地批评,被认为平面不合理、成本超支而且品质低廉。[7][8]

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的短暂时间里,建筑行业仍以一种老式的方法在进行着,由私营公司执业、开展国际竞赛、举行竞争性招标,并在专业杂志上进行辩论。当时外国建筑师普遍受到欢迎,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即将结束之时。当时欧洲爆发了经济危机,这令他们在本国承揽的业务锐减。这些人当中包括:恩斯特·梅、阿尔伯特·卡恩、勒·柯布西耶、布鲁诺·陶特以及马特·斯塔姆。[9]传统主义者与构成主义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明确界定。诺尔托夫斯基和舒舍夫,为他们的项目聘用了现代主义建筑师作为其年轻的合作伙伴[10],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结合了构成主义的发明创造。[11]年,作为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12]建筑委员会的一部分,“国家工业设计院”[13]在阿尔伯特·卡恩公司的帮助下获得创建。该单位的编制有位设计师,财政预算为4.17亿卢布。苏联城市规划领域则获得独立发展。大城市爆发的住房危机以及偏远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出了建设大众住宅、拓展新的开发区并实施旧城改造之需要。规划理论家们设计了多种策略,这些策略营造出了政治化的讨论氛围,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而国家干预却迫在眉睫。三、风格之始(~年)

在很大程度上,斯大林本人的建筑喜好及其个人(对建筑发展)的影响程度,仍然是一件需要靠推测或者假定的事情,证据不充分。这些事实,或者呈现于公开的苏联文件当中,主要涉及~年间的“苏维埃宫”建筑竞赛:

年2月:苏联的主要建筑师们收到邀请,参加苏维埃宫建筑设计竞赛。

年6月:苏共全体会议批准了三个大型建设项目:大莫斯科、莫斯科运河、莫斯科地铁重建。

年7月:建筑师们为竞赛第一轮和第二轮共提交了15个方案,国际竞赛公开发布。

年2月:第二轮竞赛的奖项授予给了三个方案(约凡、诺尔托夫斯基与赫克托·汉密尔顿)。所有现代风格的设计方案都遭到否定。斯大林不喜欢雕塑置于建筑侧旁(的方案),因为这样与它的小型花园不般配。

年3月:有12位建筑师收到了邀请,进入第三轮竞赛。

年4月:苏共取缔了所有独立的艺术团体。维克多·维斯宁接受委任,领导官方的全苏建筑师协会。

年7月:有5位建筑师收到邀请,进入第四轮竞赛。

年8月:斯大林(当时正在索契)写了一份关于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的备忘录。他将自己对参赛作品的看法做了解释,并选出约凡的方案,同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这份备忘录,于年首次发表,它是有关斯大林个人影响力的众多猜想之基础。

年2月:第四轮竞赛结束,没有宣布谁获胜。

年5月:约凡的方案获得公开批准。

年9月:莫斯科建筑师全部被分配到20所莫斯科苏维埃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主要由传统主义的建筑师领导(如舒舍夫、诺尔托夫斯基等)。

图6、纺织学院(莫斯科),年竣工的构成主义建筑。

图7、构成主义者的斯大林式建筑,伊利亚·戈洛索夫设计;莫斯科,年竣工。

图8、莫斯科红军剧院,(平面)按照苏联红星的形状设计。

受命领导这些工作室的建筑师们,包括传统主义者——伊万·诺尔托夫斯基、阿列克谢·舒舍夫、伊万·福明、鲍里斯·约凡、弗拉基米尔·舒科——而且还包括实践的构成主义者:伊利亚·戈洛索夫、潘捷列伊蒙·戈洛索夫,尼古拉·科利、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维克多·维斯宁、莫伊塞·金兹堡以及尼古拉·拉多夫斯基。这开启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并一直持续到年。因为这个项目斯大林选择了约凡,但他留下了所有具备竞争力的建筑师为其所用。正如德米特里·赫梅利尼茨基所说的那样,“与纳粹建筑作品相比较,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个主要的区别。斯大林从来都不授权给某一位建筑师,或某种独一的风格,像希特勒发掘出施佩尔那样。没有任何精英团体可以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构成主义者没有取得,传统主义者也未能获得……斯大林从一切可能的地方发掘出他的‘斯皮尔’”。

四、二战前的斯大林主义建筑(~年)

4.1早期斯大林主义(~年)

最初几年的斯大林式建筑,其主要特点为:单体建筑,或者至少是单一街区的开发项目。有证据显示,重建广阔的莫斯科(城市)空间要比夷平历史街区要困难得多。这一时期,莫斯科最重要的三座建筑都位于同一个广场上,它们全部建于年至年间,而且每一个方案都由其独自地发展,很少顾及整体格局。每个项目都为接下来的二十年,设定了它自己的发展方向。

图9、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像,坐落在伊利亚·戈洛索夫设计的建筑前方。

诺尔托夫斯基设计的莫霍瓦亚街公寓楼,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杰作。它是一战之后奢华建筑立面风尚(斯大林的“帝国”式风格)的直接征兆。但该建筑之尺度与附近的19世纪建筑保持了一致。

由阿列克谢·舒舍夫设计的莫斯科大饭店。此建筑的竖向线条(造型)在莫斯科较为罕见(柴可夫斯基音乐厅顶部的塔楼一直都未能完工),但类似的大型建筑物却在巴库和基辅建成。二十世纪30年代,莫斯科大饭店的阳台采用的纤细罗马拱风靡全国,很普遍。战后,它们在南部城市还一直存在,但是在莫斯科(这在做法)已经消失了。

最后,阿尔卡季·朗曼设计的STO大厦(后改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目前是国家杜马所在地):采用一种端庄但不枯燥的结构形式,结构上有很强的纵向细节。这种风格,来自美国式的艺术装饰风格之巧妙变体,需要采用昂贵的石头与金属饰面,因此它的影响有限——如苏维埃之家,位于列宁格勒,年建成;以及位于莫斯科特维尔大街。

图10、莫霍瓦亚街公寓楼,由伊万·诺尔托夫斯基设计,~年。

图11、莫斯科饭店,由阿列克谢·舒舍夫设计,~年。

年至年间,一种独立的风格类型发展出来了,被称为“早期斯大林主义”或“后构成主义”。[14]它有两个源头可以追溯,既源自简化的装饰艺术风格(通过舒科和约凡),也来自本土的构成主义,正向新古典主义慢慢转变(伊利亚·戈洛索夫、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这些建筑保留了简洁的矩形体量,以及构成主义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但也包含了华丽的阳台、门廊与柱列(通常为长方形,非常轻巧)。到了年,该风格停止了发展。4.2莫斯科总体规划(年)年7月,前苏联国务院对莫斯科总体规划做出了评估,并最终颁布了规划法令。该规划,除其他之外,包含了斯大林的城市发展思路:

新的发展,必须顾及整体而进行,而不是针对个别建筑物。

城市区块的大小应从现有1.5~2公顷之水平增加至9~15公顷。

新的发展,必须将人口密度限制在每公顷人。

建筑至少应该达到6层楼高;而第一级的街道必须达到7~10~14层高。

“路堤”作为第一级的街道,只能规划第一级的住宅和办公楼。[15]

这些规定有效的阻止了,在老城区及“第一级”的街道建设低造价的大众建筑以及独户住宅楼。低成本的开发项目,只能在偏远地区展开,而大多数的投资则被转入到新的、昂贵的集合性项目。这些项目对建筑形象和气派之重视,远远胜于实现高密度城市之需求。

4.3莫斯科运河(~年)

这条运河连接了莫斯科河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主要运输大动脉——伏尔加河。它位于莫斯科(市)与莫斯科州。运河连接了莫斯科河,距离它的图什诺(莫斯科西北的一个区)河口公里,以及杜布纳镇的伏尔加河,刚好位于伊凡科沃水库大坝的上游。莫斯科运河全长公里。从年到年间,运河由古拉格囚犯建造,持续了整个斯大林时代的早期与中期。4.4莫斯科大道(~年)图12、位于莫斯科多罗戈米洛沃街的双塔,罗森菲尔德设计;~年间规划设计,年竣工。

高尔基街(特维斯卡亚大街),阿尔卡季·莫尔德维诺夫在那儿尝试了将施工的不同阶段进行同时建筑工地管理的所谓“流动法”。从年至年间,莫尔德维诺夫完成了高尔基街至环路大道中间部分的重建(有些例外,像莫斯科苏维埃总部)。

多罗戈米洛沃街(包括当今的库图佐夫斯基大街的一部分)。与高尔基大街统一的、整整齐齐的建筑大楼不同,多罗戈米洛沃大街坐落着非常不同的建筑物,每座单体之间都有较大的开阔场地。这是波罗夫、罗森菲尔德以及其他年轻建筑师的一个实验区。这些建筑并不像特维尔斯卡亚大街那样获得彻底的改造,而是采用了木制的天花板与隔墙,湿粉刷的外墙,最终导致了更大的维护成本。然而,正是从这里“斯大林的帝国式”经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博尔沙亚-卡卢日斯卡亚大街(即目前的列宁斯基大街),一座类似于标准街区尺度的大楼开发项目,位于高尔基公园东侧。

图13、库图佐夫斯基大街26号,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以及米哈伊尔·苏斯洛夫的公寓,莫斯科城的后部。

图14、多罗戈米洛沃大街西侧,城市之“门”。

图15、多罗戈米洛沃大街西侧,城市之“门”。二十世纪90年代,此处竖起了一座方尖碑。

图16、纤细的地中海式拱,二十世纪30年代的典型手法。

图17、现在的宇宙馆,年的原版建筑之一,于二十世纪50年代获得改造。其立面的火箭造型替代了斯大林的形象(尺度大致相同)。

4.5全苏农业博览会(年)

年,一年一度的农业博览会搬迁到了莫斯科北部的开阔地带。至年8月1日,超过多座展馆建在了1.36平方公里的场地上。维拉·穆欣娜于年设计的雕像“工人与集体农庄的妇女”,曾安置于年艺术、技术暨现代生活国际展览会(年的巴黎世博会)苏联馆的顶部,也在入口大门处获得了重建。展馆以苏联加盟共和国与地区的民族风格建造。穿越博览会的步行道,体现出一种幅员辽阔的国家之形象。主展馆由弗拉基米尔·舒科设计,略微参考了年诺尔托夫斯基设计的落选方案,苏维埃宫。[16]与那些代表“民族的”建筑不同的是,它未能保留下来。(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央大门和主展馆获得重建)。

幸存下来的年展馆,以其原初状态展示了斯大林纪念碑式的宣传。它成为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实例。这一类的宣传作品并不需要建造得永世长存(像舒舍夫设计的战利品库,位于高尔基公园);然而其它一些建筑则遭到拆毁,例如在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当中。

五、二战之后的发展(~年)

二战之后的建筑,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属于一种统一的风格,其实它可以划分为至少四个发展方向:

占据整个街区的豪华住宅与办公楼,例如列宁格勒的莫斯科夫斯基大街以及莫斯科的列宁斯基大街。

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地铁,以及伏尔加-顿河运河)。

被战火摧毁的城市之重建,如库尔斯克、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斯大林格勒、沃罗涅日以及数百个小型城镇。

致力于采用新的、低成本技术来解决住房危机,显然是从年开始,正式的国家政策于年颁布。

新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在西伯利亚: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捷尔任斯克以及其他地方。

图18、库图佐夫斯基大街上的公寓楼,莫斯科。图19、狮子之家,年;帕特里亚斯耶-庞兹,莫斯科;市中心的住宅楼。二战结束之后,城市公寓楼按照住户的(行政)职位相互隔离开来。(这些公寓楼)毫不遮掩其奢华;有时它们显而易见,有时却故意夸张(与约凡设计的风格朴实的“堤岸之家”形成对比)。斯大林的官员们的国家级别公寓位于最顶级,伊万·诺尔托夫斯基于年设计的“狮子之家”也属于此类(“狮子之家”由诺尔托夫斯基工作室的尼古拉·盖加罗夫和M.M.迪斯科设计)。诺尔托夫斯基负责并指导了该项目。这是一所提供给红军元帅使用豪华居所,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年,列夫·鲁德涅夫设计的元帅公寓也位于同一街区,建筑外立面的奢华细节相对较少。然而也存在着一种建筑类型,它可以适用于斯大林统治集团的所有等级之建筑物。[17]高级别的建筑楼通过细节之表达很容易识别,这些细节体现在窗户、阁楼与凸窗之间的宽敞程度。有的时候,居住者相对的(职务)等级及其职业也能由装饰体现出来,有时候则是由纪念性的牌匾(示意)。请注意,这些都是(首府)莫斯科的功能。然而在较小的城市,社会精英们通常由一个或两个阶层组成;而在圣彼得堡,革命前的奢华场所应有尽有。图20、带八角柱的阁楼;二战前的构成主义建筑,由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夫设计。图21、安保人员入口侧视,鲁德涅夫设计的元帅公寓,年。

图22、建筑细节,暗示出社会等级——演员之家,高尔基街。

图23、凸窗,另一种奢华的标志;年后的罗森菲尔德街区。

图24、北京展览馆,建于年。5.1伏尔加-顿河运河(~年)

今日的伏尔加-顿河运河工程,由谢尔盖·祖克的水电站研究所设计。运河在~年的卫国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施工。因为战争,工程建设一度中断。~年间,该项工程获得竣工。年6月1日,运河开始通航。运河及其相关设施主要由囚犯建造,他们被关押于若干个专门的、有组织的劳教所。年期间,该工程征用的囚犯人数突破10万人。

5.2地铁(~年)

莫斯科地铁(~年)的第一期工程,最初是作为一种日常的城市公共设施。关于地铁建设有过很多的宣传,但是地铁本身并没有被视为(政治)宣传工具。“与其他项目不同,莫斯科地铁从未被命名为斯大林地铁”。[18]老一辈建筑师们[19]避免了地铁项目委托。当年开始进行(地铁项目)第二阶段的设计时,情况发生了转变。这一次,地铁成为了一种政治性的表达,并且享有更多的财政拨款。[20]在第二个阶段,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斯大林风格建筑实例,例如马雅可夫斯卡亚站(年)、电器厂地铁站和帕提赞斯卡亚地铁站(年)。

二战之后(苏联)第一条地铁线的建设,花了六年的时间完工(6.4公里,环线的一部分)。这些地铁站成为向二战胜利之献礼。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地铁站于年12月更名为加里宁斯卡亚站)已不复存在,世界革命也不会再有,但胜利的宣言留存下来了,即民族主义者的斯大林主义。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设计的俄吉布斯卡亚站,建得像是一座古典主义的庙宇,其铁门之后有一座闪亮的白色蓝色神坛——与二战前的无神论完全背道而驰。为了看这座圣坛,乘车人必须穿过一长排石膏横幅、青铜烛台以及各式各样的军队意象物。文化公园站则以真正的哥特式枝形吊灯为其特色,是另一种的背离。莫托斯特伊公司经营它自己的大理石与木材工厂,它为地铁站的这一小段生产了个扎实的、整块大理石柱。环形地铁的第二段则是为了纪念劳动英雄(舒舍夫的共青团站除外,展现了斯大林年11月7日演讲的内容)。[21]

年4月4日,市民了解到(莫斯科地铁)亚历山德罗夫斯基·萨德站年的伸展线,途径加里宁斯卡亚站到基辅斯卡亚站,因为地铁线要升级而被迫关闭。它将更替为一条全新的、沉管式隧道线路。官方没有解释如此昂贵的改造之缘由:而所有的(民间)猜测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00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