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经济 >> 布罗茨基诗选汪剑钊译
约·布罗茨基(-)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酷爱写诗,被当局视为异端,在年因“游手好闲罪”被判流放。年,被驱逐出境。他的诗歌继承了“白银时代”的诗歌传统,又从英国玄学派诗人那里汲取了营养,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冷静和沉思的风格。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有诗集《长诗和短诗》、《荒漠中的停留》、《美好时代的终结》、《言辞的片断》、《罗马哀歌》、《-诗选》,散文集《小于一》等。
BO
HEHarbor?(-)翻译︱文论︱诗歌
“二流”时代的一流诗人
——布罗茨基简述
汪剑钊
年,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宣布,该年度的这项荣誉颁给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这使他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给出暗示,倘若要研究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布罗茨基与他的创作将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现象。在一个被他本人称之为“二流”的时代,其在美学与伦理学之间所作的明确选择和坚守,着实具有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启迪意义。
布罗茨基于年5月24日出生在列宁格勒。父亲曾是一名海军军官,退役后担任了一家小报的摄影记者;母亲是当地区政府机关的一名办事员。或许是因为身上流淌着当时深受歧视的犹太血液,布罗茨基从小就显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格。在15岁上,布罗茨基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动退学,开始自谋生路。此后,他当过铳工、锅炉工、守门人、实验室的杂工、搬运工和地质队员。正是在工作之余,布罗茨基爱上了文学阅读与诗歌写作。年,经朋友莱因的介绍,他与阿赫玛托娃相识。后者对他的创作给予了深刻的精神影响,帮助年轻的诗人在体内蕴积了一种高贵的气质和直抵人心的智慧。在他的一首早期谈论诗艺的作品中,诗人就像他笔下的“动词”,游走于朴素的名词和投机的形容词之间。在物的世界里,对伦理的这一信念宛如重锤敲击灵魂,刺激他不懈地“为自身的孤独竖立一座纪念碑”,迎接走向十字架的苦难。
就本质而言,布罗茨基并不属于热衷于政治的诗人,但在政治被泛化了的年,布罗茨基遭遇了生平第一次重大的变故。二月的某一天,他在大街上行走时,突然被秘密警察逮捕。根据其后的审讯记录,我们可以读到如下在法庭上的对话:“您为什么不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写诗。”“您大致的专业是什么?”“诗人,诗人兼翻译家。”“谁承认您是诗人的?谁把您列为诗人了?”针对这一不无刁难的质问,布罗茨基坚定而诚实地回答并机智地反诘道:“没有人。那谁把我列为人类了?”正如人的存在是一个无须证明、无须他人认可的事实一样,布罗茨基坚信自己是一名天生的诗人,写作就是他的固定工作,这份自信来自于他的天才和勤奋。因此,他声称:“我写诗,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坚信,我所写的东西能为人们服务,而且不光是对现在,还有益于将来的一代人。”但最后的判决结果却出人意料,布罗茨基因写诗而被课以“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罪名判处五年流放,流放地是位于苏联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一个仅有十四户人家的小村庄——诺林斯科耶。
应该说,上述判决是严厉而荒唐的,它严重混淆了劳动的基本内涵和分类,尤其无视知识分子的职业特性及其劳动自由,从一种简单、粗疏的思维逻辑出发,将“工作”狭隘地理解为有组织的、单纯的体力劳动。不可否认,这其中隐含着对人类的智力和知识的轻慢与漠视。精神的创造性渴求在此经受了无情的打击。对于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来说,它尤其显得残酷。为此,阿赫玛托娃曾发出充满了悲愤的感慨:“他们给这个红头发的小伙子制造了怎样的一份传记啊!这经历他似乎是从什么人那里租用来的。”
“布罗茨基案件”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著名人士纷纷为之鸣不平,他们集体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在其上签名的有阿赫玛托娃、肖斯塔科维奇、马尔夏克、帕乌斯托夫斯基、楚科夫斯基、格拉宁等。他们的努力部分地起到了作用,改变了关于诗人的最终裁决。布罗茨基于年11月提前结束了流放期,回到了故乡——列宁格勒。此后,布罗茨基不仅没有放弃诗歌写作,相反还成了当时地下文学的骨干。因此,他经常会受到秘密警察的盘问和跟踪。年,布罗茨基被当局列入“不受欢迎人士”而驱逐出境。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流亡的“不归”路,直到去世都未能再见自己的祖国。出境后的第一站是维也纳,他在那里见到了当时已名满天下的英国诗人奥登,后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功地将布罗茨基引入了欧美的诗歌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中。半个月后,布罗茨基远渡重洋,成为密西根大学的一名驻校诗人。数年后,加入了美国籍。有意思的是,中学未曾毕业的诗人居然在美国的十余所大学担任过教职,在他的后半生,讲坛成了与他的书桌同等重要的生活内容,直到年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布罗茨基认为诗人是“文明之子”,这令他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