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我的ldquo大厂外围rdquo

发布时间:2021/6/19 16:11:44   点击数:

年春节期间,凑热闹,看了一把“很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电影里的妆台外貌非常熟悉,尤其是电影里的故事情节、花絮都能在我们老家一个曾经的大厂-----河北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找到,包括电影里面漂亮的女演员张小斐……,似曾相识(见下文),心里面开始有点蠢蠢欲动:我个人虽不是大厂子弟,但毕竟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厂工作过,尤其是青少年时代还在“大厂外围转悠过”,有些事情也多少算“碰了大厂瓷”,因此,我今天就下笔写一写我青少年时代的“大厂外围”的故事,相当于: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引诱我成功,勾起了我浮想联翩,让我夜不能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受中苏关系及珍宝岛事件影响,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等最高指示及“靠山,隐蔽,分散”等,以制造重型军用卡车声名远扬的北京新都汽车厂全体搬迁至我们老家-----河北邢台县西部太行山深处西黄村镇的北会村、黄店村片区,后改名“长征汽车制造厂”。该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率先生产10吨以上载重汽车的三大厂之一,其生产的重型卡车是中国唯一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太托拉技术生产的,因为马力大、空冷、全驱动、通过能力强,在年中越自卫还击战中立下大功。至于设计制造的东风导弹多功能发射车佯动车,睁大眼睛看清楚了,是“佯动车”,说通俗点就是掩护真发射车,而故意犹抱琵琶半露面被敌方发现的导弹发生车,按咱们四川话“主动送死的”,军事保密需要,我就不过多解说了,反正据说数字化、电子信息化先进的很。辉煌时期,厂区及附近的公路上跑的满是高大威猛的红色长征牌重型卡车,远远就能听到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该厂经济效益极好,职工工资收入高,福利好,住的都是红色小高层洋楼,我们当地人都羡慕地简称其为“长征厂”。

(长征厂制造的导弹发射车佯动车获奖证书)

长征厂厂区沿西黄村镇村南不知名的山坳口往南方向经北会村一直沿伸到黄店村村北的山坡上,办公楼,车间,职工生活区,住宿楼,派出所,幼儿园,学校,澡堂,粮店,食堂,俱乐部,百货大楼等与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应有尽有,就连环境外貌、大楼、车间外墙颜色都是一模一样的“苏联红”,全部随地型错落有致地沿山而建,面积约有几千亩,有通往山西大寨的省道穿厂区而过,职工及家属合起来最多时有超过万余人,讲的话大部分是京片子-----卷舌的北京普通话,少量的职工是从一汽调入,也有讲的是东北话,全厂干部职工穿的是统一发的蓝布工作服。那个年代人家就统一工作服式样并下发职工了(我们东方电机好像是年左右吧),每天上下班都是骑着自行车从各自的生活区住宿楼通向省道柏油马路上,再汇集成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进入生产区,气势震撼,洋气的不得了,很是令我们这些当地“土著原民”羡慕。

(省道穿厂区而过)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二百多人的小山村,仅建有小学,读初级中学就必须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约5Km到长征厂旁边的北会村初级中学读书,这样就有机会近距离看到神秘莫测的长征厂、洋气的长征厂职工和家属,及高大威猛的重型军用卡车。

近距离接触大厂。我们读北会村初级中学是走读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一趟,中午带干粮到学校吃,学校条件差,资金也有限,校长就帮助我们与学校旁边的长征厂第二生活区后勤部门联络,让我们周围几个村的走读学生可以到长征厂职工第二食堂锅炉房免费喝开水,这样可以把带的变硬的干粮泡上热水,解决了我们学生尤其是冬天暖身子的困难。中午吃完饭后至下午上课前的午休时间段内,又没有繁重的作业,我们穷学生就又三三俩俩再到长征厂生活区的“琳琅满目”的长征商场百货大楼逛一逛,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每天去逛一圈,也是必修课之一了。说是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也就是2层楼,面积加起来估计有平米,都比不上现在的楼下的超市大,但由于是周边方圆几十公里最大的商场,又卖的是从北京运来的生活用品,百货很洋气,也甚是吸引人。价廉物美的“北京红星二锅头”酒(小二),我就是在长征商场第一次认知的,从此一生与我结下不解之缘。在此声明一下:二锅头酒几百年来一直是我们河北名酒,上世纪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指令把河北石家庄、保定几个酒厂二锅头白酒的烧制工艺及百余名技师无偿划拔给了北京,才有了“北京红星二锅头”。另外卖个关子:我喝二锅头,只喝红星56度二锅头,至于XX山二锅头,最好忌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免费看大厂的电影。70年代,我们地方农村山沟里几乎没有文艺生活,偶尔有外地一个盲人为了讨口饭吃,带着一把二胡在村头大槐树下,趁着月亮哼唱几个小时,唱唱山里的抗日故事,就算我们农村孩子的文娱夜生活了。但长征厂福利好,基本上至少每半个月要为职工家属免费放一场电影,放电影的场地就是在沿山而建的生活区的山坡上,露天的,当地周围的村民都可以去看,一旦有放电影的消息,我们学生放学后就不直接回家了,而是饿着肚子等看完电影才踏着月光翻山越岭步行回家。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伏击战》,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等就是首先在长征厂看的。

与大厂职工“经商”,而且面对的是北京来的工人叔叔和阿姨。那个年代,生活物资缺乏,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因此,职工有时想改善伙食、提高营养时有点无可奈何。星期天休息时间,有工资高、条件好的从北京过来的那部分职工三三俩俩到我们周围农村串乡时,有时会到当地村民家里买一些鸡蛋带回去,那个时候也没有土鸡蛋洋鸡蛋之分,都是现在称之为的真正的土鸡蛋,营养丰富,口感好,特适合坐月子的女职工吃,关键是既不要票证,而且价格还便宜。

知道了长征厂职工喜欢吃农村的鸡蛋这个需求后,村里的大人们有时就把攒了一个月的鸡蛋让我们学生帮他们悄悄地(担心割资本主义尾巴)卖给长征厂职工,换点油盐酱醋钱,价格也是随行就市,完全由我们谈,卖高卖低也不责怪我们,有时卖了好价钱,叔叔大婶们还赏给我们2分、5分钱,不要小看5分钱,那个时候5分钱就可以让我们第二天在借用的长征厂职工食堂买一份带油腥的炒白菜呢,我们当然很乐意地承担了卖鸡蛋的任务。如果当天有带鸡蛋要卖,我们一般比平时早点出发,用布兜装好鸡蛋带着先到长征厂生活区挨着楼栋梯户敲门,运气好的话,几分钟就能卖完,遇到大方的职工或看起来稍大些的鸡蛋,职工还每个鸡蛋加一到二分钱,后来,还是很吃了多份带油腥的炒白菜呢。每次拿着印有“长征厂职工食堂菜票金”,从长征厂职工食堂窗口打完菜,堂堂正正地坐在干净明亮的饭桌上吃着正式职工的饭菜,脸上就会洋溢着幸福的表情,找到了在人家长征厂工人阶级职工食堂买菜吃饭的感觉,还真是有点神圣感,好像自己也是长征厂正式职工了,真有点阿Q精神了。

在大厂第一次正式洗热水澡。在农村,我们平时是不洗澡的,干完活,夏天就跑到村旁边的河里玩玩水,顺便搓一搓就行了。冬天则都在猫冬晒太阳,基本上没有活干,就更不洗澡了。读到初二时,基本上对长征厂内部环境熟悉了,知道了长征厂有3个大生活区,每个生活区都有一个大澡堂,澡堂一般不对外开放,职工是凭票进入澡堂。也了解到看管澡堂的人往往也兼职锅炉工,岗位负责的事情多,平时看管的也就不严。有一次,放学后,高年级的同学带我们偷偷进去洗了第一次热水澡,进了澡堂一看,哎呦妈呀,惊喜还有那么大的雾气腾腾的热水池,我们在里边可以肆无忌惮地用热水洗、搓、冲,那个舒服劲,……,此处省去66字,就不在这儿说了,反正全身酥透了。

俗话说: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自从学会洗热水澡后,也养成了一个毛病,隔一段时间不洗,反而全身不舒服自在。后来离开北会村初级中学到更远的大山深处读高级中学,每个月回家一次,路过长征厂时,都要跑到长征厂大澡堂痛快地洗一次热水澡。即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从四川回老家探亲过年,一下火车,都还跑到长征厂职工澡堂洗个澡好过年。一直到现在,是每天不洗个热水澡,就无法上床入睡。

第一次吃大厂的冰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10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