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故事》
作者/方庆建
《趟过青春河》之九
RHAPSODYOFTHENIGHT《趟过青春河》之九
《看电影的故事》
人们常说,精神是物质的反映。确实,在那个年代里,在贫匮的物质条件下,人们是很难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特别在农村尤其是这样。当时在大搞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下,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兴盛的“麻将热”,就是打牌,人们也常常无此雅兴。社员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计而操劳奔波。
平时的娱乐享受,几乎只有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的纸喇叭里,公社广播站每天三次播送的歌曲音乐了。多少个阳光明媚的午间,或雪后初霁的傍晚,我和集体户战友们,坐在门槛上倾听着里面传出的、带着沙哑的音乐与歌声,多少有些陶醉。那么,偶尔能看上一场电影,那就成了社员们盛大的节日了。
当时,公社有一支电影放映队,轮流在全公社十几个大队间巡回放映,放一场收6元钱,丁庙有6个生产队,正好每次每队摊一元。电影是8.5毫米的小银幕电影,很简单,在空地上,竖起两根毛竹,中间挂上银幕就可以了。由于没有电,用的是脚踏式发电机作动力,看电影时,得有两个人不停地踩着才能放映。
放电影是一桩吃香的活,放映员一来不用下地干农活,二来电影放到那儿就由那儿管饭。那时社员家里很寒酸,没好吃的招待,因此都是由生产队从仓库里“约”(秤)出细粮,交给一个比较干净的农户来做饭。虽然也只是贴些油饼、熬锅稀饭,外加炒个鸡蛋之类的,但已是相当不错的伙食了。所以能当放映员,也是要有一定后台的,几乎都是公社干部的亲友。
空闲时,老知青在宿舍门口留影。仲兴大队知青提供照片。
放电影的那天,从一早干活起,社员们的话题就会围绕电影内容展开了。由于“文革”期间,百花凋零,继续放映的片子寥寥无几,能到农村放映的更是单调的几部,像《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这些片子都是放过多遍了,年轻人几乎都能背下大半台词。于是大家总会学着片中人的语调逗闹,相约好晚上早早地去占位子。
天刚放黑,就有小孩子拿着凳子去占地方了,不一会四邻八舍,扶老携幼来了,很快场上就坐满了人。于是大人唤孩子,孩子找爹娘的声音此伏彼起,为抢位而发生争执也不绝于耳。直到大队干部在广播里开始放映前讲话时,才渐渐趋于平息。
放电影的日子,也是我们知青非常兴奋的日子。集体户中我和黄鸣算是最积极的了,经常跑前跑后,老早就坐在脚踏发电机上,自告奋勇担任“人力发电机”了。电影开始了,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个熟悉的形象,社员们都沉浸到剧情里去了。我和黄鸣卖力地蹬着发电机,即使是深秋了,我们扔脱去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只穿一件单褂,但豆大的汗珠仍滚滚而下。蹬发电机不仅要使劲,还必须匀速,有时我们太卖力了,踩得飞快,那么银幕上的彪形大汉,则快速讲起了尖厉的女人语调。而踩累了,速度慢下来时,银幕则发暗,窈窕淑女也发出了苍老的声音,每当这时,观众群就会发出不满的咋呼声。
由于全公社有十几个大队,近百个生产队,电影有时要很长时间才能轮到一次,无法满足年轻人的渴望。于是我们常常会在晚饭后,走上十几里地,到别的大队去看电影。甚至还要“抢电影”。
记得是初冬的一天,下午干活时,跃进跑来对我说,“小方,今晚丁圩放电影,咱一起看去吧”,“放啥?”我问道,“不知道,管它什么都去看”,“行,吃完饭你来喊我”。晚饭后,我、跃进、小孬等十来个人出发了。初冬的夜,已很冷了,我们疾行了半小时,来到丁圩。电影刚开始放,一问是《延河战歌》,没看过,于是心里十分高兴,大家在麦穰垛前找了个空隙坐了下来。空旷的场地,挡不住旷野的寒风,银幕被风刮得“哗哗”直响,不一会,寒气浸透了全身,手脚都冻麻了,刺骨的寒。我忙站起身,跺跺脚,拉一下衣领站着继续看。
终于电影放完了,我们快步跑到放映机旁,一看已有好几拨人马在等着“抢电影”了。我赶紧一手拉住放映员小王打招呼,一手抓住放映机不放。由于我们集体户知青“面子”大,小王表态明天先放丁庙。于是,其他队的人只能甘拜下风撤了。
冬日的月儿,好象也被冻在了中天,寒光落在田野上,像铺了一层霜花,地已上冻,走在上面“碴碴”地响,时辰接近午夜,小孬、跃进等几个小伙子扛着放映机,我昂首挺胸地带着众人得胜而归。第二天晚上,我们又看了一遍《延河战歌》。
再回丁庙,与当年经常一起去“抢电影”的农村伙伴及家人合影留念。
抢电影的事经常发生。但是,能拿到农村放的都是一些老片子,而要看新电影,则只有到县城里去了。当时固镇县城有两座电影院,大马路上的是东方红电影院,老街里的是工农兵电影院。前者当时在安徽各县中算是很不错的电影院了,而后者十分破旧,我们只在插队第一年时去看过电影,以后就关闭了。
记得年秋的一天,公社召开知青会议。会上听别的队知青讲,这几天县城正在放映朝鲜影片《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哇”,一听这消息,我们大家都高兴地叫了起来。是的,在国产电影只有几部老面孔的情况下,当时朝鲜、阿尔巴尼亚影片确实是挺吸引人的。我们决定,散会后就去看这部电影。会议上,公社五七组长王主任传达了什么精神,公社徐书记讲了什么话,都没听清楚,一心想着早点散会,别误了看电影。
好不容易散会了,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我们集体户十来个人,迅速出发,向县城挺进。从公社所在地仲兴集到县城,将近有30里地,那时还没通班车,全靠步行。我们兴冲冲地赶着路,青年男女在一起嘻嘻哈哈,倒也不觉得累,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天色早已黑了,终于见到了县城的灯光了。我们欢呼着奔向东方红电影院,到底赶上了晚上7点半放映的电影了。
电影散场走出电影院,已是月明星稀,灯火阑珊之时。怎么办,是住下来还是连夜赶回去,激动的陆金龙提议,“乘有月亮,不如连夜走回去”,“好,连夜赶回去,还不误明早干活”,小周、小崔都拥护地说。“你们女生行吗?”黄鸣关切地问道,“走就走,肯定比你们行”,小薛、小苏和韩勇等一致表态。
走在田间小路上的老知青。大陈大队知青提供照片。
秋天的夜,凉爽宜人,清风徐徐,树影娑娑,四周是一片的寂静。远处那些黑呼呼的影子,是一个个沉睡中的村庄,偶尔会传来几声狗吠。带着一串串笑语,一彪人马在月光下赶着路。月亮慢慢地跟着走,渐渐走到了西边天穹,好汉队也终于走到家了,四十余里地落到了身后。当天为看一场电影竟然走了七十多里路。
说来惭愧,那晚我没参加好汉队伍,而是在县城一个插兄处“捅腿”住了一晚,第二天再走回来的。
这样的看电影经历在我们集体户中有过许多次。碰上连阴雨天,为了看上一部心仪已久的影片,我们还曾经十余个人挤在大队的那辆上海50拖拉机的机头上,冒雨赶到县城去看,记得我是一直站在后面牵引架上的。
这样如饥似渴看电影的经历,后来还被带到了上海。在、年回沪探亲期间,黄鸣、韩勇和我,就有一天看四场电影的经历。我们充分算好各家电影院放映的场次时间,出了这家赶那家,可算过足了瘾。
方庆建写于年2月(之九未完待续)
年8月5日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