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经济 >> 中国一个政策,全球青年大批失业
每个问题
都有解药
谁能想到,中国一项针对本国教育减负的政策,影响的不只是中国教培行业的千万从业者,也让全球青年面临失业。
格鲁吉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夹在西边的土耳其和东边的高加索山脉之间,与它一起被夹的还有两个国家,就是去年新闻里爆发战争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是斯大林的故乡,境内有座大雪山叫卡兹贝吉,是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囚禁盗圣火的普罗米修斯之地,宙斯派老鹰每天来啄食他不断复生的肝脏。格鲁吉亚人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中老年人也懂俄语,英语一般,虽然地理位置比土耳其还靠东边,但长相是欧洲人的长相,反正对于欧洲人傻傻分不清的中国人来说,都一样吧。我曾经在这个国家旅居过半年,回国后,偶尔也会留意一下当地的消息。今天看到当地一则热门新闻与中国有关,新闻说,中国政府不允许小孩补课,严禁聘请境外人员上课,导致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大量在网上教英语的“数码游民”失业了,新闻说,首都第比利斯有一半的年轻人都是做这个的,现在都下岗了。想起来,年在第比利斯居住时,我发现当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年轻人从早到晚坐在咖啡馆里,带着耳机对着电脑用英语聊天,当时我还感叹,“西方人果然都爱社交”,现在回忆起来,原来他们都是“外教”,屏幕对面是中国小孩。格鲁吉亚是个东欧小国,当地薪水不高,物价却并不低。我在当地旅居半年,客观地说,印象并不算太好。整体的感觉是,格鲁吉亚人对中国、中国人的态度较为冷淡、印象也极其一般。我游历过格鲁吉亚全境,当地人遇到黄面孔的我们,总是开心地以“Japanese?”开头,以次开心的“korean?”继续,最终以“Oh,Chinese!”的假笑、尬笑结尾。我也和很多格鲁吉亚人聊过天,他们大多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穷”、“落后”、“各种奇葩事”……,这种印象和中国人看印度和印度人、阿富汗和阿富汗人异曲同工,可能也有一部分人知道一点点“真实的中国”,比如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真的不多,而且有人会认为“发展不代表文明”,也可能是“偷窃西方的发展成果”。我无意去胡乱评价格鲁吉亚人,我只是陈述我的视角看到的格鲁吉亚人。我觉得格鲁吉亚人大多“嫌贫爱富”,他们对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欧美白人“热情似火”,对日本人、韩国人次之,对中国人是放在和泰国人、印度人等同一梯队进行考量的,即使知道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还不错,但骨子里是看不起的、提防的。旅途中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居住的那家民宿主人,有个美籍美女亲戚,其实也就是本地女性嫁给了美国人。那段时间,这位美女亲戚刚好回格鲁吉亚探亲。有一天中午房东喊我去她家聊天,一桌坐着房东母女两人、美女亲戚一人、我和我太太。我们用英语聊天,房东母女不懂英文全靠亲戚翻译,全部的聊天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以及中国哪座城市可以生产假的奢侈品箱包。我猜想这位亲戚可能是想做A货生意,想试探性地向我们打听货源问题。最后,双方围绕着“中国商品质量到底好不好”展开拉锯战,话不投机,茶话会半小时就结束了,但好歹当时场面上大家都还算客客气气。第二件事,有一天我不小心,误将煮熟的米饭放在冰箱冻室冷却,损伤了冻室的一层塑料隔板。出于要展示中国人诚实守信、敢于担责的国际形象,我第一时间通知了房东,向她道歉,和她商讨修理和赔偿问题。我以为,双方之前关系还不错,可以有商有量地讨论修理和赔偿事宜。没想到,房东却突然变了脸,像不认识我一样冷冰冰地离开了。当天下午,房东带来了一位懂英语的朋友过来,用异常严厉的官方口吻,要求我支付拉里(格鲁吉亚货币,约合四千多人民币)的赔偿。我承认,这的确是我的失误造成的,但毕竟只是损伤了一点塑料,没有影响到冰箱的任何外观或使用功能。我表示愿意买一个新的塑料隔板,或者给予其他的维修赔偿。这位朋友恶狠狠地回怼我,必须支付拉里,坏的冰箱你们可以自己拖回中国去修理。钱可以赔,但是这种“断崖式翻脸”真让人接受不了。我去过一些国家,有“亲欧美的民主国家”,比如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尔巴尼亚、波黑,有“地区小霸王及其小弟类国家”,比如土耳其、伊朗、阿塞拜疆,虽然他们在经济上都落后于中国,但是对中国、中国人的态度、印象,基本和格鲁吉亚人相似。在国内的时候,会有一些幻觉,觉得我们发展了、强大了,没有欺负过其他国家,对世界释放着温和的善意,别人就会喜欢我们、认可我们。可现实中,为什么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并不友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是西方媒体的恶意引导,在世界性的社交平台上,Youtube、Twitter、Facebook,对中国可以说,没几句好话。二是国家层面的引导,为什么相对而言,巴基斯坦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好感度会高一些,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层面释放出的友好的引导。而格鲁吉亚呢?这个连总统都是“出生在法国、成长在法国的法籍格鲁吉亚人”,和阿富汗那位“美籍前总统”一样,都是西方国家的“外派总督”,又怎么会引导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呢?在这些国家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使馆的分布反映出的国家心理和政治地缘关系。首先是“宇宙第一强国”的美国大使馆,基本都在单独的一处,员工千名,占地万亩,很像地球霸主外派当地的钦差大臣府衙,处处彰显着财大气粗。也难怪,那些小民主国家,一遇到点社会事件,便会满街飘扬着跪求美国伸冤的星条旗,真把美国当好莱坞电影中的“救世主”了。
然后是发达国家集体抱团,比如在格鲁吉亚的德国、法国、瑞士、瑞典、立陶宛大使馆,当然还必须包括硬凑上去的本子,他们的大使馆都设在城郊的一座小山上,规模就是一座大别墅。其余国家的大使馆则散落在市区的各个角落,富的就大一些,穷的就小一些,而这些大使馆的面积加起来恐怕还不如美国使馆的一块区域。除了格鲁吉亚,我去过的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如此。美国大使馆真堪称美国对当地的PUA治疗中心。言归正传。除了格鲁吉亚,菲律宾的年轻人在这一轮中国新政下,也开始大量失业。菲律宾的英语外教在中国其实并不陌生。菲律宾人虽然长得黑,但他们的国家的确属于英语国家。我有位朋友,曾经在菲律宾学过几个月英语,和许多菲律宾老师成为了朋友,互加了